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易嫻
摘 要:系統教學法是一種由整體到局部、由系統到元件的教學方法,它以實際的知識系統為教學系統,并逐步對系統進行剖析,最終對具體個體進行學習。其精髓是從整體的角度去把握問題的實質,進而尋找和選擇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該方法在以往的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在金融教學中應積極推廣運用。
關鍵詞:系統教學法;電子金融學;運用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3544(2012)03-0079-02
《電子金融學》是一門信息技術與金融學融合的新興交叉學科課程,主要涉及信息技術在金融活動中的具體應用。傳統的教學法不利于該課程的教學,系統教學法注重信息系統,強確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失為該課程的首選教學方法。
一、系統教學法的基本特點
(一)系統教學法的內涵
系統教學法,是指把所學內容當成一個系統看待,力求從大方向出發指導學習,因此在學習和復習時不是按部就班按章節行進,而是先模糊概括,再在大框架下逐步明晰細節、完善結構、針對缺陷和不足進行專攻的教學方法。系統教學法最講究的就是整體把握,也就是在“教”與“學”的過程中要先以最快的速度在心里建立所學內容的輪廓,在輪廓形成以后再拆分成各小部分進行分析、比較和引申。
系統教學法的精髓是從整體的角度去把握問題的實質,進而尋找和選擇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它在以往的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在金融教學中應積極推廣運用。
(二)系統教學法的特征
1. 整體性。整體是各部分的有機組合,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將各門課程看成一個整體,從大方向去把握這些課程之間的內在聯系, 然后對各門課程逐個突破。
2. 綜合性。 任何知識體系都可以認為是由部分組成的綜合體,學習一門知識,就必須從組成知識的各個方面去全面、系統地把握,以至掌握這門知識的內在規律。
3. 有序性。知識系統是有序的,在學習時,要注意整個過程的有序性。 在學習過程中只有按照知識系統自身的秩序進行學習工作, 才能提高整個知識系統的功能。
4. 最佳性。 運用系統教學法的最終目標之一是找出最佳方法,以達成事先制定的學習工作計劃。運用系統教學法,從整體上去把握整個學習工作過程,而整體的功能要遠遠大于局部功能之和。
5. 模式化。 系統教學法能幫助師生找到具體學習的模式,在學習《電子金融學》專業課程知識的過程中,師生可以采用“理論—實踐—理論”的學習模式對金融專業所需知識進行整體上的把握。
由此可見, 采用系統教學法可以讓教師和學生在學習工作過程中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踐,實踐檢驗理論,理論指導實踐。
二、系統教學法在《電子金融學》教學中的運用
傳統教學法過于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教學過程中主張以教師為中心,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系統教學法是從系統出發展開教學,是一種由整體到局部、由系統到元件的教學方法。系統教學法以實際的系統為教學系統,并逐步對系統進行剖析,最終對具體個體進行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完成各專業課程的教學。系統教學法注重信息系統,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意義接受,引導在教學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構建《電子金融學》課程教學內容體系
鑒于《電子金融學》由金融理論與業務、信息技術、網絡技術、計算機技術、網絡經濟理論等部分組成,因而首先采用模塊式教學法,即將教材進行全面整合,然后有機地分成7個模塊(見圖1)。將《電子金融學》教學內容模塊化后,每一模塊均是一個子系統,既相對獨立,又前后連貫,既便于學生掌握各階段的學習要點,又有利于理論教學深化及分階段開展教學實踐活動。第一知識模塊是由信息技術、網絡經濟理論、金融電子化理論整合形成的網絡金融理論綜述;第二知識模塊是由電子技術與貨幣理論組成,有機地將虛擬貨幣與實物貨幣理論進行融合,形成網絡金融的貨幣理論;第三知識模塊是由銀行業務知識、網絡技術和計算機軟件技術整合形成的網絡銀行主要業務平臺功能綜述;第四知識模塊是由證券業務知識、網絡技術和計算機軟件技術整合形成的網絡證券主要業務平臺功能綜述;第五知識模塊是由保險業務知識、網絡技術和計算機軟件技術整合形成的網絡保險主要業務平臺功能綜述;第六知識模塊是由計算機軟件技術、網絡安全技術、信息安全技術和金融安全管理知識整合形成的虛擬金融安全管理平臺功能綜述;第七知識模塊是由金融監管、計算機軟件技術、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知識整合形成的電子金融風險監管平臺功能綜述。
(二)多種教學方法選擇
教學內容中有大量的基礎理論,金融理論與金融實踐的密切聯系, 決定了金融理論學習需要緊密聯系實際業務, 從而決定了課程教學中必須突出其應用性。基礎理論學習需要與實際業務相聯系。為學生打好扎實的理論基礎是金融學的首要任務。但是,如果教學中僅僅只是概念或理論的講授, 沒有實際的、具體的例子(實物、業務、案例等),學生感覺比較抽象,不僅難以激發學習興趣,也難以讓他們真正理解和掌握理論含義及其應用。 為實現理論與實際的有機結合,應采用如下教學法:
1. 案例式教學法。 根據美國哈佛大學案例教學研究開發部主任John Boehrer教授的提法, 案例教學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對現實問題的某一特定事實進行交互式探索的過程, 即案例教學法是教師和學生一起,共同參與對實際案例的討論和分析。這種教學法改變了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填鴨式”教學方式, 采用啟發教學, 注重教師與學生的雙向交流。枯燥的理論講解輔以實例分析, 既能使抽象的理論內容具體化、生動化,讓學生在實例討論分析中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消化,又能活躍課堂氣氛,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獨立思考能力, 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參與協作意識和探索創新精神。 在案例教學中所選案例要注意真實和完整性,例如《電子金融學》課程教學中,為了介紹電子金融安全的相關知識,筆者在課堂上從“盜刷信用卡內幕:3分鐘制1張POS機可刷假卡”的案例介紹起,引起學生興趣,使學生客觀真實地了解問題、分析問題并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從而認識到電子金融交易過程的復雜性。 組織好案例討論是案例教學的中心環節, 因為案例構成課堂討論的基礎, 通常是在課前把書面形式的案例報告交給學生學習閱讀, 然后再在課堂上討論。
2. 參觀式教學法。要使學生學好《電子金融學》,僅僅在學校、在課堂是遠遠不夠的,當學生對教材內容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和理解之后, 還應采用參觀式教學法。即帶學生到電子金融做得較好的公司、部門參觀,與企業的相關人員座談,了解企業的操作過程。這既有助于學生開拓視野、增長知識,又有助于學生對專業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些方法都讓學生大開眼界,受益匪淺。
3. 研討式教學法。 研討式教學法是將研究與討論貫穿于課程始終的一種教學方法,即在教學過程中,選擇個別章節作為學生自學、自講、自評的內容。首先將全體學生以4~5人的規模分為若干小組。然后,教師根據課程的進度、內容、查找資料的便利性等原則確定每組的選題。每個小組各自充分準備要研討的主題,通過到圖書館查閱相關資料,消化吸收、分析綜合之后,做好PPT,再將獨立探索的知識和心得在課堂進行交流和討論。當一組對其觀點進行演示講解后,要求其他組進行提問甚至質疑,同時要求前者作答,提問和回答的數量和質量記入討論成績。最后,由老師整理歸納、總結分析,拓寬學生的思路,并將學生的不妥之處加以更正,引導學生正確思維。教學實踐證明,《電子金融學》課程運用研討式教學法,教師和學生都感到輕松,課堂氣氛活躍,同時也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鍛煉他們的檢索文獻的能力、歸納綜述能力、邏輯思維和分析綜合能力、文字表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從而形成濃厚的學習氛圍,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4. 啟發式教學法。即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以一些現實生活中的事例作為導入案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接著提出問題,啟發大家思考、發言,使他們參與到問題的認識與討論之中,然后引導出要學習的專業術語或經濟學原理,最后由教師總結,歸納出要點。比如講授《電子保險》內容時,先以一個家庭購買保險為案例,介紹該家庭的收入和支出情況,讓同學們通過網絡途徑,設計一個購買保險的方案,不僅調動大家的積極性也可以讓學生在思考中理解網絡保險的基本原理。可見啟發式教學方法,選取問題要富有啟發性,引起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使師生在課上課下交流更加充分, 從而調動學生學習、思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其學習興趣。
5. 綜合式教學法。當學生將教材內容學完之后,還要采用綜合式教學法, 要求學生把所學的金融知識加以綜合分析,從整體和全局來把握,掌握電子金融等各個環節, 并有機地結合起來,使知識融會貫通,不僅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還可以使學生學會如何綜合運用電子金融知識, 加深對電子金融學的整體認識。
參考文獻:
[1]羅伯特·M·加涅(美). 學習的條件[M].傅統先,陸有銓,譯.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陳琦,劉儒德. 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3]封思賢. 從金融理論變遷看金融本科教學改革[J]. 金融教學與研究,2005(2):38-41.
[4]毛小麗,高峰. 系統教學法在大學物理習題教學中的應用[J]. 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65-67.
[5] 劉濤川. 有效教學方法全集[M]. 北京:北京藝術與科學電子出版社,2004.
[6] 周渝霞. 系統教學法在國際貿易專業課程中的運用[J]. 沙洲職業工學院學報,2007(9):15-18.
(責任編輯:盧艷茹;校對: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