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利 馬悅
當前人們對我國保險業的社會形象頗有微詞,一是多年來保險消費者對理賠難、 銷售誤導等問題反映比較強烈;二是保險行業仍未走出搶業務和占市場份額的低水平階段,惡性競爭、弄虛作假、違法違規現象比較嚴重。這些問題嚴重損害了保險行業的社會形象,也在不斷侵蝕保險業發展的社會基礎。為此,中國保監會主席項俊波在2012年全國保險監管工作會議上指出:當前保險行業首先應改善保險業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中國保險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也把使保險行業的形象明顯改善列為主要目標之一。可見改善保險行業的社會形象已成為當務之急。
一、誠信缺失是導致保險行業形象不佳的根本原因
不少專家學者對我國保險行業社會形象欠佳的原因進行了研究,主要觀點是:(1)我國保險業仍處于規模擴張的低水平發展階段,保險公司過分追求發展速度和規模,疏于內部管理,有的為了擴展市場和提高經濟效益而不擇手段,甚至違法違規。(2) 從1992年開始沿用至今的營銷員管理體制,對中國保險業的高速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但隨著保險業的發展,其管理粗放、營銷員素質不高等問題開始凸顯。
筆者認為,上述原因無疑都會對保險行業的形象產生負面影響,但根源是誠信缺失。正是那些不擇手段、弄虛作假甚至欺騙等不誠信的經營行為在損害保險行業的形象。誠信是保險業發展的基礎,無論是為了改善當前保險業的形象,還是追求長期發展,保險業都必須高度重視并不斷強化自身的誠信建設。
二、防止保險失信的對策建議
防止保險失信需要法律、法規以及行政手段的強力約束和規范,但僅此并不能從根本上消除市場主體失信動機與失信行為產生的可能,還需要提高道德水平。由此,防止我國保險業的失信問題,不僅需要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強行政監管和行業自律,更需要加強對保險從業人員的思想教育。
1. 保險行業必須嚴格遵守誠實守信的職業道德規范。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普遍的社會道德和職業道德標準。誠信是建立、延續和擴展保險關系的前提條件,失去了誠信,就失去了保險業發展的社會基礎。保險業應根據誠實守信的職業道德規范,加強行業自律和對從業人員的約束。不僅僅是把“誠信經營、誠信服務”作為招攬客戶的口號,而是切實作為每個保險工作者必須遵循的行為準則。
2. 保險行業應加強誠信教育。只有讓所有保險從業人員充分認識誠信對保險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意義,提高誠信經營、 誠信服務的自覺性, 才是防止保險失信的最可靠保障。因此,加強保險行業的誠信道德建設,就必須抓好誠信教育。(1)誠信教育應該體現生活化的特點。即將保險行業誠信的道德要求體現在具體的生活細節和行為之中,構建一種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教育方式,使保險企業、從業人員在具體的生活細節和行為之中,培育誠信的品質。(2)教育方式應多樣化。除專門組織學習培訓外,還應通過組織知識競賽、演講比賽、專題文藝活動等方式進行誠信教育,使人們在廣泛的參與中提高對保險誠信的認知水平。(3) 誠信教育要注重實效,反對形式主義,切實提高大家遵守誠信道德規范和有關法律法規的自覺性。
3. 強化保險失信懲戒機制。道德規范的遵守需要靠人們的自覺性來自我約束,否則任何外部約束手段都不可能完全有效, 但同時缺乏強有力的外部約束其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因此,保險業的誠信建設除了通過加強誠信教育,提高個人自律、公司自律和行業自律的能力外,還必須通過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構建強有力的懲戒機制,提高失信成本,懲戒力度應能夠足以讓絕大部分試圖違規、違法者望而卻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