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耀文
2011年10月7日,正在昆明市官渡區(qū)吃燒烤的17歲少年符國俊被云南瑞邦保安服務有限公司40名保安毆打致死。街道辦回應稱:40名保安系臨時工。
又是臨時工干的!
了不起,臨時工,他們總能做出“驚天動地”的事來。10年前,河南省登封市一個名叫王治家的男子將妻子打成重傷后逃匿,登封警方將王治家成功抓獲時發(fā)現,王治家竟然穿著警服。利辛縣公安局局長說,王治家“只是個臨時工”。“中華脊梁”頒獎盛典活動文件是一個臨時工偽造的,因服務態(tài)度欠佳而被網友稱為“發(fā)飆女警”的江西省修水縣義寧派出所戶政員蔣某是臨時工……這幾年,出事的總是臨時工。
如今,在一些政府和公共服務部門,大量使用“聘用、非在編”人員。按照正常思維,臨時工比不得正式工,捧的不是“鐵飯碗”,干活比正式人員更賣力,做事更小心,渴望得到領導的賞識,希望得到群眾的支持。按說,他們工作更應該兢兢業(yè)業(yè)、克勤克儉才對,誰會拿自己的飯碗開玩笑呢?相對的弱勢會讓人更謙虛、更低調,隨便惹事不合常規(guī)。然而,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在諸多事件進入責任追究階段時,卻都與臨時工有關。
假若惹事的真是單位的臨時工,那么公共服務部門在聘用他們時更要慎重,對他們的管理應更嚴格,要求應更細致。問題頻頻出在臨時工身上,相關部門是怎么監(jiān)管的?這算不算是領導的失職?即使真的是臨時工出錯,相關部門就能逃脫責任么?最起碼,“領導監(jiān)管不力”的責任無法推卸。把責任推諉到臨時工頭上,豈不是“此地無銀三百兩”?
某些政府部門和事業(yè)單位只要一出事就聲稱是“臨時工”干的,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權力”共識,讓“臨時工”成為被問責的“替罪羊”。而“臨時工”在“犯事”后,馬上就被有關部門開除,以示政府部門與“臨時工”徹底劃清界限。這種現象不僅與社會的公平正義相違背,背后可能還隱藏著不可告人的瀆職和腐敗。國家有關部門不僅要對每一起“臨時工”事件進行徹查問責,還應該花大力氣健全和完善勞動用工制度。
出事的總是“臨時工”,不出事的總是“臨時用工”的單位,這是法治社會所不能容忍的。
(李云貴薦自《演講與口才》2012年第1期圖:廖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