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再閉目塞聽、感覺遲鈍的人,要他談談對近二十年中國社會的認識和感受,也許他都會意識到一個基本現實,那就是一面是少數先富之人的窮奢極欲、揮金如土,他們或購私人飛機代步,或豪擲千萬為兒女舉辦頂級奢華的婚禮,或到歐美世界去瘋狂地橫掃各種奢侈品;一方面是越來越多的底層民眾揮汗如雨、舉步維艱,他們或為一套城市里的商品房變成備受壓榨的“房奴”,或因一場小病就舉家覆滅徹底返貧,或因大學畢業無法就業成為蝸居城市角落的“蟻族”。當然,在報刊電視等主流媒體宣傳中,我們基本上只能看到流光溢彩、活色生香、高歌猛進的GDP累積盛況,只能觀賞到奧運會、世博會等吸引世人眼球的堂皇盛會,只能看到高鐵狂飆、動車飛奔、神舟升天等鼓舞人心的祭祀典禮。但良知未泯的作家卻往往更關注那些被這個時代犧牲、遺忘乃至摧殘的底層民眾,喜歡聆聽他們冤屈、痛苦、絕望的暗夜低泣,執著地書寫他們為尋求幸福生活而屢屢顛躓的踉蹌步履,披露他們那惶恐不安、無處告白的心路歷程。錢玉貴的中篇小說《雁過無聲》就敘述了一對城市底層男女青年的艱難生活,再次揭開了那令人窒息的底層現實,綿密流暢、樸實無華的敘述中潺潺流淌著作者對現實的無奈、憤怒乃至悲憫。
《雁過無聲》的情節并不復雜,主要圍繞著來自城市底層的一對青年人阿貴和燕子的愛情、工作和生活的艱難困窘展開。阿貴和燕子都住在城市最貧困最落后的村落,家庭也貧困,父母都是五十年代從農村進城務工的文盲工人。他們從小努力讀書,渴望通過讀書改變命運,獲得體面有尊嚴的生活。但是阿貴只能考上中專,燕子則名落孫山。畢業后,阿貴好不容易找到一個職位低下、薪金微薄的工作。燕子卻只能從事最低級的、又苦又累、收入極低的臨時工作,得不停地更換,還要幫助哥哥積聚結婚彩禮。燕子看到自己生活改變無望,對阿貴的求婚都無動于衷。后來正當燕子試圖再通過自學考試,提升水平,實現夢想時,又因為哥哥的摩托車撞斷了一個民工的腿,而不得不戛然而止,半途而廢。與之相對的是阿貴的妹妹小霞,她不安于貧困而沒有尊嚴的底層生活,先是辭去工作,開服裝店,受到父母的指責后,又獨身南下廣州,結果憑借美貌結識了六十多歲的臺灣商人,回到家鄉城市開了家大酒店,當上了總經理。阿貴不得不低聲下氣地向妹妹小霞借五萬元錢,為燕子的哥哥賠償給受傷民工,燕子知道后大為惱火,覺得傷了自尊,但又無可奈何。最終燕子和阿貴因為在小霞的酒店里忍痛消費,受到小霞的譏嘲,燕子無法忍受,憤然離家出走,不知所終。
該小說中存在著鮮明的兩個世界,一個是城中村“幸福村”,這里貧困落后,骯臟混亂,每家人都擁擠在狹窄陰暗的小房子里,干著城市里最骯臟、低等的工作,只能獲得最微薄的工資,各個家庭充斥著室無空虛、婦姑勃豀式的卑瑣和煩惱,年輕人無法獲得體面、尊嚴的工作和生活;另一個是由新城區代表的現代世界,那里高樓林立,整潔干凈,有富麗堂皇的大酒店,有紙醉金迷的商業區,也有令人心向往之的體面、尊嚴、富裕的工作和生活。這兩個世界表面上看,是近在咫尺,觸手可及;但是對于像阿貴、燕子這樣的底層青年來說,卻是咫尺天涯,遙不可及,猶如海市蜃樓,蓬萊仙境。
小說寫道:“一時間,‘幸福村的人們似乎都在急切地盼望著天降好運,早點兒離開這個貧困、卑賤而破爛的住所,人人都在竭力想攀援幸運的機遇而早早地脫離這個彌漫著粗俗的小市民氣息的世界。因此,當新城區第一批公房出售的消息傳到‘幸福村時,人人都躍躍欲試,似乎真正幸福的生活就要降臨。但很快人們就搖頭嘆息,他們清醒地認識到,那些聳立在新城區一幢幢漂亮的公寓式住宅并不是為他們準備的;‘幸福村人的口袋與購買那些住宅所需的金錢之間,還有著天文數字般的距離;有的人干脆放言,住上那些富人的房子,下輩子都別指望!”這當然并不是一個簡單的住房問題,實質上是生活的方式問題,是生活的意義問題。這里存在著極為殘忍的現實邏輯!人們已經接受了幸福生活的首要條件就是物質產品的豐裕,就是住房的寬敞明亮,就是工作的體面穩定。這些要素已經活生生地出現在眼前,而且別人已經擁有了,模仿和攀比刺激起來的欲望已經不可遏止,但是對于大多數底層民眾而言,卻沒有滿足欲望的手段和方法,無法擠上通往幸福之城的列車。于是,才會有如此多的騷動,如此多的鋌而走險,如此多的扭曲人性,如此多的怨恨和絕望!因此,這是被撕裂的世界,不但是富裕的上層社會和窮困的底層社會之間的撕裂,也是每個人的理想和現實的撕裂,身體和靈魂的撕裂。
對于阿貴、燕子父母那一代人而言,長時期的生存狀況雖然也非常艱難,例如物質的極度貧困,精神的極度貧瘠,都是顯而易見的。但因為周圍大部人都是如此,沒有攀比和模仿激起的過度欲望和過多痛苦,所以生活尚可以忍受;更兼當時國家意識形態也賦予他們貧窮和愚昧以存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向他們心中注入革命信仰的精神營養,他們也就可以把貧窮落后的“下頭村”當作“幸福村”。但是對于阿貴、燕子、小霞等年輕一代而言,“幸福村”終于在新城區的對比下顯示出貧窮落后的真實面貌,在實利主義、物欲文明的囂囂大潮沖擊下再也不可能繼續維持精神勝利法式的“幸福”了。
對于燕子而言,貧窮的底層生活是扭曲人性的、辱沒尊嚴的。她從小就認識到了自身家庭的貧賤和“幸福村”的可憎,強烈渴望過上真正體面和幸福的生活。那么她所謂的體面和幸福的生活是什么樣的生活呢?“她渴望有正式的體面的工作,就像那些受到高等教育或得益于某種機遇或權勢而進入了白領階層的姑娘們,衣著素雅,氣質高貴,款款地出入于大公司和大機關。”然而她沒有考上大學,她的家庭背景和社會關系也無法成全她的夢想。于是,她只能清晰地看到自己陷入無法自拔的窘境。她不得不從事各種臨時工作,為了賺取微薄的工資而不惜一天工作十四五個小時。就像阿貴所說的,燕子是勤勞善良穩重之人。當然,像燕子這樣的人沒有精神力量應對這種窒息般的底層生活,她從中發現不了改變生活的任何希望與可能,她的正常人性只能被貧困屈辱的生活慢慢扭曲。例如她就不敢大膽地接受阿貴的愛情,也不敢主動表白對他的愛情,仿佛愛情之火已經被底層生活的勞累和屈辱徹底窒息。她對阿貴的各種好意也無法以正常的方式接受,而是表示出極其非理性的一面,例如當阿貴第一次把她帶到高級酒店去請她吃飯時,她居然不聽勸阻憤然離席,后來當她得知阿貴好不容易從小霞那里借來五萬元錢給她哥哥賠償時,她居然也大發雷霆。這些都可以顯示出燕子的靈魂已經被底層生活傷害得非常深刻,她已經喪失了自由自在的心境,心靈中較為柔軟而輕靈的一面已經慢慢變硬。這無疑是底層生活最可怕的一面。即使燕子的自尊,也是被底層生活的貧窮和屈辱刺激起來的一種自我保護措施,雖然可以理解,值得同情,但也正是這種過度的自尊使得她身心僵硬,給周圍的人帶來一種莫名的緊張。
與燕子相比,阿貴無疑更富有人情味,也更具有人性的靈活性。他也像燕子一樣深深地為底層生活感到無奈和屈辱。但是他在生活中并沒有自暴自棄,人性也沒有被底層生活的貧窮和屈辱所扭曲。他只是盡可能地幫助燕子,無私地愛著燕子,試圖一步步改善生活。他為了幫助燕子的哥哥去借五萬元錢,主動忍受了妹妹小霞的羞辱。在燕子走投無路時,他又主動幫助她,尋找工作,設計未來。雖然燕子總是無法好好接受他的愛情,但他依然不屈不撓地努力著。因此阿貴在底層生活中是更富有生命力的人物。
當然,阿貴也和燕子一樣是精神沒有覺醒的底層人物。這里關鍵就在于如何理解底層人物的自尊問題。當燕子最后和阿貴到小霞的大酒店去吃飯時,阿貴擔心花費太大,就乘燕子不在意時悄悄地找到小霞,希望她能夠免除一頓飯錢,后來小霞出來當著他們的面說,全免不行但可以打個五折,由此徹底激怒了燕子。燕子大聲說道:“為什么我們就不能有尊嚴地活著?為什么我們總是別人可憐和施舍的對象?為什么我們會變得這么可恥?”隨后她憤而離去,直至離家出走,杳無音信。
應該說,燕子的發問無疑是作者的心聲,也是中篇小說《雁過無聲》的主旨所在,那就是底層人民如何才能有尊嚴地活著,如何才能免于成為他人可憐和施舍的對象。聯想到溫家寶總理屢次要讓人民“有尊嚴地活著”的鑿鑿之言,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此問題的嚴重性。不過,對于阿貴和燕子等底層人物來說,尊嚴最關鍵的是來自于體面的工作和富裕的生活,來自他人的羨慕和承認。其實,小霞也是想逃脫底層生活的貧困和屈辱,有尊嚴地活著,只不過她采用了在常人看來有點不太正常的手段,那就是利用色相,獲得臺商的青睞,從而達到目的。當然,最終當她成為大酒店的總經理,給父母帶去豐裕物質的實惠時,也沒有人敢于質疑她的手段的不正當,相反倒是受到大伙的贊賞,也得到父母的首肯。從貧窮落后的“幸福村”到豪華現代的“新城區”,小霞直截了當地尋找到了通路,而阿貴、燕子卻無路可走。但無論是小霞,還是阿貴、燕子最終都是喪失尊嚴的人。
從表層看,小霞喪失尊嚴,是她犧牲色相,換得物質財富,而阿貴、燕子喪失尊嚴,則是他們被底層生活的貧窮壓迫得無地自容。但是,他們喪失尊嚴真正的根源還在于,他們都沒有意識到,人活著真正的尊嚴只能是人格的獨立,是精神的覺醒,是人的創造性的發揮,是人獨立不羈地履行自己的責任,擔當人生的使命。物質的貧窮只是一種外在表象,它并不必然就意味著人的精神的貧窮,也并不直接意味著人會活得沒有尊嚴。精神之為精神的獨特性,就在于它在一定程度可以超越物質的制約,否則我們就無法理解人類歷史中那些先知式人物的壯舉了。阿貴、小霞兩次到大酒店去消費,兩次都受到致命的打擊;從表層上看,這無疑是這個社會過大的貧富差距對他們這樣的底層人物自尊的辱沒和打擊,但從深層上看,這種辱沒和打擊之所以可能,關鍵在于他們都接受那種物質主義的邏輯,那就是大酒店的奢華意味著尊嚴和面子。因此,阿貴和燕子,在本質上和那些揮金如土的先富起來之人是一致的,只不過他們尚處于貧窮階段而已,如果有朝一日他們也富裕起來,也許他們也會揮金如土。這就是真正的悲哀!這就是人的精神依然牢牢地被物質制約著的悲劇現實。因此,作家的使命就不是如何盡情地展示底層人民的物質貧窮的屈辱和壓抑,如何展示富裕之人的囂張和無恥,而應該盡情地展示人的心靈和精神如何在貧窮和財富的撕裂中的可能性與不可能性的,展示人性中到底有什么力量可以超越外在的物質財富。如果說底層現實中存在著真正令人窒息的東西,那必然就是人的精神之光非常難以穿透物質實利主義的鐵壁合圍,而作家的真正使命不是去詛咒現實的黑暗,而是要在人心中去發掘那種野火般的精神之光。
作者簡介:汪樹東,1974年出生,江西上饒人,文學博士,現為哈爾濱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出版有學術專著《中國現代文學中的自然精神研究》(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生態意識與中國當代文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超越的追尋:中國現代文學的價值分析》(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