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實錄看,熊老師這一課教學重點是教學生講述故事。這一教學內容的確定,跟當下文本的特點非常吻合,是文本的核心教學價值所在。對于兒童來說,故事有經久不衰的魅力,兒童天生就是講故事的高手,以講故事的形式實施教學,也切合三年級兒童學習語言的特點,符合當下的學情。具體課堂教學中,熊老師通過五個教學板塊,層層深入地帶領學生走進故事,師生模擬情境講述,以及小古文和天津快板的引入,不僅形式新穎,而且提升了課堂的文化內涵,吸引人眼球。但課堂是學生成長的舞臺,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筆者以為,觀察一堂課,必須要有學生視角,要關注學生個體在課堂上獨立、合作參與了哪些語文實踐活動,并在語文實踐中獲得了什么語文知識,形成了什么語文能力,積累了什么語文經驗,提升了什么語文素養。下面試著從學生的視角對這堂課進行分析。
學生學習活動的質量有待提高
讓我們把目光聚焦教學實錄中學生的活動,進行質的分析。學生的應答約50余人次,其中朗讀課文約20人次,無需思考的判斷性應答約10人次,僅僅有約20余人次是學生思考后的回答。再對這20次學生回答進行分析,如“他們皺著眉頭,瞪著眼睛”、“好像要打起來的樣子”、“這樣寫可以幫助我們思考”等等,多數沒有思維含量。其中最有質量的回答是學習小古文時兩個字形的分析,一個學生說:“‘烹下面的四個點,表示把鍋放在火上煮。而‘燔旁邊是火字旁,就是把食物放在火上直接燒烤的意思。”從這個學生清晰的思維、豐富的語詞、深刻的剖析看,這個班的學生應該是基礎扎實、知識面寬、有一定思維能力的。可是在前面讀課文、講故事兩大重點板塊教學中,他們并沒有迸發出思維的火花。循著學生的50余次回答回看教師引導,便可發現,原因在于教師強勢地設置好套子讓學生往里面鉆,如“既是爭論,則不光有它的語言方式,爭論的人還有他們特別的表情和動作,有沒有想過他們爭論時候的樣子”、“是的,機會對我們每個人來說太重要了。這機會就像大雁,一轉眼就飛走了。你覺得機會還像什么”等問題,忽視了通過陌生化、矛盾化的問題激發起學生獨立、辯證的思考,導致了學習活動質量的淺近。
學生學習的自主權必須尊重
學習是學生、教師、文本、作者、編者之間多向交互的活動,活動中每個個體都是獨立存在的,這種活動只有由內在需要發出才可能獲得高效。此節課中,學生的學習一直在教師“安排”與“給予”下,按照教師所給的“術”進行操作。比如教學第二個板塊“讀課文,教給閱讀方法”。根據實錄顯示,學生讀完一小段課文,教師即講解自己對文本的理解,給學生設置好的活動狀態是“讀到這兒就可以想”、“腦海中浮現它們的樣子”、“要讀出‘很想的味道”、“可以想想哥哥的表情,還可以想想大雁”、“這兒要停得長一些,要想到”等等,完全是教師講述自己的閱讀理解,并無學生“一邊讀一邊想”的學習痕跡。這種由外而內的灌輸型教學,學生可以內化嗎?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言語能力需要在言語實踐中習得、悟得,只憑純粹講授,怎么能使學生學會“一邊讀一邊想”的閱讀方法?
在學生講述故事時,教師也給學生設置好了一個個框框。比如老師讓全班給上講臺表演講述的兩個同學提建議,有兩個同學從表情、動作、語氣方面提了建議(學生自由練習前老師已提示“既是爭論,則不光有它的語言方式,爭論的人還有他們特別的表情和動作……”),但老師對學生的回答不是很滿意,直接對學生說:“老師的方法是:把自己當成故事中的人物,還要注意提示語:‘不以為然,不同意,還有點不屑一顧的意思。‘大聲爭辯,聲音要高起來。‘很不服氣——做個不服氣的樣子我看看。”這種由外而內的“指令”,是要學生依葫蘆畫瓢嗎?“大聲爭辯”就僅僅是“聲音高起來”嗎?“當成故事中的人物”需要教師通過設置情境,讓學生自然地卷入其中,進行角色置換,把自己當作故事中的“我”和“你”,由內而外自然地表述。其實,最擅長講故事的是兒童,最容易把故事當作生活真實而置身其中的只有兒童,只要教師給學生足夠的空間,讓他們自主講述、自主評價、自主調整,由內而外地體驗、探究,他們的表現就一定比老師導演的精彩。
學生的學習心理應予關注
“兄弟爭雁”是一則寓言故事,通過一個短小的故事告訴人們一個道理,道理的揭示也是教學的重點。但道理的揭示如果不能考慮兒童的心理特征,造成誤讀,誤導學生,就可能變成“負數教學”(李玉龍語)了。因此,教師要從兒童的生命角度出發,善于用一種同理心、同情心去引導學生闡釋寓意。實錄中,教師把善于抓住機會作為寓意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有的學生說“機會像小鳥,一下就飛走了”、“機會就像一匹奔馳的駿馬,轉眼就奔向遠方了”,老師也強調“機會像小偷,來的時候悄無聲息,走的時候才發現損失慘重。所以,機會來了,要一下能夠抓住它”。其實仔細讀讀這個故事,善于抓住機會只是表面性的、結論性的,如果不追問機會的由來,過分強調眼前的機會,學生可能出現兩種誤讀:一是將“機會”誤解成一味守株待兔地“等待機會”,極易導致因機會總不眷顧而怨天尤人的心理;一是容易將抓住機會與投機取巧混為一談,誘發投機心理。如果貼近兒童心理的考慮,應該引導他們清楚:不能做語言的巨人,只有行動才會有收獲的道理;讓他們明白:機會只垂青那些有準備的人,要想獲得成功只有踏踏實實地從每個細節做起。
綜上,一堂好課,必須有兒童視角,從兒童的需要出發,遵循兒童的心理規律和知識素養形成規律,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兒童,讓他們在自主探究的語文實踐中拔節成長。
(周信東,寶應縣實驗小學,22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