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順莉 劉紅英
【摘要】 近年來,一系列財務舞弊案使得公司信息透明度成為學術界和實務界的研究焦點。文章從外部因素(制度環境等)和內部因素(公司特質、公司內部治理、公司財務、信息披露動機)的角度對公司信息透明度的影響因素研究進行了評述,指出了現有研究的不足,并對公司信息透明度影響因素的研究作出了展望。
【關鍵詞】 公司特質; 公司內部治理; 公司財務; 信息披露動機; 公司信息透明度
20世紀90年代以來,會計信息披露現狀已經不能滿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前主席利維特(Arthur Levitt)在1994年提出了會計信息應當具有透明度(Transparency),該提法得到了世界各國學者的積極響應。1996年4月11日,SEC發布了3項評價IASC“核心準則”的標準,“高質量”準則的衡量具體標準是可比性、透明度(Transparency)和充分披露。這之后,高質量會計準則多次被SEC及其前主席利維特提及,透明度的研究被提到新的高度。安然(Enron)破產、安達信(Arthur Andersen)解體、世界通訊公司(World com)關張等等一系列會計造假丑聞,使得投資者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在全球范圍引發了一系列信息披露管制改革,公司信息透明度再次成為研究的焦點。眾多學者或機構從委托代理理論、信息經濟學、不完全契約理論和投資者保護觀等角度探討公司信息透明度的定義和衡量方法,這對于公司信息透明度的研究和應用具有重要的意義。從國內外研究現狀看,公司信息透明度研究的內容主要集中在公司信息透明度的涵義、理論基礎、評價標準或衡量指標、影響因素以及經濟后果等方面。文章主要對透明度影響因素的現有研究進行評述,并對今后的研究進行展望。
關于公司信息透明度的國內外研究文獻主要是從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展開。外部影響因素主要從制度環境等方面展開研究,內部影響因素則主要從公司特質、公司內部治理、公司財務和信息披露動機四個方面進行研究。
一、制度環境等因素對公司信息透明度的影響研究
(一)法律、文化、經濟、政治對公司信息透明度的影響
新制度經濟學家認為制度是經濟理論的第四大柱石,制度決定著經濟績效,也決定著會計信息質量的高低。從更宏觀的角度看,公司信息透明度受到法律制度、社會制度、經濟制度、教育文化等基礎環境的影響。
國內外許多學者研究了制度等基礎環境方面對信息透明度的影響程度。Bushman(2004)將公司透明度分為會計透明度(Financial Transparency)和治理透明度(Governance Transparency),會計透明度與該國的政治經濟環境(political economy)相關,治理透明度則取決于該國的法律制度(Law)。Ball Kothari andRobin(2000)指出英美法系國家(英、美)的會計透明度高于大陸法系國家(法、德、意、日等)。
文化是包括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社會普遍的教育水平等。不同的文化背景對公司信息披露的影響程度不同,比如:美國的文化崇尚自由,強調個人主義,其會計文化更強調會計師個人的專業判斷和行業自律。許多研究也證明了個人主義、風險厭惡、權利等級觀念等文化因素對公司信息披露水平的影響(Gray and Vint,1995)。
(二)會計準則對公司信息透明度的影響
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離不開高透明度的會計信息,高透明度的會計信息離不開高質量的會計準則,清晰、準確、完整的會計準為實現公司信息的高透明度提供了技術上的可能。許多學者通過研究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會計信息透明度來說明會計準則質量對公司信息透明度的影響。楊之曙、彭倩(2004)通過計算純A股公司與所有B股公司收益激進度值和收益平滑度值,結果表明B股收益透明度在整體上比A股收益透明度高。高質量的準則和披露制度并不能保證信息的高透明度,部分學者關于會計準則的研究表明,影響公司信息透明度的許多因素都是超出會計準則之外的,比如企業是否嚴格按照會計準則執行和披露,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程度(魏明海、劉峰,2001)。
(三)市場監管對公司信息透明度的影響
上市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證券市場的有效性,證券市場的監管程度直接影響了公司信息披露的質量。現有研究從不同視角研究了市場監管對信息披露質量的作用。Leuz et al.(2003)通過對31個國家公司盈余管理的系統差異進行檢驗后,發現法律有效執行和投資者保護會減少公司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譚勁松等(2010)認為法規與監管的完善對公司透明度有顯著的正面影響。從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上市公司和證券市場仍處于初級階段,證券市場在促進經濟結構合理調整、優化資源配置、改善公司治理結構等方面還十分薄弱,內幕交易、投機炒作等信息不對稱行為嚴重阻礙了我國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因此,加強證券市場的法律保障和執法力度能夠進一步降低會計信息不對稱行為、提高上市公司會計信息透明度。
(四)外部審計對公司信息透明度的影響
在現代企業制度條件下,所有者由于知識、能力和精力等原因而將財產委托給他人經營管理時,就產生了委托代理關系。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間是一種經濟上的契約關系,而契約雙方都是理性的經濟人,委托人希望得到個人的財富最大化,而代理人追求工資報酬、閑暇時間最大化,雙方目標的不一致導致了道德問題和逆向選擇。因此,委托代理問題是審計產生和發展的根本原因,審計能夠提高財務報表信息的質量,降低由于委托代理關系產生的道德問題和逆向選擇行為。由于外部審計是獨立于企業之外的組織,是獨立于企業所有者和管理者的第三方,外部審計能夠提高公司信息透明度。外部審計又分為國家審計和社會審計,社會審計的主體是注冊會計師。因此,許多學者研究不同規模的會計師事務所對審計質量的影響,王艷艷和陳漢文(2006)等學者認為四大審計的上市公司會計信息的透明度顯著高于非四大審計的上市公司,但劉峰、周福源(2007)等學者認為“四大”的質量與非“四大”的審計質量并不存在著顯著的差異。
二、內部因素對公司信息透明度的影響
法律制度、社會制度、經濟制度、教育文化、會計準則等因素等形成了會計信息的宏觀環境,但公司控制人如何披露會計信息仍有很大的操作空間。因此,即便是在相同制度環境中,公司特質的不同、內部治理結構的不同、公司的基本經營情況不同、信息披露動機的不同,都會致使公司間的透明度出現差異。
(一)公司特質
公司特質包括公司規模、發展特征、公司財務結構、所處行業的地位、所在地的經濟發達程度、上市情況等。許多學者從規范分析和實證分析的角度分析了公司特質與信息披露的關系,指出組織規模、上市狀況、杠桿度等公司特征和披露質量間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Kamran Ahmed,1998)。Cooke(1992)進一步指多地上市的公司和屬于制造業的公司愿意披露更多的信息。
(二)公司內部治理
公司治理結構實質上是公司與股東、債權人、經營者、政府等利益關系者之間的權利制衡關系,這種關系在實踐中表現為某種組織結構和制度安排。有關公司內部治理對公司信息透明度影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產權安排、董事會結構、股權結構特征以及管理層激勵等方面,它們相互作用共同構成公司治理機制,并對公司信息披露策略產生影響。
1.產權安排
產權理論認為,企業的經營是建立在產權基礎之上,產權是收益權和控制權相結合的有機體。投資者、債權人、經營者等相關利益者為了追求各自的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必然要求相應的會計信息披露。但股東的構成、持股比例的不同對信息透明度的影響程度亦不相同。Ruland等(1990)發現外部人持股比例更高的公司越愿意發布盈利預測。南開大學公司治理研究中心公司治理評價課題組(2004)在有關公司治理指數的研究中發現第一大股東為外資公司的,其信息披露水平最高,其次是國有企業,再次是民營企業,最后是國有資產管理公司。
2.董事會結構
董事會結構常被用來代表董事會的監督能力,目前,主要集中在董事會規模、獨立董事、總經理和董事長兩職合一和審計委員會這幾方面來研究。
Beasley(1996)研究表明公司董事會規模與財務報告舞弊正相關,不存在舞弊行為的公司中,其外部董事的比例大于財務舞弊的公司。崔偉、陸正飛(2008)認為董事會的規模與會計信息透明度正相關,但只存在于國有控股公司中。
獨立董事具有法律、財務會計等方面的專業知識以及相關的公司業務方面的知識,與公司的管理層是相互獨立的,作為決策層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具體參與了公司重大決策的全過程。多數學者通過研究獨立董事的數量來衡量,Klein等(2002)認為外部獨立董事的比例越大,董事會的獨立性會越強,盈余管理的程度會越低。但Eng和Mak(2003)研究發現,獨立董事比例與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程度負相關。
委托代理理論認為,總經理和董事長兩職合一會削弱董事會監管的力度,對公司績效、信息披露產生負面影響。崔學剛(2004)研究發現獨立董事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公司透明度的提高,但是在兩職合一的情況下,這種作用會大大減弱。
審計委員會是董事會設立的專門工作機構,主要負責公司內、外部審計的溝通、監督和核查工作。它的建立是為了給董事會使用的財務信息和公司發布的財務報表增加質量和可靠性的保證。Forker(1992)認為審計委員會能改善內部控制和提高財務信息披露,同時還會降低公司不披露信息的收益。
3.股權結構特征
由于股權結構決定著公司控制權的分布,進而決定了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委托代理關系的性質,因而股權結構是決定公司治理結構的基礎,因此,公司信息透明度與股權結構息息相關。
(1)股權集中度與會計信息披露質量之間的關系
Mitchell(1995)發現股權越分散,信息披露水平越高。但是Shieifer和Vishny(1997)指出,大股東控制是產生利益趨同效應還是利益侵占效應,取決于大股東的現金流權比例與所有權、控制權的分離程度。國內學者李豫湘等(2004)運用非財務信息、財務信息方面的評分計算自愿信息披露指數,結果表明自愿信息披露指數與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呈U型關系。
(2)國有股比例對公司信息透明度的影響
許多學者通過研究發現政府持股比例越高的公司,自愿披露信息的意愿越強,會計信息的質量越高(Eng and Mak,2003;杜興強、溫日光,2007)。但鐘偉強和張天西(2006)通過檢驗國有股比例對自愿披露程度的影響,結果卻表明國有股比例與自愿披露水平顯著負相關。
(3)機構投資者對公司信息透明度的影響
El—Gazzar(1998)發現公司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與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正相關。但是Schadewiz等(1998)以芬蘭公司的中期報告為研究對象,認為機構投資者通過合謀等方式會降低公司自愿披露水平。崔學剛(2004)通過分析我國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因素與公司透明度之間的關系后發現,前十大股東中擁有機構投資者的公司具有較高的公司透明度。
4.管理層激勵
為了降低企業的代理成本,合理激勵公司管理人員,世界各國的大公司紛紛推行了股票期權等形式的股權激勵機制。這種激勵機制使得管理者愿意向市場提供更多的信息以提其股票的價值。利益趨同假說也認為如果管理層擁有剩余索取權會使得管理者與股東的目標函數趨于一致。管理者通過向市場提供更多的信息以提高股票的流動性,同時糾正市場對企業股票的低估,以從股票交易中獲利,因此,管理層持股可以增加公司信息透明度。但Healy and Wahlen(1999)認為自利的管理者也具有動機使用任何可以影響股價的方式進行信息披露,即為獲利而進行不實披露或隱瞞不利消息,致使公司信息透明度降低。
(三)公司財務方面
財務狀況體現了公司的基本經營情況,公司財務信息對公司信息透明度的影響主要包括盈利能力、負債比率、審計意見等方面。Bernard Raffournier(1995)研究表明瑞士上市公司財務信息的自愿性披露程度與公司利潤正相關。由于信息的不對稱性,債權人認為隨著公司負債的增加,其利益可能被公司經理和股東侵占的可能性越大,為了保護自身的利益,債權人會通過提高利息率等方式。為減少債權人不信任、利息率被提高等負面影響,經理愿意增加披露以表明其愿意接受披露的態度,以增強債權人信任(Jensen andMeekling,1976),但張程睿(2008)等學者認為公司透明度隨負債率的上升而趨于下降。
(四)信息披露動機
Healy and Palepu(2001)總結了管理當局信息披露決策的幾個動機:資本市場交易動機、爭奪公司控制權動機、優化股權報酬動機、法律訴訟成本動機、專有權成本動機等。
從盈余管理的角度看,信息披露的動機又可以分為資本市場動機、契約動機和迎合或規避政府監管的動機。資本市場動機主要表現在企業為了獲取上市融資資格進行盈余管理;上市之后,為了達到配股的要求,通過盈余管理調整重要的指標;管理當局通過操縱盈余來影響公司股價、迎合財務分析師或管理部門自己的預期。契約動機一般集中在管理者的薪酬契約和企業的債務契約兩方面。監管動機主要表現為回避行業監管和反托拉斯監管兩個方面。
三、評述
在現代企業制度條件下,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間是一種經濟上的契約關系。信息的不對稱和契約的不完全使得公司信息透明度的披露程度受到影響,因此,研究公司信息透明度的影響因素對改進企業信息透明度,提高資本市場的信息不對稱狀況,提供高質量的信息有著決定意義。不同學者基于不同的視角對公司信息透明度開展研究,由于研究選擇的變量不同,研究樣本所屬行業的不同,樣本數量大小的不同,得出的結論也不相同。在目前公司透明度的研究中,有以下幾方面有待改進或者完善。
(一)加強實證研究,注重研究變量的合理選擇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前主席利維特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提出了會計信息應當具有透明度以來,西方學者開始致力于會計信息透明度的研究,得出了一些有價值的研究成果。我們國家則是在21世紀初展開了透明度的研究,這段時間的研究較少,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司信息透明度的概念、如何實現等方面(魏明海、劉峰、施鯤翔,2001;畢曉方,2002;裘宗舜、韓洪靈,2002)。2004年后,國內關于信息透明度的研究逐漸豐富起來,多數學者采用了規范研究的方法研究透明度的影響因素和經濟后果等方面,相對說來,實證研究方面的研究較少,而且由于現有相關的實證研究缺乏嚴格的經驗檢驗,得出的結論缺少說服力,也得出了諸多相互矛盾的結論。比如,同為審計質量的研究,部分學者認為“四大”或“十大”提供了較高的審計質量(蔡春等,2005),而另一部分學者認為“四大”的質量與非“四大”的審計質量并不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劉峰、周福源,2007)。這種情況的出現是由于研究選擇變量的不同以及數據分析的方法不同,得出了不相同的結果。因此,結合我國特定的制度背景,在未來的研究中,在加強實證研究的同時,應特別注重研究變量的合理選擇。
(二)建立綜合回歸模型進行實證檢驗
趙晶晶(2011)以2000—2010年關于上市公司財務報告透明度的相關文獻作為研究樣本,按Bushman提出的5要素對相關文獻歸納總結,得出目前透明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影響因素、外審與政府作用以及公司治理層面,而公司財務狀況、公司特質、信息披露動機、市場監管、會計準則與信息透明度關系的研究較少。即便是公司治理層面,較多研究也是集中在股權結構、董事會特征方面,很少有學者將監事會和管理層激勵考慮在內。由于我國的資本市場環境和特定的制度背景,從不同角度研究公司信息透明度的影響因素,應是改善公司信息透明度現狀的有效思路。由于現有研究多為針對個別或部分因素研究公司信息透明度,忽略了公司信息透明度是眾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沒有形成對公司信息透明度影響因素進行系統分析的理論框架。根據系統理論,如果相互聯系的個體組成一個系統,則系統就會表現出突變行為,系統總體特征就會與個體之間相互獨立時表現的特征有本質差異。我國現有會計信息是一個系統的綜合輸出產物,其透明度體現了公司內外部不同影響因素的相互牽制和共同作用。因此,借鑒西方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同時,立足于我國的實際情況,將所有影響因素置于一個綜合框架中,分析主導因素,確定每個因素對系統的影響權重,建立綜合回歸模型進行實證檢驗是未來的研究方向。
(三)以信息披露的質量和數量為基礎來構建指數衡量公司信息透明度
影響因素的研究決定了信息透明度的衡量,透明度的度量結果又進一步說明相關因素對透明度的影響程度。目前,許多學者以強制性信息披露情況來衡量透明度。比如:深交所發布的考核辦法注重上市公司強制性信息披露部分的執行情況,而國內關于信息透明度的研究多數采用深交所信息披露考評結果作為透明度的衡量指標(崔偉和陸正飛,2008;張程睿,2008等)。也有部分研究以自愿性信息披露來衡量透明度(崔學剛,2004;李爭爭等,2011)。在衡量透明度的程度上,無論是強制性披露還是自愿性披露,現有文獻的研究多數是根據財務報告中信息披露數量或頻率衡量透明度,其核心思想是公司披露的信息數量越多,透明度越高。但事實并非如此,近年來國內外資本市場上的上市公司往往對投資者無關緊要的信息進行連篇累牘、拖泥帶水的報告,而對投資者決策有用的關鍵信息卻惜墨如金,投資者受到超載的、無關緊要的信息影響,往往做出不合理的決策。可見,僅以信息披露的數量來衡量公司信息透明度是存在缺陷的。因此,以信息披露的質量和數量為基礎來構建指數衡量公司信息透明度是未來的發展要求。●
【參考文獻】
[1] 畢曉方.論契約觀下的會計透明度[J].財會月刊,2002(12):12—13.
[2] 蔡春,黃益建,趙莎.關于審計質量對盈余管理影響的實證研究——來自滬市制造業的經驗證據[J].審計研究,2005(2):3—10.
[3] 崔學剛.公司治理機制對公司透明度的影響——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數據[J].會計研究,2004(8):72—80.
[4] 崔偉,陸正飛.董事會規模、獨立性與會計信息透明度——來自中國資本市場的經驗證據[J].南開管理評論,2008(2):22—27.
[5] 杜興強,溫日光.公司治理與會計信息質量:一項經驗研究[J].財經研究,2007(1):122—133.
[6] 李豫湘,付秀明,彭聰,李黎明.中國公司治理與自愿信息披露的實證分析[J].重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12):142—145.
[7] 李爭爭,張天西,余良宇,雷強.公司自愿信息披露透明度研究——基于披露方式的博弈分析[J].現代管理科學,2011(7):18—20.
[8] 劉峰,周福源.國際四大意味著高審計質量嗎——基于會計穩健性角度的檢驗[J].會計研究,2007(3):79—87.
[9] 毛麗娟.會計透明度影響因素研究[D].廈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
[10] 南開大學公司治理研究中心公司治理評價課題組.中國上市公司治理指數與治理績效的實證分析[J].管理世界,2004(2):63—74.
[11] 裘宗舜,韓洪靈.會計透明度及影響會計透明度實現的三個梯次[J].上海會計,2002(5):3—5.
[12] 譚勁松,宋順林,吳立揚.公司透明度的決定因素——基于代理理論和信號理論的經驗研究[J].會計研究,2010(4):26—33.
[13] 王艷艷,陳漢文.審計質量與會計信息透明度——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檢驗數據[J].會計研究,2006(4):9—15.
[14] 王躍堂,朱林,陳世敏.董事會獨立性、股權制衡與財務信息質量[J].會計研究,2008(1):55—62.
[15] 魏明海,劉峰,施鯤翔.論會計透明度[J].會計研究,2001.(9):16—20.
[16] 楊之曙,彭倩.中國上市公司收益透明度實證研究[J].會計研究,2004(11):62—70.
[17] 楊忠海.財務報告透明度計量方法述評[J].會計之友,2010(9):32—35.
[18] 趙晶晶.關于上市公司財務報告透明度的研究綜述[J]..財政監督,2011(8):38—39.
[19] 張程睿,王華.公司信息透明度:經驗研究與未來展望[J].會計研究,2006(12):54—60.
[20] 張程睿.公司透明度的決定機制——基于對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分析[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41—48.
[21] 鐘偉強.自愿披露與公司治理——一項基于中國上市公司數據的實證分析管理科學[J]. 2006(3):81—89.
[22] Ball,Kothari and Robin,The effect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al factors on the properties of earning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es,2000(29):1—51.
[23] BernardRaffournier,The determinants of voluntary financial disclosure by Swiss listed companies[J].The 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1995(2):261—280.
[24] Beasley,Mark.S.,An Expiric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Board ofDirector Composition and Financial Statement Fraud[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6(10):443—465.
[25] Cooke,T.E. The impact of size,stock market listing and industry type on disclosure in the annual reports of Japanese listed companies[J].Accounting and Business Research,1992,22(87):229—237.
[26] Eng,L.L.,and Y.T.Mak,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Voluntary Disclosure[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2003(22):325—245.
[27] Forker,J.J,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disclosure quality[J].Accounting andBusiness Research,1992,bl.26(2):175—192.
[28] Healy and Palepu K.,Information asymmetry,corporate disclosure and the Capital markets: 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disclosure literature[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es,2001(31):405—440.
[29] Healy P.M,J.M.Wahlen,A review of earnings management literatur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tandard setting[J].Accounting Horizons,1999 (13):365—383.
[30] Jensen.M.and Meekling,W,Theory of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And ownership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es,1976(3).
[31] Klein,The effect of estimation risk on optimal Portfolio choic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2(3):215—231.
[32] Leuz,C.,D.Nanda,and P.D.Wysocki,Earnings Management and Investor Protection: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3(69):505—527.
[33] Mitchell,J.D.,C.W.L Chia and A.S.Loh,Voluntary Disclosure of Segment Information: Further Australian Evidence[J].Accounting and Finance,1995(35):1—16.
[34] Robert M.Bushman,Joseph D.Piotroski and Abbie J.Smith,What Determines Corporate Transparency[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4(4):207—252.
[35] Ruland, W., Tung, S., George, N.E.,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disclosure of managersforecasts[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0,65(3):710—721.
[36] Schadewitz & Blevins, Major determinants of interim disclosure in an emerging market[J].American Business Review,1998,16(1):41—55.
[37] Shieifer & Vishny.A Surve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J].Journal of Finance,1997(2):737—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