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樂川
摘要:編輯理論流派的形成,已是我們不能忽視的有中國特色的編輯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現象。“選擇優化”派、“媒介文化締構”派、“信息智化”派和“中間服務”派構成了編輯學研究最重要的四個理論流派。從編輯理論流派來看編輯學的發展,可以得出兩點啟示:對編輯概念的重新認識將成為編輯學研究的新話題;貫通各種媒介編輯活動的普通編輯學研究將受到重視。
關鍵詞:編輯理論;流派;編輯觀
經過近三十多年的發展,編輯學研究在幾代學人的鉆研努力下取得了重要進步。無論是理論建設,還是學科體系建設,甚或專業建設,都有著長足發展。尤其是,理論建設上形成了不同的研究流派,顯示了編輯學研究的斐然實績。最早提出編輯研究存在流派現象的是李立范的《編輯學研究的流派現象》一文。他在該文中提出,“編輯學研究流派的興起和形成是客觀事實”①,并從研究者認識方法的差異出發將其劃分為“框架”和“積累”兩大流派。他認為,“框架派”以編輯學理論框架建設為主要目標,側重總體認知的方法。而“積累”派的研究目標側重于編輯具體工作規律的認知,嚴格遵循從個別到一般的認識規律。在《路漫漫其修遠兮——中國編輯學研究述評》一文中,叢林將編輯理論派別劃分為三種:一是以王振鐸先生為代表的“文化締構派”,二是以劉光裕先生等為代表的以編輯是出版傳播的中介環節為立論基礎的“中介服務派”,三是以任定華先生為代表的以“把關人”為立論依據的“信息傳播派”。②該文以研究者的觀點和立論基礎的不同為依據,提出了編輯理論流派劃分的主要標準,但又失之過簡,既沒有深入地總結不同理論流派的具體構成,同時忽略了其他理論流派的存在。除此之外,著名編輯學研究者邵益文先生對編輯理論流派也有過簡要劃分。他在《關于本世紀頭五年編輯學研討中幾個問題的情況簡述》一文指出,編輯學理論流派有三個,一個是王振鐸先生為代表的“文化締構論”,一個是以任定華為代表的“信息傳播派”,一個是以出版業人員和資深編輯為代表的“編輯本體派”。③很明顯,邵益文先生試圖以研究主體身份的不同為標準來劃分編輯理論流派。且不論這一劃分依據科學與否,單就“編輯本體派”這一點而言就存在很多歧義。
由上可知,理論流派已是編輯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現象,已受到研究者不同程度的關注。但是,由于認識角度不同,研究者對這些流派的認識和分析并不一致,尤其是對這些流派缺乏科學全面的總結。本文嘗試對編輯學理論流派進行全面分析和評價,并在此基礎上對編輯學研究進行展望。
一、編輯理論流派的劃分
筆者認為,編輯理論研究流派的劃分,既要注意到研究視角的不同,還要注重編輯觀認識的群體性特征,更要抓住他們在編輯概念和編輯本質問題上的不同認識。編輯理論研究有幾種編輯觀,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幾種不同的、有影響的、核心觀點相似的理論體系,那么,編輯理論研究就有幾種流派。以此為準,筆者將編輯理論研究分為以下幾個流派。
一是“選擇優化派”。“選擇優化派”將編輯本質歸納為選擇和優化。在編輯學長達三十多年的論爭中,很多研究者都持此觀點。如闕道隆先生在《編輯活動的起源和本質特征》一文中認為:“編輯活動是一種以選擇和加工為特征的文化活動,因而和著作活動有區別。它不是直接創造文化成果,而是按照一定的標準和體例,選擇已有的文獻資料和世人的作品,進行加工整理,以供復制和向社會傳播,傳播積累文化是它的基本任務,選擇加工是它的本質特征。”④在闕道隆先生看來,編輯活動的本質是選擇和加工。與此觀點相同的研究者,還有張如法先生。他在《選擇:編輯的歷史使命與社會職責》一文中指出,選擇不僅是“宇宙間普通運動規律之一”⑤,也是編輯活動的重要特征。在此基礎上,他提出“完善是一種普遍的編輯規律”⑥。闕道隆先生認為,編輯活動規律是多層次的,最高層次的基本規律體現在四個方面:尊重作者創作個性與編者選擇把關相統一規律;傳播已有文化成果與文化創新重構相統一規律;保證文化產品質量與掌握最佳傳播時機相統一規律;編輯活動的內容與傳播媒介的特點功能相統一規律。由上可見,“選擇優化”編輯觀,構成了“選擇優化”派的理論認識核心。除此之外,劉杲先生、邵益文先生都持此觀點,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不同的編輯活動規律認識論。以此為基礎,研究者又從不同角度提出了各具特色的獨到性的理論體系,并自覺或不自覺地以群體性的特征顯示著該理論流派的研究活力。
二是“媒介文化締構派”。這一流派以河南大學的王振鐸先生為代表。早在1988年,他就發表了《文化締構編輯觀》一文,認為編輯活動具有文化締構的本質屬性。⑦之后,他又指出編輯文化締構的方式是符號建模,文化締構的目的是進行訊息傳播,并在此基礎上完整地提出了他的編輯活動三原理,即文化締構原理、符號建模原理和訊息傳播原理。針對學界指出的“文化締構”編輯觀存在編輯概念“泛化”的問題,王振鐸先生不斷地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觀點。他指出,編輯締構的文化非廣義的文化,而是媒介文化。他認為,編輯本質是創造媒介,及由媒介所形成的媒介文化。他在修訂版的《編輯學原理論》中說:“編輯,審選設計精神產品,編構傳播媒體的文化締造活動。根據社會需要,按照指導方針,開發人文資源,策劃、組織并取得精神創作品,通過鑒審、優選和編修整合,締構成文圖音像等符號模式,作為傳播特定訊息的媒介載體,即為編輯活動。”⑧在分析這一定義時,王振鐸先生指出,抓住“審選作品,編構媒體”的內涵即可認知編輯活動的本質。由此可見,他的“文化締構”編輯觀已經發展完善為“媒介文化締構”編輯觀。與王振鐸先生的觀點相應的研究者,不乏其人。比如王軍在《編輯的本質是媒介創構》一文中認為,編輯的本質是創構媒介。他說:“我們之所以說‘媒介創構是編輯本質,就是因為‘媒介創構本質地體現著所有媒介的具體的編輯行為。”⑨何曉林在《編輯學的基本原理是文化變現還是締構媒介文化》一文中,也高度認同“媒介文化締構”的編輯觀,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編輯締構媒介文化的三個規律,即精神生產層面的結構創新律,文化傳播層面上的互動傳播律和媒體創構層面上的組織整合律。⑩
三是“信息智化派”或信息傳播派。最早提出“信息智化”編輯觀的,是河南大學的司錫明先生。1988年在《信息智化編輯觀》一文中,他首先提出編輯活動的信息智化屬性,認為信息智化是“系統地認識編輯活動的特性及其有關問題”的重要視角。在其后的《編輯學通論》一書中,他明確地提出編輯本質屬性是信息智化。他說:“從根本上說,編輯是一種知識產品加工的腦力勞動,其工作的對象是物化于載體上的外貯知識,其活動的基本過程是外載知識的審評、選擇、組編和訂正。”司錫明先生的“信息智化”編輯觀是從信息傳播論角度來探討編輯本質的。與其觀點相近的還有任定華先生。他在《關于編輯規律的探討》一文中指出,信息、知識這一間接事物是從編輯活動對象——圖、文、聲、像、數據庫——抽象出來的本質概念,編輯活動的本質就是對信息和知識的一系列加工和整理。在此基礎上,他提出編輯活動的基本規律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信息、知識的有序律,二是信息、知識載體的結合律,三是信息、知識的傳播律。
四是“中間服務派”。“中間服務派”是叢林對以劉光裕先生為代表的主張編輯是出版的中間環節這一理論流派的稱謂。1986年,劉光裕先生在《怎樣理解編輯概念》一文中指出,古代編輯和現代編輯概念迥然有別。他認為,“編輯學應該在理論上回答編輯的概念是怎樣的這一問題。”從編輯的社會關系入手,他明確提出編輯概念應該至少滿足三個條件,一是在利用傳播工具的傳播活動中,二是處于作者和讀者之間,三是作為出版的前期工作。以此為基礎,他認為編輯活動隸屬于出版活動,是出版的中間環節。在分析編輯本質屬性時,他指出:“至此,我們可以看到編輯社會本質的一個方面。它是在人際間利用傳播工具的思想文化交往中,作為其中的中間環節,從中發揮導向功能,以限制盲目性。”與此同時,他還認為:“這樣,我們又看到了編輯另一方面的社會本質屬性,就是在作者和讀者間發揮協調關系和節制矛盾的功能,以維系兩者的同一性。”一言概之,劉光裕先生的編輯觀就是編輯是出版的中間環節。持有與此相近觀點的,還有王華良先生。他在《再論編輯活動基本規律》一文中指出,任何一種編輯活動,都必須存在編者、作者和讀者這樣一種社會關系。他認為,各種編輯活動都有一個共同的中介本質和共同的行為方式。換言之,王華良先生和劉光裕先生一致認為,中介才是編輯活動的本質。在此基礎上,王華良先生認為,編輯活動的基本規律就是作者、編者和讀者之間有關作品的供需關系的調整律。
二、編輯理論流派的評價
編輯理論流派是伴隨著三十多年來編輯學研究的不斷深化而形成的。研究者對編輯概念或編輯本質的認識,構成了這些編輯理論流派形成的基礎。同時,不同研究者往往又有不同的理論資源和問題視角,這在一定程度上又推動著“言為新聲”的編輯理論創新發展。如“選擇優化”派對編輯本質的認識,更多地是從編輯過程或編輯具體工作來立論的。從編輯本體工作來看,選題、組稿、審讀、加工、發稿、校對這編輯“六藝”構成了編輯工作的基本過程。在這一周而復始、環環相扣的過程中,選稿和加工工作又最普遍、最重要,而且在編者和作者的關系中又成為最基本的矛盾,因此被“選擇優化”派認為是編輯活動的本質。當然,傳播學和社會學的相關理論也構成了“選擇優化派”的重要理論基礎。比如,張如法先生對編輯本質的分析,就較多地借鑒運用傳播學中的“把關人”理論和社會學中的“社會角色”論,來分析“選擇”在整體編輯活動中的重要作用。“選擇優化派”在編輯學研究初期影響很大。無論是“選擇論”,還是“優化論”,都是研究者從編輯主體視角來對編輯工作進行整體審視的。可以說,這一理論流派的最大意義,就在于發現并有效地拓展了編輯主體論,讓人們認識到編輯工作特殊性之一面。
“媒介文化締構派”是迄今為止編輯理論流派中最為活躍的理論流派。該流派的立論基礎是文化學、媒介學和符號學。“文化締構”編輯觀最初是運用波普的“文化學”而從人類精神文化大廈建構的角度來審視編輯活動的根本功用的,認為編輯活動在文化的積累、傳播和創新這三個環節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區別于作者單個成品創構的整體締構作用。之后,王振鐸先生又將這一論斷完善為締構媒介文化這一更為具體范疇之內,以回應其他研究者對其觀點“泛化”的批評。之所以說這一理論流派最為活躍,是因為其代表人物王振鐸先生從未停止對“媒介文化締構”編輯觀的思考。最近幾年,他又分別提出編輯活動的“主體間性”特征和“媒介間性”特征,從哲學層面分析編輯活動主體元素之間和編輯活動的客體——媒介之間的交互作用關系。“媒介文化締構派”,在編輯理論界影響深遠。雖然編輯本質是締構媒介這一核心觀點還有待探討,但是就理論體系而言,它是最為系統、最為完整的一個流派。更重要的意義還在于,該理論流派最早從普通編輯學的角度對存在于各種媒介中的編輯活動的本質及其規律進行思考,從而開啟了普通編輯學研究的先河。
“信息智化派”或信息傳播派的主要理論取向是信息論、系統論、知識論和傳播學相關理論。這一理論流派的意義在于,拓展了編輯學研究的宏觀視野,豐富了編輯活動規律認識的層次。尤其是任定華先生所倡導的確立全息統一論的編輯觀,對學界多維確定編輯對象都有著重要啟發意義。
由劉光裕先生所開創的“中間服務派”是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編輯概念的論爭中形成的。該理論流派的理論取向主要是傳播學和社會學。代表人物劉光裕和王華良先生對編輯概念的討論都很有見地。他們提出的古代編輯活動的起源、編輯和出版的關系等問題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當時學界有關編輯學研究的討論,深化了人們對編輯本質的認識。他們提出的編輯學基本原理,更多地側重價值論和業務論層面,對于深化當時對編輯社會價值和編輯工作運行機制的認識,都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編輯理論發展的展望
新世紀以來,人類編輯實踐伴隨著創新不止的媒體實踐而不斷發生著深刻變革。新媒體迅速崛起,數字出版應用日益廣泛,網絡編輯作為一種新的編輯形態影響日甚。與此同時,不同媒介的互動和融合逐漸成為一種發展現實。在此背景下,此前不同媒介編輯形態涇渭分明的狀況不斷被打破,并逐漸趨向融合和一體化運行。這些實踐狀況無疑給編輯理論的研究提出了新的命題和任務。
一是對編輯概念的重新認識將成為編輯學研究的新話題。編輯學研究存在幾種理論流派,就顯示著編輯學研究有幾種編輯觀。編輯概念這一原本編輯學研究最為基本的問題,卻最讓學界“眾說紛紜”。這既是編輯學這一學科年輕的表現,又是編輯學研究的必然現象。因為人類編輯實踐的歷史悠久綿長,編輯形態豐富多樣,且又變動不居。這無疑決定了高度抽象地概括編輯概念是一項艱難復雜的課題。以現實為例,日新月異的數字出版,不僅影響著人們的媒介實踐和生活方式,而且改變著傳統的讀者、編者和作者界限分明的編輯關系模式,改變著傳統的編輯手段和編輯主體思維。與此同時,傳統的編輯形態發生著悄然轉型,編輯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也發生著明顯的變化。比如,高速運行中的數字網絡上的博客出版中有沒有編輯活動,備受讀者青睞的網絡文學出版中有沒有編輯活動,擁有巨大市場的網絡游戲出版中有沒有編輯活動,日益走俏的微博媒體在信息傳播中有沒有編輯活動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這其中作者和編者的界限又在哪里呢?編輯活動是否又回到了為一些研究者所言稱的起始時“編著合一”的狀態?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只能從更高的哲學層面來辯證抽象有關編輯概念的認識。在編輯理論流派中形成的有關編輯概念探討的這一傳統,也必將得到延續。
二是貫通各種媒介編輯活動的普通編輯學研究將受到重視。建立普通編輯學,探討貫通各種媒介編輯活動的編輯基本規律,既是編輯理論流派的一個認識傳統,又是編輯實踐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編輯理論建設的現實需要。編輯理論研究流派中不乏致力于普通編輯學研究的學者。“媒介文化締構派”的代表人物王振鐸先生起始立論就以多種媒介的編輯概念為旨歸。“選擇優化派”的很多研究者雖然在立論時更多地是針對傳統的圖書編輯,但是其對編輯本質的認識卻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適性。這些理論認識不僅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而且還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思想體系,對于我們下一步構建普通編輯學有著殊為重要的推動作用。反觀現實的編輯實踐,學界普遍認為,當代編輯實踐中最為耀眼的景觀是媒介走向融合,及不同媒介編輯形態的融合。編輯理論有必要回答:媒介為什么走向融合、如何融合,以及不同媒介編輯形態為什么出現交叉一體化和如何交叉一體化運行。與此同時,回答媒介融合背景下不同編輯形態的共同運行規律等問題,都是編輯理論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普通編輯學研究的重要范疇。
(作者系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
注釋:
① 李立范.編輯學研究的流派現象[J].湖北農學院學報,1993(4): 316.
② 叢林.路漫漫其修遠兮:中國編輯學研究述評[J].中國編輯, 2005(3):7.
③ 邵益文.關于本世紀頭五年編輯學研討中幾個問題的情況簡述[J]. 出版發行研究,2006(7):60-61.
④ 闕道隆.編輯活動的起源和本質特征[J].出版科學,1996年(3): 10.
⑤⑥ 張如發.編輯社會學[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3:275.
⑦ 王振鐸.文化締構編輯觀[J].河南大學學報,1988(3):106- 108.
⑧ 王振鐸.編輯學原理論[M].中國書籍出版社,2004:74.
⑨ 王軍.編輯的本質是媒介創構[J].編輯之友,2006年(6):43.
⑩ 何曉林.編輯學的基本原理是文化變現還是締構媒介文化[J].編輯 之友,2005(6):37-38.
司錫明.信息智化編輯觀[J].河南大學學報,1988(2):107.
王振鐸,司錫明.編輯學通論[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89: 50—51.
任定華.關于編輯規律的探討[J].中國編輯,2003(4):9-11.
劉光裕,王華良.編輯學理論研究[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5:2,234,240.
王華良.再論編輯活動基本規律[J].編輯學刊,2006(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