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莉麗
【中圖分類號】G45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3-0112-01
作品的題材、體裁形式、風格盡可能多樣化,旋律要動聽,內容情節要生動,藝術形式要鮮明,這些都是激發幼兒欣賞的興趣,發展欣賞能力的重要條件。從選材方面來看,要取得良好欣賞效果的關鍵不在于是欣賞歌曲還是欣賞器樂曲,重要的是音樂作品的藝術形象要鮮明生動,能喚起幼兒欣賞的興趣。那些富有描寫性的音樂作品,所描寫的內容是幼兒生活中比較熟悉的、感興趣的事物,更容易喚起兒童的聯想和想象,幫助他們理解、感受音樂。
(二)音樂感受能力的培養
音樂感受能力是一種獨特的心理活動,它關系著一個人從審美情感的角度和理性的角度去理解感受音樂的程度,我們強調要重視音樂的感受能力,主要因為它是深入體驗音樂、感覺和理解音樂內容的一種特殊能力,它是接受音樂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種能力。聽是培養音樂感受能力必須具備的條件。
(三)讓音樂貫穿幼兒的一日生活
科學家經過多年測試發現,在嬰幼兒時期,經常聽古典音樂的孩子,在智力反映、想象力與人交往方面,都明顯優于不常聽古典音樂的孩子。我們嘗試讓音樂貫穿于幼兒的一日生活之中。如早晨一到園,播放《康沃爾的早晨》;戶外活動時,放一段《田園交響曲》、《藍色多瑙河》;自由活動時放一段《小步舞曲》;午睡時放《小夜曲》、《搖籃曲》……通過這些音樂,發展孩子的創造力,當然并不是幼兒創造了什么樣的作品,而是要讓幼兒切實通過音樂作品把握形式之中所蘊含的意味——作品的情感內容和思想內容讓幼兒用整個心靈去體會作品的形式與意味之間的完美、微妙、奇特、深刻的統一。
二、音樂在美術教學活動中的運用
(一)通過旋律的變化,激發幼兒靈活運用線條
音樂作品的旋律有不同的表現狀態,有的安靜舒緩,有的歡快活潑,有的輕盈矯健,有的詼諧風趣。每個音符的跳動及節奏的變化,都是一種動態的美。在美術作品中同樣存在著旋律的起伏和節奏的變化,每一根線條,每一個圓點,都能找到與其對應的音符與旋律。幼兒對音樂節奏的變化是極其敏感的。在教師的指導下,他們會用手中的筆把所聽到的音樂用點、線來表達。悠揚舒緩的曲調,幼兒會聯想到頑皮的圓點、圈圈、曲線等。這些極富美感的線條和幾何圖形在幼兒的畫中縱橫交錯,完美地結合,這就是孩子們對音樂的理解。把這種理解帶入活動,用合適的音樂渲染情境,孩子們在音樂創設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學會靈活運用各種線條。
(二)通過節奏的變化,促進幼兒巧妙用色
幼兒對音響的感知能力較強,對音的高低、長短、強弱、節奏等基本要素有較強的辨別能力。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引導幼兒通過感知音樂中速度、力度、音色的變化所帶來的不同的情感色彩。如輕快而音色明亮的音樂,一般代表歡快、活潑、喜悅的情感;緩慢而音色低沉的音樂即代表悲哀、凄涼、憤怒的情感。在繪畫活動中,將音樂這種極為抽象的聽覺藝術與視覺聯系在一起,發揮諸感官之間的交錯、混合的聯覺作用,通過音樂與畫面的匹配,在聽與畫的交互活動中,把對音樂色彩的感覺融入畫中,能使幼兒巧妙用色。那么,怎樣將情境音樂運用于美術活動中,讓幼兒準確感受到不同的音樂所表達的色彩呢?我覺得可采用以下兩個方法:
1.對比法。幼兒接觸的音樂作品以輕快明朗為主,對這類作品,幼兒聽得多,感受也深,已形成了較為穩定的情感體驗。因此,教師在組織幼兒欣賞另一類低沉的音樂時,可借助與前一類作品的對比感受,幫助幼兒找到與其對應的顏色。
2.渲染法。渲染是指教師利用集體中“共振”的特點,用自己夸張的表情或某個幼兒的強烈情緒來促進全體幼兒受到情緒感染,形成濃厚的情緒氣氛的一種方法。它有助于豐富和深化幼兒的情感世界,加深幼兒對音樂色彩的領會,巧妙運用于畫中。
(三)欣賞樂曲內容,引導幼兒想象情境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音樂的聲調的搖曳和光芒在水面上浮動完全相同,那不僅是比喻,而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痕跡。”這種相似性,決定了通過音樂更容易把幼兒帶到特定的情境之中,幼兒很容易從音響的感知產生情感體驗,激起類似的想象和聯想。在《森林的早晨》這一美術活動中,我播放了一曲《康沃爾的早晨》,讓優美輕柔的音樂貫穿在幼兒的創作過程中,孩子們的畫足以證明他們透過音樂看到了一個絢麗多彩、充滿生機的森林之晨。有的幼兒在畫中畫了一群活動的小動物,原因是她透過一段輕快的音樂仿佛聽到了小動物的喧鬧聲;有的幼兒畫了幾只熟睡的小鳥,原因是他透過舒緩的音樂仿佛聽到了小動物的鼾聲……這樣的嘗試使我深深地感到了音樂渲染情境能為幼兒提供無限的想象空間。
綜上所述,美術活動中選取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