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欣儀 路雁冰 劉俊娟
[摘要]文化遺產凝聚了人類共同的智慧,是人類文明的瑰寶,國內外都高度重視對文化遺產的提煉與保護。作為民族文化遺產主要載體的民族村鎮,其文化遺產的提煉與保護是一個系統工程。本文結合世界及我國文化遺產保護格局,并針對貴州實際,以青巖古鎮為實例,強調注重提煉文化精髓、實施強力保護措施,促進民族村鎮文化遺產提煉與保護的多元化、科學化。
[關鍵詞]民族村鎮文化遺產保護貴州
1世界及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的整體格局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世界遺產作為一種公共性資源,已成為一個全球性的話題。政府作為文化遺產管理主體,主要承擔保護世界遺產的管理成本,制定相關法律法規,鼓勵建立民間組織,倡導全民參與保護,增強國民保護文化遺產的意識,對促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1.1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格局
世界文化遺產(eultural heritage of the world),全稱為“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的具有科學、審美、文化價值的自然景觀與人類歷史遺存。文化遺產凝聚了人類共同的智慧,沉淀了人類文明世代相傳的寶貴精神資源和物質財富,是人類文明的瑰寶,是溝通歷史與現實的文化基礎。1972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規定世界文化遺產包括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其中,可列為文化遺產的有:(1)文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繪畫,具有考古意義的成分或結構,銘文、洞穴、住區及各類文物的綜合體;(2)建筑群: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觀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單獨或相互聯系的建筑群;(3)遺址:從歷史、美學、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人造工程或人與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遺址地帶。截止2011年6月24日,世界遺產排在前三位的國家分別是:意大利45處,西班牙43處,中國41處。
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起源于歐洲。早在1964年,第二屆歷史古跡建筑師及技師國際會議(I-COM)就在《國際古跡保護與修復憲章》中提出:“無論是從哪個朝代傳承下來的歷史建筑,都飽含有往昔歲月的諸多信息,并因此而成為人類古老文明的活見證。人們越來越清醒地意識到了人類價值的統一性,并把這些歷史遺存看成是人類的共同遺產。同時,人們也意識到:將這些遺產真實而完整地保存下來,傳承下去,是我們應盡的責任。”如今世界各國在文化遺產的研究和保護上多采取多元化、科學化的方式,把發展與保護結合起來,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其中最典型的國家有德國、法國、日本等,他們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1.1.1重視立法保護,完善相應的法規體系
法國是世界上最早制定文化遺產保護法的國家,已有上百種與文化遺產有關的法律法規。1840年頒布的《歷史性建筑法案》是世界上第一部關于保護文物的法律;1887年又頒布保護歷史文物的《紀念物保護法》;1906年通過的第一部《歷史文物建筑及具有藝術價值的自然景區保護法》將樹木、瀑布等極具藝術價值的自然景觀也納入該法的保護范圍之內;1913年頒布的《歷史古跡法》已經包含了現行保護制度的基本內容;1941年單獨制定了《考古發掘法》;1962年通過的《馬爾羅法》和1973年頒布的《城市規劃法》共同構成了法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最主要的法律防線。盡管這些法律在后來經歷無數次修改,但其影響力一直輻射至今。

德國是世界上對世界遺產保護所作法律規定最嚴格的國家之一。早在1902年,德國就制定了保護優美景觀的法律,包括《風景保護法》、《森林法》、《環境賠償責任法》等。1971年古跡保護的內容也被納入聯邦建筑基本法的框架中。德國對世界遺產保護的立法思路非常明確,強調保護工作是多方聯系和相互制約的,保護體系涉及到的制度、管理、資金等多個環節,都以法律法規的形式明確下來,這為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基礎。
日本自明治時期建立文物保護制度以來,經過不斷修改完善,目前已形成一套較為完備的文化遺產保護法規。1871年日本政府第一次以政府令形式頒布了文化遺產保護案—《古器舊物保存法》,之后于1950年正式頒布了《文化財保護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規定了無形文化遺產的范疇。該法強調保護傳統文化“持有者”的重要性,注重對“人”的關注,對日本無形文化的保護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1.1.2設立相應機構,明確各級職能
法國非常重視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從中央到地方都組建了文化遺產保護機構。中央政府機構的職能由文化部負責執行,文化部是法國文化遺產保護的最高決策機構。該部下設文化遺產司,專門負責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教學以及對信息搜集機構的管理。遺產司下設四處、三科,專職負責不同類型文化遺產的保護。每個行政區的政府內部都設置有文化事務部(DRAC),部下包括專門負責各行政區域內文化遺產的保護及管理工作的四個局級單位。此外,法國還有許多研究和保護文化遺產的組織機構,如文化遺產保護委員會、民間社團組織、文化遺產研究機構等,這些組織各負其責,在法國的文化遺產保護中發揮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德國文化遺產保護的機構主要針對遺產管理工作和資金投入方面而設立的。在文化遺產的管理工作方面,德國采取了地方自治型管理,中央政府只負責政策發布、立法等工作,地方政府負責管理具體事務。保護文化遺產是地區和州政府的共同職責。在資金保障方面,德國建立了統一的遺產管理機構,制定相關政策為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多渠道、多層次的資金籌措方式,使遺產保護資金得到有效保障。
日本1950年在文部省內部組建“文化遺產保護委員會”,1954年規定地方必須組建“地方公共及教育委員會”,1968年在國家文化廳內設置“文化遺產保護審議會”,專門負責文化遺產保護的專業指導、技術咨詢和調查審議以及相關的文化遺產保護事物的工作。日本從中央到地方,每個市、鎮、村各級政府都設立了相應的文化遺產保護機構,同時還有日本藝術振興會等獨立藝術法人。以及一些財團法人、志愿者個人參與到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中。
1.1.3倡導全民參與,增強公眾保護意識
國外許多國家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已不再是政府的單一獨立行動,而是逐漸由民間組織和當地居民參與的多元的共同保護模式。例如,法國18000多個大大小小的社團組織組成了一支龐大的文化遺產保護的民間力量,其貢獻之大越來越多地獲得政府和民眾的支持。日本政府經常通過各種方式對國民進行廣泛、經常性的教育,如展示“人間國寶”(日本把具有戲劇、音樂等古典表演藝術和工藝技術的團體和個人指定為“人間國寶”)作品,拍攝成專題片播出;開辦文化遺產數據庫網站——文化遺產在線,為大家介紹各類文化遺產及
其相關知識;規定每年11月3日是日本的“文化日”,第一周是文化遺產保護周;在校學生每年要組織一次修學旅行,到文化遺產所在地學習參觀。日本的《文化遺產保護法》明確了政府、公共團體、文化遺產所有者和大眾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擔的責任。這種由國家、地方公共團體、文化遺產所有者和全體國民一起參與保護的做法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全民自覺參與保護的意識,成效顯著。
1.1.4重視專才培養,實現遺產保護與發展并進
國外對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保護和培養也相當重視,據調查,德國、法國、日本等遺產保護技術較為發達的國家,至少有兩個以上的學校開設文化遺產修復或保護專業。
德國許多高校培養了大批在遺產保護領域內的理論研究及專業人員,為德國世界遺產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德國渤蘭登堡州理工大學“建筑、土木工程和規劃”學院的世界遺產研究專業就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世界遺產”概念而設立的新專業,它培養出了大批結合建筑學、生態學、管理學、經濟學、旅游學的綜合性、跨學科的全新遺產研究人才。
法國文化部下屬的巴黎國家遺產學院、阿維尼翁的藝術學院和圖爾的美術學院都設有文化遺產修復師專業。其中,巴黎國家遺產學院設有書籍與圖像修復專業。法國文化部規定,只有以上的三個學校以及巴黎第一大學相關專業的學生才有資格接受法國文化遺產的修復工作。
日本強調保護傳統文化持有者的重要性,注重對“人”的關注。日本文化廳統計指出,迄今藝能方面的“人間國寶”有57名,工藝技術方面有57名,共計114名。他們既是財產持有者也是文化財產的傳承人。日本還建立了從縣市到鄉村覆蓋全國的保護重要無形文化財產的專業協會,凝聚了千萬民俗文化藝術的傳人,從事傳承活動,其經費來源除國家給予必要的資助外,社會團體、地方政府也都給予一定程度的贊助。
1.2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格局
中國地源廣博,歷史悠久,擁有極為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目前我國有不可移動文物91萬余處,其中各級文物保護單位7萬多個,包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352個;已公布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110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350個;擁有40處世界遺產,有各類博物館3200座,每年舉辦10000項左右的文物展覽,保留下來的文物有歷史街區、文物古跡、文化景標等。我國是在改革開放之后才開始正式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在這期間,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發生了飛躍式的歷史性跨越,從一個相對封閉,側重歷史研究、考證的學術領域,發展成為一個對社會、文化、經濟建設都產生深刻影響的公共性資源,中國在保護自身民族文化遺產的同時,成為推動國際文化遺產保護發展方面一支越來越重要的力量。
1.2.1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體系
全國人大常委會重新修訂并頒布了《文物保護法》,國務院頒布了《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中央和地方政府還制定了一系列文物保護專項法規,出臺了行業規范管理文件,例如我國第一部文物古跡保護行業規范《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
1.2.2提出保護遺產的創新理念和新的作法
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國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保護區”和“歷史文化名城”三個層次上保護歷史文化遺產。隨著保護工作的不斷深入,在三個層次的基礎上實現了創新。某些地方結合實際,增加了保護“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歷史建筑”等新的保護概念。“歷史文化風貌區”主要指某些歷史地段改動較多,已不適合用歷史文化街區較嚴格的方式進行保護,但它仍有一定的歷史遺存,是城市文化的組成部分,在保護整治過程中可以適當改動,但在風格、形式上要重現歷史的風貌。

1.2.3創建了獨特的保護模式
我國于1991年成為“世界遺產公約”的締約國,積極履行國際義務的同時,創建了我國獨有的遺產保護與利用模式——“黃山模式”和“麗江模式”。“黃山模式”的核心內容是景區游,區外居;“麗江模式”的內容是規范和控制古城的商業活動;研究制定古城區環境容量和游客承載能力指標,實施控制;為確保古城建筑風貌的真實性,加強了對古城建筑行業的管理、引導和控制;加強對古城居民和游客進行文化遺產管理和名城意識的宣傳、教育、引導等。這兩種模式都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稱贊。
1.2.4強調整體保護和合理利用
中國城鎮化的加速發展給文化遺產保護帶來嚴峻挑戰,中國的文化遺產保護強調保護工作不是單一獨立的進行,而是多元,齊頭并進的,中國政府在重視改善人民生存環境、推進經濟發展的同時,努力處理好建設與文化遺產保護的關系,注重歷史文化名城和歷史街區整體環境以及歷史風貌的保護。在三峽工程、南水北調、西氣東輸、青藏鐵路等國家重點工程中,積極做好文物保護和考古工作。
1.2.5增強全民保護意識
為了提高人民群眾對文化遺產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增強全社會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國務院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的“文化遺產日”。文化遺產日是中國大陸文化建設的重要主題之一,旨在營造保護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提高公眾對文化遺產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關注和保護文化遺產。
2貴州民族村鎮文化遺產的基本構成
貴州是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有17個世居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比例近40%,各民族和諧的生態環境、穩定的生產方式、世代沿襲的家庭社會結構,使貴州彌足珍貴的多樣性的原生態民族文化遺產得以保留,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的一個經典標本。民族文化遺產是貴州文化的歷史記憶,是貴州各民族文化的瑰寶,是貴州文化產業發展中獨一無二的歷史文化載體,反映了貴州各族人民不同歷史時期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生活方式、風俗習慣。貴州民族文化遺產主要分為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2.1民族村鎮分布
貴州民族文化的最顯著載體就是眾多的民族村鎮,表現出“大雜居,小聚居”,“又雜居,又聚居”的特點。貴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包括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街區。據統計,全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街區共計53個,其中國家級18個、省級35個(見表1)。
2.2非物質文化遺產構成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相當豐富,其中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包括民間文學、傳統音樂(民間音樂)、傳統舞蹈(民間舞蹈)、傳統戲劇等(見表2)。
此外,貴州省政府先后公布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首批91個,第二批202個,第三批147項(包括第一、二批省級擴展項目39項)。
3貴州青巖古鎮民族文化遺產提煉與保護實例分析
貴州民族村鎮文化遺產提煉與保護的關鍵在于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傳承。貴州有數百個特色各異的民族村鎮,作為其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村鎮之一,青巖古鎮具有集歷史、藝術、旅游、科學價值于一鎮的美
譽,并在文化遺產提煉與保護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
3.1青巖古鎮文化遺產概況
青巖位于貴陽市南郊,是貴陽市花溪風景名勝區六大景區之一,貴州四大古鎮之一,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古鎮建于600年前,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傳統文化特色突顯,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對游人具有極大的吸引力。整座古城的營造,保持了我國古代城池的風貌,設計精巧、工藝精湛的明清古建筑交錯密布,寺廟、樓閣畫棟雕梁、飛角重檐相間,凸顯了城鎮獨特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空間輪廓。古鎮是多民族聚居地,居住的主要民族是漢族、苗族、布依族,其中,漢族占全鎮總人口數的61%,少數民族占總口數的39%。各民族和諧共存,民族文化共生共榮,形成了具有較高保護價值的歷史文化古鎮。
青巖古鎮文化古跡交錯,密布于城內的古建筑群、古城墻、石牌坊、古民居群交相輝映,互為依托,構成獨特的古鎮風貌,至今依然釋放著古樸典雅和濃郁的歷史傳統文化氣息。特色美食及旅游商品也極具特色,顯示出淳樸的鄉土氣息。
3.2青巖古鎮文化遺產提煉與保護的主要做法
青巖古鎮文化的保護建設,始終圍繞“保護建設、構建一種新的和諧”的思想展開,即構建古鎮社會、經濟、文化、環境新的更高質量的和諧。鑒于此,做法上非常強調整體性保護、還原性保護和以提高文化旅游價值為終極目標的保護,這在地方性文化特征保護以及工作推動的有效性方面,實為獨特。
3.2.1合理編制規劃,理清保護思路
合理的規劃是有序發展的龍頭,是青巖古鎮建設保護的關鍵。青巖古鎮高度重視規劃的編制,早在1999年就編制了《青巖古鎮保護規劃》,該規劃明確了古鎮保護的內容和具體對象,古鎮保護采取分級分區,“點、線、面”結合的方法進行。之后完成的《青巖旅游發展規劃》,更加明確青巖以旅游文化產業為主導型城鎮的發展定位及項目建設目標。如今編制的《貴州省青巖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將使古鎮的保護和建設更加有序、規范、全面。
3.2.2搞好景區建設,實施保護工程
2000年,貴陽市成立恢復建設領導小組,制定了恢復建設工作的《實施方案》,強調“遵照規劃、修舊如舊、樹立精品、機制創新”的原則,認真組織實施。經過幾年的努力,分批投資了上千萬元,完成了萬壽宮、慈云寺、壽佛寺等具有歷史價值的文物景點的修復工程。進一步充實了古鎮的文化內涵,使古鎮重現昔日的文化特色,展現古鎮文化光彩。此外,每年還安排200多萬元專項資金用于古鎮典型民居和南北明清街的民居搶救修復工作。
3.2.3充分發掘文化,提升保護價值
作為貴州省的歷史文化名鎮之一,青巖集中西文化于一地,歷史文化、宗教文化、革命文化、軍事文化、建筑文化于一鎮,文化成為古鎮保護的靈魂。青巖古鎮獨具魅力的三大文化現象包括:一是“全”,古鎮雖小,但文化豐富,包括“四教并存”的宗教文化、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建筑文化、飲食文化、革命文化等;二是“神”,古鎮選址取址布局別出心裁,九寺八廟五閣二祠一宮一樓五門八座(現存三座)牌坊法天象地,立城像理,既是中國古代風水營城理論的現實典范,也是研究我國古代傳統建筑學的活教材;三是“霸”,古城墻用巨石依山而建,易守難攻,是貴陽市南部最近最佳的軍事防御點,充分發揮了雄霸貴陽南大門的軍事堡壘作用。貴州其他民族村鎮可以此為鑒,深入挖掘民族村鎮的文化內涵,發展和展現其獨特的文化魅力,彰顯文化價值,同時也更加堅定保護工作的決心和信心,提升保護民族村鎮的價值。
3.2.4合理開發資源,發揮利用價值
古鎮恢復建設之初,鎮黨委、政府確定了以旅游產業為主導,帶動全鎮工業、農業、城鎮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協調發展的戰略思路,合理開發古鎮的旅游資源。近年來,以政府主辦、公司承辦、社會參與的方式,利用“黃金周”時間,舉辦了“古鎮民間藝術游”、“民俗文化周”、“中秋古鎮賞月游”等旅游文化活動。旅游產業的興起,使古鎮二、三產業得到蓬勃發展,古鎮居民人均收入不斷提高,群眾得到了實惠,正逐漸意識到“增加收入靠旅游,旅游發展靠古鎮”。可見,古鎮保護與古鎮居民的切身利益相關,這說明只有保護好古鎮才更有希望推動經濟的發展。
3.2.5強化村鎮管理,明確保護責任
建設與管理的同步推進是古鎮保護又一個重要原則。青巖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成立了以黨委書記為組長的城鎮綜合管理領導小組,對古鎮內違法違規建筑、文物景點、城鎮環境衛生等實行綜合治理。嚴格規劃審批程序、分級審批,建立了審批建設工作聯席會議制度。依法行政、規范管理,擬定了《青巖古鎮保護管理條例》、《違章建筑清理與監控責任巡查制和失察追究制》、《青巖鎮整治古鎮容貌實施辦法》、《青砉鎮環境衛生管理辦法》等,通過制度的擬定和執行,使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花溪區成立了古鎮保護委員會和文物管理所青巖工作站,對古鎮的文物建筑和歷史街區等有形和無形的文化遺產進行專門的管理和保護,青巖鎮也成立了古鎮保護管理領導小組并組建了城管中隊,進一步加強古鎮的城建、環境衛生、整容秩序等工作。
參考文獻:
[1]熊金超,中國全面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與保護,新華網,2007年11月19日,
[2]湖北省民宗委,湖北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取得的成績和經驗[J],2010年5月19日
[3]熊燕,云南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取得成果卟云南日報,2007年5月31日
[4]李其榮,城市規劃與歷史文化保護[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
[5]單德啟等,中國民居[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3
[6]邱宣充、吳正光,中國古建筑文化之旅-云南·貴州[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2
[7]羅佳明,中國世界遺產管理體系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8]熊康寧、杜芳娟、廖婧琳,喀斯特文化與生態建筑藝術[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5
[9]高潮主編,中國歷史文化城鎮保護與民居研究[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2
[10]李永,向輝,法國古籍保護工作概況[J],國家圖書館學刊,2009(2)
[11]路雁冰,劉俊娟,貴州民族文化產業與民族地區城鎮化協調發展研究[J]貴州城市科學研究,2011(3)
責任編輯:郭漸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