黃進明
【摘要】重視演示實驗,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和實驗操作技能;訓練學生動手制作的能力;創造課余實驗條件,給學生創造更多的動手機會。
【關鍵詞】教育資源物理實驗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3-0100-01
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提升課堂效益,讓生物課堂充滿樂趣和誘惑,讓每一節課都精彩。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種能動建構的過程,知識是通過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構建的方式獲得的,這種學習更加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情景性和協作性,是一種更加主動和開放的學習。所以,建構主義理論提倡“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提倡發現學習、探究性學習、合作學習、個別化教學以及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教學。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達到使學生能對當前所學知識進行有效建構的目的。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善于創設適當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充滿求知探索的激情,從而進行積極思考和自主知識建構。
當前,我們正在踐行的“課堂互動·樂教樂學”教學模式和我區大力推行的“三為主,五環節”高效課堂建模活動,其理論的著腳點都是建構主義。下面我就以七年級下冊《食物的營養成分》一節的教學為例,淺談一下在建構主義理論的指導下,我是怎樣進行生物教學的: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上課伊始,先用屏幕展示各種食物:“大家每天都要吃很多的食物,面對這些美味佳肴,你會有哪些想法呢?”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教師在學生的回答中尋找切入點來導入新課。
學生實現知識的意義建構是需要一定學習情境的。在教學中對將要學習的生物學內容,可以通過精心設計,以各種方式呈現給學生,造成學生認知結構與當前學習環境的不平衡,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從而創設一種有利于學生學習的問題情境。
再如學習“生態系統的類型”一節時,可先讓學生辨認壺口瀑布,然后帶領學生“游歷”母親河——黃河流域的各種生態系統,進而導入新課。
利用實驗、詩詞、小故事、生活常識等多種方式導入新課,也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新知識的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必須充滿激情,通過語言、表情、體態動作和示范,創設探究問題,激發思維的教學情境,促使學生主動地接受啟發和探究知識,成為學習中的主體。
2.問題引路,指導探究
知識是個體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構起來的,所以學生可以通過溝通和交流,爭辯和討論,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務,共同解決問題,從而形成更豐富、更靈活的知識認知,進而完成知識建構。所以教師不應該直接呈現知識或直接告訴學生問題的答案,而是應當引導如何去解決面臨的問題,或者只是向學生提供解決該問題的有關線索,讓學生帶著問題獨立、自主地探索學習,學習的方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對于面對的問題,學生經自主閱讀、討論交流、合作探究等方式往往能夠很好地完成。在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過程的同時,教師可根據情況對個別學生進行學習指引。這樣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態度、行為和發展學生自己控制學習過程的能力,最終使學生達到會學的目的。
比如本節課中,對于食物中含有的六種營養成分,我分別引導學生采用了不同的方式來進行學習:
2.1探究樂園:食物中含有蛋白質、糖類和脂肪
①自主探究,我來導航:
利用課前搜集的食品包裝盒(袋),學生仔細閱讀上面的說明,將食品的營養成分填寫到課本中“分析與討論”的表格中。說出這些食品中含有哪些營養成分?其中含量較多的是哪些成分?然后通過設疑“在生活中你是怎么知道食物中含有這些營養成分的呢?”來搭建原有知識的框架,以便于本節課利用所學知識來更新完善知識框架。隨后通過一組背景題的分析來進行實驗前的指導,引導學生利用實驗器材設計實驗方案。
②合作探究,我來操作:
學生3~4人一組,按照實驗方案操作。教師巡回指導,引導交流實驗現象和結論。學生通過實驗一般能順利發現蛋白質、淀粉和脂肪等營養成分。
③合作學習,我來交流:
讓學生帶著問題看錄像,隨后分組討論三大營養物質的作用、食物來源等并交流。
以上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在最初的活動中要給予學生較多的幫助,甚至要“扶著走一程”。在隨后的實驗中,就可以逐漸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
2.2競技比拼:食物中含有維生素
通過“妙手神醫”的環節,請四名同學準備了一個關于維生素缺乏癥的表演,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文,幫助小演員分析,提出自己的建議。通過“科學闖將”這一環節,讓學生通過實驗發現不同的水果和蔬菜中維生素C的含量不同。這既提高了學生的實驗能力,又提升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2.3論壇高手:食物中含有無機鹽和水
根據學生對水和無機鹽的生活體驗、媒體廣告等信息的收集和積累,結合學生爭強好勝、樂于表現的特點,“水鹽論壇”這一環節讓學生以辯論的方式進行交流,明確人體需要較多的是哪些無機鹽、每天要多少水分才能滿足人體的需要、水和無機鹽對人體起著什么作用等問題。
以上活動的設計,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引導學生運用他們現有的知識、技巧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進而完善已有的知識體系,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訓練。這個過程中雖是以學生各種形式的“學”為主,但教師的“導”同樣必不可少。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沒有教師的工作,所有學生的學習都將處于盲目的狀態,這也是不行的。
3.交流評價,點撥建構
教學過程的最終目標是學生對知識的意義建構,這必須通過交流和評價來幫助學生來達成。在全班討論、交流的基礎上,一般能圓滿解決先前提出的問題,這時可對本節學習內容作歸納總結,以使學生對剛才所學的生物學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基本規律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進而完成意義建構。教師及時對學生個人和小組的學習情況進行激勵性評對稱性在數學和物理上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深入研究對稱性,有助于加深對物理原理的理解。像晶體物理存在幾何對稱性。深入到基本粒子物理,還有電荷對稱和時間反演對稱。不同的守恒定律對應著不同的對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