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欣
摘要:農業科技圖書選題策劃要探尋農業結構細分的機會,抓住農業結構調整的契機,找準目標市場的脈搏,開發城鎮市場的需求,瞄準新業態的機會。注重農業多種功能的開發,是農業科技圖書選題策劃的源泉。
關鍵詞:農業科技圖書;選題策劃;市場信息;農民增收;經濟效益
社會實踐證明,解決13億多人口的衣食問題只有靠發展農業,發展農業是我國的基本國策。這是農業科技圖書出版者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農業的發展和人類需求的滿足離不開科學技術,特別是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普及。作為農業科學技術的信息載體和農業科學技術普及的傳播媒介——農業科技圖書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文化產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過程中,必定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參與圖書出版,競爭者會愈來愈多,競爭將越來越激烈。因而,農業科技圖書的出版市場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今后,農業科技圖書選題策劃更應從社會需要、經濟效益、現實可行性等多維度出發,研究市場、尋找機遇、發掘潛力、抓住時機、創新需求。
思路一:探尋農業結構細分的機會
農業涉及的范圍極廣,結構復雜,門類眾多,層次疊加。首先,就作物品種而言,農業可分為種植業、養殖業、林業、漁業及其加工業等。以種植業為例,種植業可劃分為糧食、油料、蔬菜、果樹、花卉等多種作物種植類型;糧食作物又可劃分為水稻、小麥、玉米等;水稻可再分為秈稻、粳稻、糯稻;糯稻還可往下細分為成百上千個品種。其次,就作物種植方式來說,作物又可根據氣候條件劃分為熱帶作物、溫帶作物等,還可根據栽培條件劃分為大田栽培、溫室栽培等;作物生長又與昆蟲、病菌等生物知識相交叉,產生了作物病蟲害防治的問題。各種農業門類均可按一定標準進行縱向、橫向的多層次劃分。與此相對應,農業科學技術涉及眾多門類和學科。這為農業科技圖書市場的發展和農業科技圖書的選題策劃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雖然農業科技圖書本身包含一定的市場定位,但基于以下原因必須對農業科技圖書讀者群進行細分,使選題策劃“小眾化”:一是農業涉及面極寬,學科門類眾多;二是隨著社會分工的細化,農民在向職業化、專業化方向轉化;三是讀者向個性化、多元化發展,分流明顯;四是一個出版社、一個選題策劃者的資源和服務能力有限。農業科技圖書讀者的劃分標準不同于工業圖書等讀者的劃分標準,應主要依據農民和農業的特點進行劃分。只有這樣,選題策劃才更具有針對性和適用性。選題策劃應根據出版社發展目標和特長以及選題策劃者自身的專業知識水平、選題經驗,對其中一部分門類和學科進行有針對性的選擇和重點策劃。選題策劃要有高度的敏感性,要在對農業進行細分的過程中著力研究縱橫交叉的結點,善于發現和捕捉其他出版者尚未涉足和薄弱的領域,以搶得先機,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
思路二:把握目標市場的脈搏
農業科技圖書不同于大眾化圖書,選題策劃要著眼于小,滿足于某一區域、某一領域的需求,策略上是將“小眾”市場做精,并以做好一批“小眾”市場來超越大眾市場。這樣就要求編輯把握市場脈搏。
首先可以按文化程度對讀者進行劃分,如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群體、高中文化群體、高職高專文化群體、大專及其以上文化群體,以判斷讀者接受農業科技知識以及接受新思想、新知識、新技術的能力。我國農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大多數人為高中以下文化程度。因此,選題策劃應著重于農業科技知識的普及。對于高職高專文化群體,應著重于學術性不強的專業類選題策劃。對于大專及其以上文化群體的讀者,則應著重于學術類選題策劃。
其次按專業、職業對讀者進行劃分,如普通農民、各種專業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農業企業的經營管理者、農業科技工作者、高職高專學生、大專院校學生等。隨著我國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的力度加強,以及農業生產技能培訓和新型農民科技培訓、職業培訓規模的擴大,將有越來越多的普通農民和高職高專畢業生成為專業戶和現代農業經營者,轉型為農業生產的主力軍。這一群體對專業知識的需求強烈,購買能力相對較強,既是現實的讀者群也是潛在的讀者群,應下大力發掘。他們需要的是學術味不濃的實用性專業書籍。對于需求日益擴大的高職高專和各類型職業培訓(如“綠色證書”培訓工程),選題內容應以專業業務與職業行業本身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重點;在總結現有經驗的基礎上,改進、完善現有教材并突出創新,以權威實用為特色,形成一套或多套適合省或區域(如東部溫暖濕潤區、西部干旱區)人才培養目標及農業特點的配套教材。對于高等院校的學生,選題策劃要抓住兩個重心。一個重心是要善于把握時代對人才的要求和人才對文化的需求的關系,在目前的薄弱環節——精品教材上下功夫;另一個重心是要體現“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目標,在目前的薄弱環節——品牌助學讀物上下功夫。農業科技工作者接受新思想、新知識、新技術的能力強,選題策劃以學術類圖書為佳。
再次可按氣候和地理位置對讀者進行劃分。氣候和地理位置是影響農業的重要因子,這也是農業不同于工業、信息技術業的顯著特征。農業科技圖書選題策劃要突出農業區域化的特點,考慮不同區域特點對技術的不同要求。從“全國通用”農業科技圖書積壓的趨勢來看,具有西部干旱區玉米栽培與病蟲害防治等區域特色的選題可能更受當地農民和專業戶的歡迎。
思路三:抓住農業結構調整的契機
農業是一個多維的復雜的開放系統,受社會政治、國民經濟、科學技術、人口需求的多重影響,其結構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我國正在奔向小康,人們的社會需求結構正在發生變化。這種變化正在作用于農業并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升級。
這種動態變化是可以把握的。我國在解決人們吃飽穿暖基本需求的時期,重點是發展糧、棉、油等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種植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在提高人們副食水平的時期,重點是發展蔬菜種植和畜禽養殖,畜禽養殖的比重不斷提高;隨著人們對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的要求,魚類養殖、特種養殖和海洋漁業及其相關加工業得到了蓬勃發展,對這方面農業科技圖書的需求大增。在工業化、城鎮化、新農村建設時期對木材需求大增,林業人員從采伐森林、保護森林轉向大面積種植用材林,需要的是用材林栽培等方面的農業科技圖書。每一時期、每一階段的農業結構的調整都是農業科技圖書選題策劃的良機。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自1993年起,瞄準人們對肉、蛋、奶需求的急劇增長,緊緊抓住我國大力發展畜牧業的契機,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和特色,策劃出版了“一月通系列”“手冊系列”“現代生產系列”“畜牧獸醫書庫叢書”等畜牧獸醫類圖書200余種,獲得了良好的效益。
思路四:開發城鎮市場的需求
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的轉型期,城鄉結構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城鎮人口將不斷增加。城鎮居民的文化程度較高,購買能力較強,是一個值得深度開發的潛在需求較大的市場。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建設的加快,城鎮居民對生活的品質和居住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改善居住環境的休閑式需求和業余興趣不斷擴張。庭院、陽臺種植花草樹木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養殖觀賞魚、飼養寵物的人群也越來越多;花草樹木、寵物的種類本身也在增加。選題策劃時可著重區分出讀者群體的休閑式需求和職業化需求。比如,城鎮居民為種好花草樹木、養好觀賞魚和寵物,需要了解、掌握其種植、養殖技術。但這是一種休閑式需求,因此,選題策劃的重點是農業科技知識普及型實用書。加之城鎮居民的收入水平較高,購買能力較強,更喜歡圖文并茂、裝幀設計美觀、彩色印制的實用圖書。而城市園林綠化、小區綠化、街道綠化、公路綠化既是對居住環境的改善,也是對城市生態環境的改善,必有更大的發展。這是一種職業化需求,選題策劃就應以美化、觀賞為特色,以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重點。
此外,隨著城市的發展和人口的積聚,居民的衣、食、住、行結構將不斷發生重大變化。其蘊藏的選題策劃機會是不可忽視的。例如,居民不但需要鮮活農產品而且需要對其有一定程度加工和配伍,因而鮮活農產品的冷藏、保鮮及其加工、包裝的選題策劃也將有較大的發掘潛力。
思路五:瞄準新業態的機會
農業的發展過程是人們通過對自然資源的研究、利用來滿足人類人口增長和社會需求提高的過程,是通過對植物、動物的物種認識由直接向自然界索取變為種植、養殖對象,進而滿足人類社會需求的過程。由此農業的新行業不斷產生,農業的結構不斷變化。農業科技圖書選題策劃應將科學技術進步、社會需求變化、人口增長、自然資源、健康需求與農業發展聯系起來,進行綜合性、系統性的分析和研究,把握向農業的廣度和深度進軍的脈搏,挖掘農業產業鏈中的新業態、新實踐、新經驗,捕捉新動向、新機會,不斷開發新選題。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普及,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不斷深入,人們對自然資源的利用和改造能力不斷增強。由此通過對動物、植物的人工培育、利用而不斷改變人們的社會需求和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昔日的野味和珍品通過人工養殖將成為人們餐桌的佳肴,珍稀保護動物通過人工養殖獲取的毛皮可制作成人們的時尚衣著,有毒動物等經人工養殖成為醫治人們病痛的藥材,名貴的草藥等經人工培育從藥材擴展為人們保健食品的原料,觀賞性花卉經人工栽培成為具有觀賞價值和改善人們居住環境的植物。這些改善人們衣食結構、提高人們生活水平、有利于人們健康長壽的特種養殖、種植不斷提高著人們的社會需求,刺激著人們的消費,相當一部分將發展成為農業的重要行業。不僅如此,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還有更多的動植物被人們所認識、所培育、所利用。這些新行業的誕生和發展是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的重要途徑,也蘊藏著大量的具有獨創性和新穎性的題材。方向決定未來。注重農業多種功能的開發,是農業科技圖書選題策劃的源泉。
(作者系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總編室主任、副編審)
參考文獻:
[1] 沈銀書.農民科技需求的變化趨勢及其圖書優化對策[J].科技與出版,2008(6).
[2] 達塔斯·史密斯.圖書出版指南[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3] 馮常虎,崔堅志.農業技術類暢銷圖書淺析[J].出版發行研究,2005(8).
[4] 苗遂廳.現代出版選題學引論[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