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蔚華
三十多年來,我國大學出版社從弱到強、從小到大,已經成為中國出版界一支朝氣蓬勃的新生力量,探索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大學出版社發展道路,因而它理所當然地成了眾多出版產業研究者關注和研究的對象,出現了一批在出版產業界有一定影響的研究著作,比如肖啟明先生的《大學出版精神與大學出版社的發展》和蔡翔先生的《大學出版發展戰略研究》等,前者從大學出版精神入手系統論述了大學出版文化,后者對大學出版的特征、價值觀以及發展戰略進行了深入研究。這些研究成果對大學出版社的改革和發展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由于本人長期在大學出版社工作并曾參與大學出版社改革和發展有關文件的調研、討論和起草工作,因此對有關大學出版社改革和發展研究的成果格外關注。今天,我欣喜地看到,關于大學出版社發展的另一本力作《基于熵理論的出版社經營風險研究——以我國大學出版社為例》(張近樂著)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讀了此書,感到有很多收獲。在我看來,與其他的研究著作相比,這部著作有著自己鮮明的特點:
第一,宏觀與微觀相結合。過去對大學出版社的研究多側重于戰略或宏觀層面,這固然是十分必要的。但總的來說,出版界對大學出版社微觀現實問題的研究顯得比較薄弱。而真正有價值的研究應該是從大處著眼,從小處入手,透過現象看本質。本書恰恰在這一點上有所突破,它把宏觀分析視野與微觀現實問題有機結合起來研究,獨具特色。本書從出版社經營風險這一微觀問題入手,借用自然科學中極為重要的熵理論,結合各經營環節的“出版風險熵”和“新轉型期”大學出版社面臨的現實問題,從宏觀層面上研究了大學出版社微觀的經營風險的防范與規避問題,并由此而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對策與建議。大學出版社的經營風險這一問題是微觀的,但該文的分析卻不局限于這一微觀問題,而是借用熵權分析方法,對大學出版社的經營風險評估、經營績效評價、項目經營風險決策以及經營主體風險防范對策等方面對這個微觀問題進行系統而全面的研究,這種研究方法值得提倡。
第二,定性與定量相結合。長期以來,從事社會科學的研究者往往更加注重定性分析,這是必要的,它有助于從質的方面對問題進行分析和判斷。肖啟明教授、蔡翔教授以及我本人都是人文社會科學背景,分析方法都側重于定性研究,定量分析不夠。因此,對很多問題的分析“用數據說話”就明顯感到不足。張近樂教授是學理工出身,本科專業及碩士研究生學的是“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因此對數學工具的運用駕輕就熟。作為一個有著理工科背景和出版經歷的“復合”者,作者在出版研究界首次將熵理論引入并應用到出版業經營風險研究之中,對熵值及熵權計算公式分別進行了修正和數學證明,擴展了熵值計算公式的數學意義,消減了在熵值接近極值的情況下出現的熵權跳躍現象,使得修正后的公式對于出版業經營風險的評估、經營績效的評價更為準確;作者提出了“出版風險熵”的概念及其體系構成,并由此而構建了大學出版社經營風險指標體系、經營風險的熵評估模型、大學出版社經營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和基于熵權的經營績效熵評價模型,結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中九項具體評價指標及近年來的實際經營數據,計算出了各類大學出版社的綜合經營績效評價值,并對評價結果進行了比較分析;作者還利用圖書盈虧平衡分析法計算出了大學出版社三種主營單產品的成本-收益結果,分析了其經營風險狀況,并提出了相應的選題策劃的策略;根據“熵權TOPSIS法”(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方法)決策模型,對大學出版社群產品風險項目的多目標決策進行了實證研究。所有這些都體現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結合、規范分析和實證分析相結合的科學分析方法,這些定量研究沒有深厚的數學功底是難以實現的,而沒有對大學出版社的深入研究,那些模型和公式只能是中看不中用的數字游戲,同樣無法對大學出版社的經營風險進行科學分析。
第三,理論與應用相結合。馬克思一再告誡我們: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理論聯系實際,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理論來自實踐,為指導實踐服務,并接受實踐的檢驗。因此出版研究者要時刻關注出版產業實踐的情況,傾聽出版實踐的呼聲,從中發現研究課題,給予理論性的說明和回答。張近樂教授所采用的分析工具——“熵權分析法”屬于前沿性理論問題,因此這一研究具有很強的理論性,但作者運用這一理論所分析的對象——大學出版社經營風險,卻是極具實踐性的問題,在轉企改制條件下如何規避企業經營風險這是一個擺在每個大學出版社經營管理者面前的現實緊迫問題。本書構建了由“生產能力”“銷售能力”和“盈利能力”構成的大學出版社經營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及基于熵權的經營績效熵評價模型,本書對大學出版社單產品和群產品兩種主要的風險項目決策問題分別進行的分析研究,以及根據計算出的經營風險體系中各指標的風險值,對大學出版社的出版風險熵進行了分析,從出版定位、出版資源、數字出版、資本運作、出版國際化等視角提出的大學出版社主體防范與降低經營風險的對策,都是極具操作性和實用性的研究成果。這些理論和模型不僅對于大學出版社具有實用性,對于降低所有出版社的經營風險都具有借鑒意義。
正因為本書具有上述突出特點,我非常期待它能在出版社風險管理決策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從而有效降低出版經營過程中的各種風險,增強大學出版社的競爭力,成為大學出版社的“二次創業”助推器。
(作者系中國社會報總編輯,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