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廣杰
[摘要]作者從產學研合作影響因素、風險管理及評價機制等三個方面對國內外產學研合作研究現狀進行分析與評價。
[關鍵詞]產學研 影響因素 風險 評價
產學研合作是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多方為了共同的目標和利益而形成的合作交流關系,是科技創新的重要組織模式之一。產學研合作機制涉及到產學研合作體系中各要素的功能是否具備、要素間的相互關系如何、要素之間的行為和功能是否相互協調,以及產學研合作的整體功能是否能有效實現。作者從產學研合作影響因素、風險管理及評價機制等方面對國內外產學研合作研究現狀進行分析與評價,希望能夠在范圍和深度上為探索出影響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良性互動的主要因素以及在此基礎上開展的產學研風險管理及評價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和依據。
一、產學研合作影響因素
CyertandGoodman(1997)從組織學習的視角來研究如何建立有效的校企聯盟。Azagra-Caro,Archontakis和Gutiérrez-Gracia等(2006)研究了地區吸收能力對大學和企業進行研究開發合作程度的影響。GDzisah和Etzkowitz從“三重螺旋”理論的角度分析產學研合作的制約因素包括產業與大學的角色日益突出,創新政策日漸成為互動的結果,制度環境扮演其他要素的角色。EliezerGeisler、MartinFransman和ShokoTanaka、SusanneGiesecke、Curien(1989)都強調了政府在產學研合作中所發揮的國家機構立法和政策支持的重要作用。Hemphill和Vonortas、JudithSutz從機會主義理論出發得出交易節約及戰略動機是促成產學研合作的主要因素。Geisler(1995)還指出產學研合作中好的意愿、相互信任、相互的心理契約以及先前的交往關系存在的越多,合作關系制度化程度越高,合作者之間交互程度越密切,交互范圍越廣,合作越穩定,存在和發展的時間越長。
王占武,鐘玲(2010)指出制約高校產學研合作的因素包括科研體制不健全,產業化資金短缺、高校與市場結合度低、中介服務不發達,信息流通不暢、科技推廣人才緊缺、科研評價體系不完善等因素。駱品亮、余林徽(2004)從我國合作研發的發展現狀出發,分析目前合作研發中來自企業信用、道德風險、利益分配、機制問題、制度缺陷、政策瓶頸等方面的阻礙因素。從浙江工業大學的產學研經驗看,校企長效合作受到合作深度、合作目標機合作機制等因素影響和制約。陳艷艷(2009)認為產學研合作與信用制度的支撐密切相關,信用反映了市場經濟秩序的規范,為保證產學研合作,政府應實施信用監管。孔逸萍(2009)利用多元回歸模型借助spss軟件進行分析,得出企業研發能力、企業規模、合作技術特性與政府政策對企業的產學研合作模式選擇有正向相關關系。崔旭,邢莉(2010)認為體制和機制的因素、合作雙方研究理念存在差異導致技術創新不能形成合力、大學評價機制僵化也是制約產學研合作的主要原因。調查表明影響產學研合作的前三位因素是:權益分配不當74.7%、技術不夠成熟36.8%,決策管理不協調31.2%
國內外學者對合作模式選擇影響因素進行了理論和實證方面的探討,得出了一些共性的結論,政府支持和有關政策的制定、各方主體產學研合作的動機、產學研合作組織架構成為制約產學研合作的重要因素,對于信息流暢、資金投入、人才缺失、道德風險、利益分配等因素對產學研的制約作用的分析并不能形成一致結論。對于這些因素之間的關系和相互作用、這些制約產學研的因素對產學研各方如何產生影響、是什么樣的影響的研究并不多。從研究過程來,定性研究遠遠多于定量研究,也就說各種因素對產學研合作能產生多大影響并沒有一個合理的結論。
二、產學院合作風險管理
Littleretal(1995)通過問卷調查等方式對IT行業的合作技術創新活動風險因素進行了調研,結果表明:合作伙伴未盡合約承諾、合作伙伴間的協商與交流、合作收益的公平分配問題、合作方之間的相互關系、合作支持、合作伙伴相互的信任、考慮長期合作利益等風險因素對產學研合作成敗的影響程度比較。JaruneeWonglimpiyarat將風險資本投資視為美國硅谷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硅谷的成功與風險投資的集聚供給能力緊密相關。Dierdonck,Debackere(1988)將產學研合作的風險分為三類:文化(Cultural)風險,制度(Institutional)風險和運作(Operational)風險。Bruhn(1995)認為產學研聯盟中由于合作項目來自交叉學科,且研究人員和企業代表之間缺乏溝通,導致權責不明晰,期望不明確,從而引發聯盟內部的沖突和不協調,造成聯盟的終止和不穩定。
王笑君等呼吁對風險承擔合理性問題高度重視。曹靜等(2009)對黑龍江省部分企業進行的調查研究發現,產學研合作中的主要風險因素排名前三位的為:技術風險(54%)、市場風險(46%)、戰略決策風險(23%)。張米爾等對技術入股型產學研合作創新的道德風險進行了研究。胡恩華認為應逐步建立多元參與投資體系,調動投資者進行風險投資。李濱虹,王成建議政府制定政策法規,鼓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引導建立完善的風險投資機制,對風險企業進行財政撥款或給予信貸、稅收優惠。游文明等建議設立政府“產學研合作風險基金”,對有重大技術突破但投資大風險多的項目給予階段性資助。陳艷艷與白慶華,趙豪邁等持相同觀點,認為為保證產學研合作,政府應實施信用監管。學者們一致認為應當設立由政府牽頭的產學研合作組織管理機構,統籌調配與管理科技資源,協調有關法律、法規,比較有代表性的學者包括陳士俊、柳洲、秦旭。
國外的學者能從風險因素優先排序、產學研風險的分類及頻率的角度約束機制進行研究,缺少對整個約束機制的系統研究;能夠從風險投資的理論出發總結硅谷模式成功的風險投資經驗,普遍認為政府應引導并支持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資體系。國內的學者能夠對產學研合作中的風險因素按照影響程度進行定量分析和排序,還研究合作中的道德風險表現形式及防范對策,從這一點上來說要比國外的學者向前一步。但是缺少對產學研合作約束機制的其他方面如政策規范、合作制度、責權利劃分等方面研究和系統研究。
三、產學研合作評價機制
Henry Etzkowitz , Loet Leydesdorff提出政府-大學-企業合作關系的測度研究。Henry Etzkowitz, LoetLeydesdorff提出了借助GUI三重螺旋體算法即Triple Helix Algorithm (THA),測度政府-大學-企業合作關系,為政府,大學與企業關系研究開創了定量化的模型和方法,具有里程碑意義。Bonaccor si 和Piccaluga (1994)最早提出對績效目標的措施是出版物研究、研究者、專利新產品、數量等。Tomas Hell strom(1999),提出作為評估產學合作績效指標至少應包括生產力,金融利益、專利、教育、出版物、范圍六個方面。Lim(2000),大學知識流向企業的媒介是專利-專利,專利-出版物個數來反映。MariaTheresa(2007)提出,教授與企業合作,通常情況下可以得到更多的出版物品,作品也越來越多的得到證實。同時,生產率和合作程度成一個倒U形分布,特別是在應用研究。
金芙蓉、羅守貴(2009)從六個方面建立了一套產學研合作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并通過實證分析驗證了該指標體系的實用性能。林盛杰(2000) 采用模糊綜合評估法從4 個維度用16 個指標構成產學研合作質量評估體系。關毅(2002)選擇技術水平、創新程度等11 個指標,建立了產學研聯合質量評估指標體系。黃澤霞以國內90 所重點大學的產學研合作為評價主體,建立了重點大學產學研合作績效評價遞階層次結構(三層:目標層,準則層,指標層)模型。郭斌(2007)提出產學合作績效結構方程三維模型:要素、過程和績效,并進行實證檢驗,由于未設立具體的績效評價指標,屬于主觀評價。范德成利用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全國30個省市進行了實證評價研究,得到了各省市產學研結合技術創新績效水平的排序。謝志宇(2004)、鄧穎翔,朱桂龍(2009)、王秀麗、王利劍(2009)、霍妍(2009)、趙海坤,郭嗣琮(2009)也進行了與產學研評價體系有關的研究。
國外目前更側重于績效的實證分析,對高校的評價指標研究多于對企業的,對于高校合作評價主要考察該校發表論文的引證頻率,對于企業合作評價則是從生產力和生產率角度來開展。評價指標和方法以定性指標評價為主,定量指標評價的研究有待于完善。在我們目前的評估系統的研究成果,對大學和研究所領導研發項目,重點仍是EI和SCI,而不是集中在檢查,看是否轉移了技術,技術是不是真正的在企業著陸;由企業帶頭的項目,不關注考試結果的應用程序和產業鏈的輻射效應。
參考文獻:
[1]李廉水.我國校企合作創新的途徑[J].科學學研究,1997,(3) .
[2]李鐘善.挑戰與對策:跨入新時代的中國高等教育發展[J].遼寧教育研究,2003(7) .
[3]劉力.產學研合作的歷史考察及本質探討[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7 (2) .
[4]劉登梅.幾種國外職業技術教育模式給我們的啟示[J].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學院, 2001 (5) .
[5]金芙蓉,羅守貴.產學研合作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09(3)
[6]Cyert, R.M., Goodman, P.S., Creating Effective University-Industry Alliances: A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Perspective [J].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1997, 8(37).
[7]Dierdonck, R.V, Debackere, K., 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 at Belgian University [J]. R&D Management,1988, 18(4).
[8]Bruhn,J.G.Beyonddiscipline:CreatingaCultureforInterdisciplinaryResearch[J].IntegrativePhysiological&Behavioral Science, 1995, 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