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近來聽了本市一些高中音樂課,發(fā)現(xiàn)盡管課改已推進多年,但人們對于有效的音樂課堂教學在認識上依然存在著很多誤區(qū),導致音樂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一些共性的問題:滿堂問、滿堂動、滿堂放,這些現(xiàn)象必然導致課堂教學的低效甚至無效。如何才能進一步實現(xiàn)高中音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筆者以為主要有三條路徑。
策略一:依據(jù)課標要求,設計正確、合理的教學目標
首先,要建立設計教學目標的意識。教學目標指導和支配著整個課堂教學過程,如果目標正確、合理,就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有效教學的行進,否則就會導致無效的教學。所以,確定準確、合理的教學目標是有效教學活動的首要工作。可是很多音樂老師缺乏這樣的意識,在備課本上,“教學目標”這一欄往往是空的,或者隨意亂寫,應付檢查,導致每次聽完課后,讓老師說出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什么的時候,他們經常說不上來,課堂效率也可想而知了。
其次,備課要根據(jù)課標引領,深度提煉教材內容,設定正確、可行的教學目標。高中音樂鑒賞課重在對音樂的欣賞與批判,我們要讓學生知道,音樂鑒賞既有許多感官上的愉悅,也有很多思想、文化、情感上的收獲。所以,教學目標要有一定的高度,要能夠引導學生盡量多地進行一種理性思考,而不是只停留在感性認識的階段。作為教師,只有認真鉆研教材,注重音樂作品的音樂性和人文性,充分挖掘教材深度,把握好教材的重點、難點,才能很好地整合教材,制定出科學的、高質量的教學目標。不少教師在拿到每一課的課題時,常常有一種“豆大的饅頭無從下口”的感覺,這時就需要根據(jù)教材與新課標要求,認真地分析教材并對教材進行科學的整合,要經常問自己: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能夠學到什么學科知識與技能,培養(yǎng)什么學習習慣與思維,對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有些什么樣的影響等等。帶著這些問題,走進教材,提煉出本課的教學目標,從而設計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突出重點,解決難點,突破疑點。例如《歐洲民間音樂》這一課,我首先問自己:本節(jié)課讓學生學習歐洲民間音樂的什么特征?通過對教材的分析得出歐洲民間音樂具有多聲部與多元性相融合的特征。抓住這個教學目標,再問自己:如何讓學生去理解、聽懂這些特征,重點在哪,難點在哪,該采取怎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聽懂?又如拉丁美洲音樂,它是歐洲、非洲、印第安音樂的融合,要思考這樣的作品有什么獨特的價值,這一地域為何會有這種音樂文化特征等等。這樣層層深入,就能把握教材重點,避免很多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同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心中有目標,時時以預設的目標為指針或參照物,觀照目標的真實達成度,并對教學作出有針對性的調控,不斷引導課堂向著預期的目標行進。
策略二:注重比較教學法的運用
學生往往難以理解新的概念,重要原因是不能有效聯(lián)系與整合頭腦中的已知概念,通過比較的方法探究音樂作品之間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是音樂鑒賞教學的重要方法。如在導課、新舊知識相銜接的環(huán)節(jié)處,恰當?shù)剡\用比較教學法,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再如,對于學習相對難懂、陌生的風格特征的音樂時,運用比較法欣賞作品,學生則能更好地感受、理解。在學習巴赫的復調音樂時,我就靈活運用了比較的教學方法,選用同一首(一個是用主調創(chuàng)作手法寫的,一個是用復調創(chuàng)作手法寫的)鋼琴曲《瀏陽河》,讓學生進行對比欣賞。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不僅很快理解了復調音樂的審美特征,而且還能聽辨出復調音樂作品。在鑒賞德彪西的印象派音樂時,采用對比法更能激發(fā)學生積極思維,獲得有效的教學效果。印象派音樂是用模糊的旋律線條、飄渺的音色、獨特的和聲記錄自己瞬間的印象的一種很抽象的音樂,不少老師在教學時都感到非常棘手。在教學中,我運用比較法,讓學生聆聽同樣表現(xiàn)大海的兩段不同樂派的音樂,要求他們在旋律、音色、和聲幾方面進行對比欣賞。通過對比、賞析,學生很快就掌握了印象派音樂的風格特征。
對不同音樂的欣賞,一般都會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效果。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更重要的是獲得了學習的方法,鑒賞能力不斷提高,他們在學習音樂中思考,在思考中去分析音樂,充分開啟了自己的智慧,獲得了積極的感受體驗。
策略三:注重適切的音樂實踐活動
新課標指出:所有的音樂教學領域都應重視學生的藝術實踐,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各項音樂實踐活動,將其作為學生走進音樂、獲得音樂審美體驗的基本途徑。在音樂教學中,應突出強調學生的實踐與情感相結合的動感參與。如在欣賞管弦樂曲《卡瑪林斯卡亞幻想曲》時,我設計了一個有趣的節(jié)奏游戲,學生積極的參與為進一步體驗、理解俄羅斯民族音樂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這種實踐參與,不僅表現(xiàn)在肢體上,更多的還可以表現(xiàn)在語言、繪畫、詩歌等藝術形式上。在高中欣賞教學中,聆聽音樂與聽教師講解固然也是學生的藝術實踐活動,但僅僅依靠“講和聽”是不夠的,還應該引導學生參與對音樂的討論、分析、評價等活動,讓學生直接參與藝術實踐活動獲得的審美體驗遠比單純的聆聽要豐富、深刻得多。
(鄭建美,金壇市第一中學,21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