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組
摘 要:交際語言教學法(CLT)是目前在世界各國語言教學中被廣泛應用的一種教學方法,具有較高的科學性和有效性。該方法在我國外語教學中的應用和推廣,還需要克服來自外語師資隊伍、教學觀念、教學環(huán)境和教學條件等方面的制約因素。
關鍵詞:交際語言教學法;外語教學;問題
中圖分類號:G42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3544(2012)03-0076-03
交際語言教學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CLT), 是目前在世界各國語言教學中被廣泛應用的一種教學方法,國外的教學實踐證明,它對培養(yǎng)語言學習者的語言應用能力、溝通交際能力等語言綜合能力是十分有效的。該教學法自20世紀60年代在英國產(chǎn)生以來, 已逐漸形成了比較完整、科學的理論和方法體系,它對整體教學環(huán)境,包括人文、道德、文化、語言教師的語言水平及教學水平、教材的選用、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置、教師和學習者的角色、班容量的大小以及課堂時間的分配等教學中的各個層面都提出了明確而嚴格的要求。該教學法于2002年引入我國,為了進一步提高我國外語教學水平,教育部從2005年開始大力倡導該教學法的使用,但十幾年過去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至今還沒有得到有效推廣和應用。那么,影響和阻礙CLT教學法應用和推廣的主要制約因素是什么?應如何突破這些瓶頸和障礙? 本文將依據(jù)CLT對外語教學中各個環(huán)節(jié)和層面提出的要求,結(jié)合自身的教學經(jīng)驗,談以下幾點認識和看法。
一、外語師資隊伍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一)外語師資隊伍存在的問題
依據(jù)CLT的要求,教師的外語水平必須達到像說母語一樣的熟練程度; 教師必須經(jīng)過專門培訓并考取碩士以上TEFL(外語)或TESOL(第二外語)教學資格證書;語言教師必須熟練掌握CLT教育教學方法和教學技能。 而目前我國高校的外語師資隊伍的整體外語水平和專業(yè)教學技能狀況與CLT的要求有較大差距,這是CLT在我國推廣和應用面臨的最主要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
1. 外語水平與CLT的要求差距較大。在我國的應試教育模式下,無論是中學還是大學,“聽說”在外語教學中一直不是教學重點,因此,外語教師的外語聽說能力在一開始就是弱項。 另外, 外語教師在語音、 語調(diào)以及外語使用的準確程度和熟練程度等方面的差異,都嚴重制約著CLT的推廣和應用。
2. 缺乏提高外語水平的語言環(huán)境。 大多數(shù)外語教師在外語習得時,沒有出國培訓與學習的機會,所掌握的全部外語知識都源于國內(nèi)課堂和書本,對目的語賴以生存與發(fā)展的文化、思維方式、表達習慣等語境缺乏感官體驗和深入了解, 這使得外語教師外語水平很難達到“像說母語一樣的熟練程度”。
3. 缺乏系統(tǒng)的教師職業(yè)培訓。 以河北省保定市的6所本科院校為例,據(jù)統(tǒng)計75%以上的外語教師畢業(yè)于綜合大學, 這些教師上崗前缺乏有關教育學、 教學理論以及教學方法等相關知識和技能的系統(tǒng)學習;99%的外語教師從業(yè)前沒有經(jīng)過專門的外語教學培訓并考取碩士以上TEFL(英語作為外語之教學)或TESOL(英語作為第二語言之教學)教學資格證書,之后又缺乏相對完整、科學和系統(tǒng)的職業(yè)培訓。在教學的初期階段,大多外語教師因欠缺對教學法的系統(tǒng)掌握,往往是憑借著個人的語言習得經(jīng)驗來完成教學任務。這樣一來,語言教學的規(guī)范性、合理性以及科學性很難得到保障,故而,教學中“聾啞產(chǎn)品”以及“費時低效”等教學問題的出現(xiàn)就不足為怪了。
(二)主要解決措施
1. 在我國的外語教學改革中, 應首先從優(yōu)化外語師資整體隊伍入手,注重教師的選拔和其整體隊伍的教學水平與素質(zhì)的培養(yǎng)和提高。
2. 大力主張和發(fā)展職業(yè)教育, 加強教師崗前和在崗的專業(yè)技能培訓,多渠道彌補崗位知識與技能之不足。
3. 嚴格和規(guī)范職業(yè)從業(yè)標準和要求, 建立和完善職業(yè)資格考試制度和評估體系,增設外語教師專門從業(yè)資格證書考試。
二、外語學習中師生角色錯位及解決措施
(一)兩種教學模式中教師角色定位的沖突
在CLT教學模式中,教師必須十分清楚語言交際中的各個元素及組成部分,其課堂主要教學任務是創(chuàng)設地道的語言環(huán)境,鼓勵學習者通過彼此的語言應用和互動,將語言與實際生活建立起有意義的聯(lián)系,進行有意義的語言交際,并在整個過程中起到“催化”和“助動”作用。教師充當?shù)慕巧窃趯W生需要必要幫助時,為其提供便利的“幫手”或“顧問”;是統(tǒng)領整個語言交際過程的“經(jīng)理”,同時還是課堂學習任務、課本知識以及學習者需求的“分析員”。教師不再用90%的課堂時間進行“岸上”游泳技能的傳授,而要成為把70%的時間還給學習者,并把其“推入水中學游”的教練。教師要采用課堂活動、話題討論、角色表演、自主選擇等方式,進行大量的師生之間及學習者和學習者之間的互動,來完成語言教學任務。整個“解惑”過程大多要靠語言學習者本人在語言應用過程中自行發(fā)現(xiàn)和解決。在語言使用過程中,學習者所犯的語言(如語法、拼寫等)錯誤被視為語言學習中難免的問題, 不要求教師予以糾正。“犯錯” 被視為語言交際成長和發(fā)展階段自然的過程,是完全可以容忍和接受的。如教師過度糾正會給學習者尤其是初學者帶來挫敗感,不利于其積極性和信心的培養(yǎng)。此外,在這種模式中,語言學習者的流利程度優(yōu)先于準確程度。這一系列要求,給我國教師的傳統(tǒng)角色帶來了極大沖擊和挑戰(zhàn)。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教師的角色是知識的“講解員”,是課堂中的權威。當引入全新的CLT教學模式時,教師角色的改變使相當一部分教師不知所措,進而會知難而退, 不自覺地回到傳統(tǒng)的教師角色之中以追求穩(wěn)妥。這種情形之下,以“教師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很難被“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模式所替代。CLT教學法的應用與推廣必然會遭到大面積擱淺。
(二)學習者角色難轉(zhuǎn)換
CLT是一種“以學生為主”的合作式教學模式。在整個語言學習中, 學習者要充當?shù)慕巧窃谡Z言學習中自我發(fā)現(xiàn)問題、 探索問題、 自我解決問題的“語言協(xié)調(diào)員”和“語言處理器”;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要積極主動地和其他語言學習者建立良好的語言交際和合作關系;獲取知識的源泉不僅源于教師,更多的源于自身查找和探索、討論和實踐的過程;非常注重團隊和同學之間的相互學習(peers lesson)。教師和學習者能夠進行平等對話和磋商; 學習者對于學什么,學多少,甚至怎樣學有著足夠的選擇空間和權力,是學習的真正主人。而我國目前大多數(shù)語言學習者的學習模式還停留在較為被動的“填鴨”階段。學習中,忽略自己在學習中的主體和主動作用,仍然具有明顯的“等、靠、要”等行為模式和特點。問題解決的方法和渠道主要還是源于教師或課本。目前,學習者學習形式大多為“人與物的交流”,而非“人與人的交流”;學習手段主要是“聽取”,而非“獵取”;在語言學習中充當?shù)氖且环N像聽眾或觀眾一樣的角色。這些無疑成為CLT應用與推廣的另一個最直接的障礙。
(三)主要解決措施
1. 語言教師必須盡早意識到, 語言學習是一種“技能”,而不是一門“學科”,其實踐性應擺在教學中的首要位置, 課堂教學的環(huán)節(jié)設置以及時間安排要符合語言教學的要求。
2. 要分清語言習得的主體應是語言學習者,而不是語言的講解者或傳授者。
3. 語言學習者要充分意識到語言學習的特性和規(guī)律。要真正意識到學習語言的目的是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應充當語言使用和應用的“主人”,語言學習中不僅要注重“輸入”環(huán)節(jié),更要注重“輸出”環(huán)節(jié)。
4. 語言學習中要“以練為主”,而不是“以學為主”。 要認識到目的語在課堂學習中是一種工具,而不應是課堂學習的主體內(nèi)容。 要學會用目的語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盡早改變學習態(tài)度和習慣,徹底轉(zhuǎn)變學習者角色。
三、教材內(nèi)容與使用的問題和解決措施
(一)教材的內(nèi)容與使用中存在的問題
在CLT教學中,教材內(nèi)容要做到:選材主題應涵蓋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內(nèi)容選材要注重文化內(nèi)涵、要貼近生活實際,語言要地道、鮮活和生動。要反映時代發(fā)展,具有時代特色;要展示多元文化,探討文化差異、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引導文化比較。要有利于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對不同文化的理解以及在跨文化交際情境中使用恰當、得體、地道英語的能力;練習設計應注重多種技能的綜合實訓和培養(yǎng)。語言活動的設計要富有啟發(fā)性、挑戰(zhàn)性和互動性,從而既能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也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策略與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CLT模式下,沒有指定的統(tǒng)編教材,語言教師依據(jù)自身情況和語言學習者情況自定自選教材,在使用上也有著很大的自主權和靈活度,以較好地滿足學習以及教學的個性化、多樣化需求。而在我國,大部分英語教材是統(tǒng)編教材和指定教材,教材的編寫和設計很多并不是以實現(xiàn)交際為最終目的,而是以應試教育為目的的。語言教師在教學中受教學大綱、計劃以及教學進度、目的等因素的制約,很難針對教學對象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學只能滿足同步教學的需求。由此,教材內(nèi)容的不合理、不科學以及教材使用的僵化與教條、單一與刻板在很大程度上阻礙和制約了CLT教法的使用。
(二)解決措施
1. 未來的英語教材設計從教學理念、主題內(nèi)容、語言素材、練習設計、立體化資源等各方面都要與語言教學和學習目的相匹配。
2. 語言教材的編寫和設計要滿足不同學習者的需求,要多元化、個性化。
3. 應增加語言教師自主選擇和創(chuàng)造性使用教材的機會, 減少和降低統(tǒng)編和指定教材的同一性和單調(diào)性。
4. 鼓勵大量使用補充教材,彌補統(tǒng)編教材通常知識陳舊、信息滯后之不足。
四、 當前教學條件與環(huán)境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一)當前教學條件與環(huán)境中存在的問題
在CLT教學模式中,教學條件與環(huán)境應達到以下要求:生師比應在15:1左右;教室中應設有一定藏書量的圖書資料室,供學習者隨時查閱;教學場地(教室)不能過大,課桌以及座椅都要能夠隨時移動,以方便課堂教學中組織分組討論、集體演示、角色表演、語言游戲等活動;教師的授課時間不應超過課時的一半,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討論、發(fā)言、交流和查閱。在我國目前的課堂教學中,生師比大多在30:1或更高;教室中幾乎沒有供學習者隨時查閱的圖書資料室;教學場地(教室)大小不一,課桌以及座椅大多也不能隨時移動。在課堂上,很難開展兩人一組或幾人一組的課堂討論、 集體演示以及角色表演等互動活動; 教師的授課時間大多都超過課時的50%甚至達到90%; 學生很少有充足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及交流。這種教學條件和環(huán)境成為CLT教學法應用與推廣的絆腳石。
(二)解決措施
1. 結(jié)合科學而先進的教學理論, 我國教育管理機構(gòu)要對現(xiàn)有的外語教學環(huán)境進行整體性評估與研究,并提出整改方案。
2. 要大力投資改善教學條件和環(huán)境。教學設施,如教室大小、 桌椅配備等方面的建設一定要基于專業(yè)需求,符合專業(yè)標準,避免盲目性和同質(zhì)化。
3. 教師的課堂授課時間要科學合理地進行分配,要保障學習者的有效學習時間。避免“一言堂”和唱“獨角戲”。教學活動設計要圍繞培養(yǎng)學習者的應用能力而展開, 應提高學習者的參與程度與自主學習意識。
參考文獻:
[1]James W Jollifies,The Language Policy in Education [M].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2002.
[2]Snarls Morse,The 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M]. Heinle & Heinle Inc.,2001.
[3]H. Douglas Brown,English Teaching Methods [M]. Addison Wesley Longman Inc,2001.
[4]Ronald Cart,Cambridge Guide-English Teaching[M]. Cambridge Press,2001.
[5]Alexandria Val,Eric Jensen,Teaching with the Brain in Mind[M].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2005.
(責任編輯:盧艷茹;校對: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