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榮
摘要:青年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只有贏得青年,才能贏得未來。為此,積極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在推進青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中的邏輯是時代賦予的重大戰略任務。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靈魂;馬克思主義時代化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核心;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引擎。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三化”; 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創新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12)03-0043-03
隨著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世界政治的多元化也不斷地在合作競爭中曲折前行,與之相應地隨著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的不斷深入發展,利益格局的不斷調整帶來沖擊與挑戰。它們代表著不同階層、不同社會群體的經濟利益和政治訴求,有著明顯的社會意識形態傾向。在這樣的背景下,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必定受到社會上各種社會意識的影響。因此,研究并思考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立場必須要更加堅定明確,思路必須進一步清晰,領域必須切實有效地拓寬,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最新成果對大學生進行宣傳、講解,尤其是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進行創新,具有其內在的必然性、必要性及重大意義。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靈魂
在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中國化的理論創新過程中,思維路徑關系到如何正確認識、對待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內在精髓,培養大學生創造性素質。關系到如何正確認識、判斷中國高校學生的思想實際情況問題,關系到如何應用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于中國高校具體實際的實踐問題,特別是關系到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創立的根本問題。
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內涵意蘊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新科學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在指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上,包含著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的意蘊。一般說來,沒有先進的科學理論就沒有積極的實踐行動。從這個意義上來談,“理論”意蘊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中國化即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的創立和發展,是“實踐”意蘊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中國化即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中國化的理論前提。如何在理論上把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中國化?作為一種理論內涵創新活動,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中國化的思維路徑是什么?這個問題至關重要。因為,科學精神的本質就是創新,科學創新的靈魂就是新意識的產生。因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內涵意蘊,最終的著力點是培養什么樣的人,用什么培養人的問題,這就要不斷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讓大學生們對馬克思主義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引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創新
在理論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認識論及其基本原理,結合中國大學生的思想困惑、現狀追求等具體實際,創造出具有中國思維、中國影響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即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或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換句話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指導思想教育理論創新包括了兩個方面的內涵: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指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地位;二是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科學理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教育內容和方法的不斷創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就是要通過系統的理論學習并結合高校歷史和現實實際解答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指導地位問題。不僅要講清基本的理論事實,而且還要把歷史和現實、時代特征相結合,從各個不同方面講清楚,讓大學生從思想深處,從責任使命上,從情感上真正認識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我國思想意識形態指導地位的歷史必然性及現實重要性。
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凸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應對能力
大學生作為廣大青年中最富理想和追求、最有知識和修養、最具憂患意識和創新精神的一個群體,是黨和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未來建設者和接班人。從國內環境看,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改革的不斷變化,今后一個時期既是我國的“發展機遇期”,又是“矛盾凸顯期”,利益關系更趨復雜,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到大學生的價值取向、思想認識和行為特點,容易給大學生帶來思想困惑。大學生能否真正掌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科學理論,能否真正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解決處理問題,直接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關系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的實現。從意識形態領域來看,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的思想認識日益多元多變,價值取向也表現出更多的差異性,同樣,每個學生的思想道德水準和心理素質存在著較大的個體層次性。隨著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媒體迅猛發展,人類社會的傳播方式發生了革命性的飛躍,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控制機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新的社會輿論形成機制和傳播途徑正在形成,網絡民意、網絡輿論正在逐漸顯示出強大的力量。因此,做好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作,在大學生中培養一大批具有堅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立志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貢獻青春和力量的馬克思主義者,確實是關系到黨和國家后繼有人的大問題,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
二、馬克思主義時代化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核心
馬克思主義時代化要求對馬克思主義的運用要緊密結合時代特征,不斷吸收新的時代內容,使馬克思主義緊跟時代發展步伐。不斷促進馬克思主義的時代發展,永葆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
1.彰顯中國馬克思主義時代化成效的檢驗標準
為了進一步厘清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時代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工作成效,認識我們到底對大學生們“化”得如何,應該提出相應的檢驗標準。主要評價標準應該包括:第一,作為受教育主體的大學生們是否真心喜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順應教改的潮流,通過對大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讓學生真心喜歡,才是做到時代化的標準。第二,大學生們關切的問題解決是否得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難點和熱點問題是廣大學生關注的焦點,對這些問題的分析和解讀,是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和價值所在。要實現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時代化,就不能回避和繞開這些問題。廣大學生對這類問題的求解熱望極高,一旦理論宣傳貼近這些問題,就會取得良好的時代效果。第三,對大學生們的發展影響程度是否持久。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時代化是個遵循規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是靠制造短暫的校園轟動,制造形式主義的東西能夠解決的,應以尊重受教育者的精神需求為基點,做到社會要求與對象自身的需要緊密結合,滿足受教育者的發展性要求,堅持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宣傳和普及工作,才能確保受教育主體的個性發展適應性和社會發展適應性。第四,受教育主體的大學生們接受是否心服。具有時代特征的理論宣傳教育一定要使得學生心服,才能轉化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動力。第五,受教育者的內心和諧程度是否提高。開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理論宣傳教育活動,就是為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目標下,促進受教育者主體內心各種關系的和諧。
2.馬克思主義時代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范疇、新論斷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接受、創新、發展都可視為馬克思主義基于中國現實需求而不斷調整優化的傳播過程。馬克思主義時代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傳播,讓他們認識到馬克思主義既鑄造了無比的輝煌,使民族復興、人民幸福有了根本的依托和遵循,也經歷了曲折反復、嚴峻挑戰。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先進的、開放的思想體系,要求我們在對大學生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必須密切關注世界文明的發展趨勢,重視從世界與中國的雙重維度去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時代化既包括內容的時代化、形式的時代化,也包括話語體系的時代化。必須站在現代科技發展的最前沿,敏銳把握科學技術重大突破給經濟社會乃至人們思維方式帶來的深刻影響,善于運用最新的科學思想和科技素材拓寬馬克思主義的視野、豐富馬克思主義的內涵。站在新的時代起點上,聆聽馬克思主義傳播的時空回響,直面時代所給予的深刻警醒,從理論和實踐上不斷深化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偉大進程。廣大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深入研究和平、發展、合作時代主潮流下和全球化大趨勢中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新發展和新走向,從世界、中國的高度去審視、思考和解決馬克思主義發展所面對的新情況、新問題,懷著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堅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科學合理地借鑒人類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來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此,必須準確把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主題,積極回應時代挑戰,創造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新范疇、新論斷,用富有青年學生心理脈博的鮮活語言,用適合當今學生訴求的表達方式,更好地闡明馬克思主義對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等重大問題的主張。
三、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引擎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創新的重要途徑和最終歸宿,也是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發揮作用的引擎。列寧曾指出:“最高限度的馬克思主義=最高限度的通俗化”[1]。鄧小平也說:“馬克思主義是很樸實的東西,很樸實的道理”[2]。理論要被群眾認同、接受,就必須實現表達方式的通俗化,就必須用群眾聽得懂、愿意聽的通俗語言。因此,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大眾化,就必須實現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在內容上和語言表達上的通俗化。
1.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促進理論宣傳的內容通俗化
思想教育理論宣傳的內容要貼近青年學生。理論能不能說服廣大青年學生,取決于理論與青年學生的關聯程度,取決于理論能不能解決青年學生關心的重大問題。因此,廣大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工作者要有責任感和使命感,賦予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鮮明的實踐特色,深入社會、深入生活、深入青年學生,努力感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脈搏和改革創新、銳意進取的時代精神,深刻了解廣大青年學生的追求與愿望,在此基礎上創作一批遵循科學價值導向、富有鮮明時代特色、反映青年學生現實需求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通俗讀物;要不斷創新理論宣傳普及的方式,因人、因地、因時、因事制宜,實現理論宣傳活動深入課堂、深入班級及學生宿舍,要強調人的主體性地位,尊重人的價值,維護人的尊嚴,開發人的潛能,重振人的精神,與廣大青年學生的生活相聯系,用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解答與廣大青年學生切身利益相關的學業、就業、情感、壓力等實際問題,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根本目標,加強宏觀戰略指導,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內涵與功能的雙向拓展。使大學生們對此有正確的認識,在幫助大學生們加深理解的同時,激發他們的理論學習熱情,增加大學生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認同和信賴,使人民群眾真信、真學、真用。
2.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助推理論宣傳的語言通俗化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性與普及性不僅是表達方式問題,也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根本立場、根本方法和對廣大青年學生的態度和感情問題。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錯綜復雜的各種理論思潮中選擇和接受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才能轉化為大學生改造世界和自身的力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性與普及性,從質的方面看,就是要以人民自創的文化(包括當代中國主流文化)來化育人民的文化大眾化;從量的方面看,即普及與推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要輻射范圍寬廣,超越思想、教育等因素造成的障礙,跨越年齡、性別等界限。正確理解這種質與量的規定性,才能有針對性地研究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眾語言和形式,從而切實地使馬克思主義深入“大眾”。
思想教育理論宣傳的語言要適合青年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具有很強的抽象性,理論研究也確有其復雜性和專業性,這就造成了主要是黨政機關、學術研究單位、高校等少數單位和特定群體從理論上掌握馬克思主義,并且形成了這些特定群體間交流的語言規范。對于絕大多數青年學生來說,這些精英話語相對抽象而晦澀,在一定程度上拉開了與青年學生間的距離,影響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效果。因此,我們必須用發展的眼光來審視學生的發展,并給予符合學生發展必要的指導與幫助,才能使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入腦、入耳、入心,產生較好的效果。理論能不能被群眾接受、認同,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理論是否符合當代青年學生的語言表達方式和心理認同習慣,理論宣傳和普及的首要工作就是要實現從精英話語到大眾話語的轉變。學生思想的多元化、后勤體制改革、網絡時代等等,迫切需要我們不斷創新工作內容和工作方法,以適應學生成長的需要。因此,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大眾化,在語言上要進一步推進大眾化話語體系的構建工作,充分考慮廣大青年學生的實際理解能力、文化背景、思維方式及生活習慣。
參考文獻
[1]列寧全集(第三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22.
[2]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3]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N].人民日報,2007-10-16(1).
[4]王清平,孫超,盛黎明.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成果轉化方式[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21-23.
[責任編輯:張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