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開國 劉小芹 陳思琴
【摘要】 社會責任信息的特征決定了其披露性質和具體實現方式。社會責任信息的特征包括“貨幣信息與非貨幣信息并存、以非貨幣信息為主”等四個方面,敘述性信息占據主要地位,超越了一般財務信息的范疇。以自愿性披露為主,自愿性與強制性披露有機結合是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適當選擇。有效的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應綜合利用媒體與官方網站(含臨時公告)、公司年報及獨立社會責任報告等多種實現方式。
【關鍵詞】 社會責任; 信息披露; 特征; 實現方式
一、引言
隨著社會責任運動的蓬勃發展以及人們對公司社會風險和財務可持續發展的日益關注,傳統財務會計信息披露的局限性日益突出,公司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沈洪濤,2010)。對企業自身而言,積極的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有助于塑造公眾形象,提升企業聲譽,規避訴訟風險,降低資本成本,進而形成公開透明的自我約束機制和社會監督機制。然而,由于缺乏規范的披露準則、有公信力的第三方鑒證以及企業自身存在的機會主義傾向,人們對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可靠性和實用性提出質疑,各項針對披露現狀的研究也印證了這一點。在推動我國公司社會責任信息規范性披露的政策引導和監管實踐中,首先有必要弄清社會責任信息有別于傳統財務信息的特征、披露性質及其多樣化的披露方式。
二、公司社會責任信息的特征
深化對于社會責任信息特征的認識是相關領域理論和實務研究的起點。公司社會責任信息的特征決定了其披露性質和實現方式。總體而言,社會責任信息與企業核心競爭力信息、表外無形資產信息等非財務信息具有一定相似性。借鑒和發展宋獻中(2006)對于企業核心能力信息的界定,筆者認為,與一般財務信息相比,社會責任信息具有典型的“敘述性信息”特征,其具體在于以下四個方面:一是貨幣信息與非貨幣信息并存,以非貨幣信息為主。公司社會責任戰略定位、相關治理機制和管理制度、公司履行對社會法律、經濟、道德和慈善責任的具體措施和效果大多難以用貨幣進行披露。在社會責任會計研究仍然停留在理論探索階段尚未普及的情況下,社會責任信息的主體為以貨幣性信息為補充的非貨幣信息。可以預見,由于社會責任的履行及其評價具有相當的主觀性和不確定性,即使將來社會責任會計核算和報告準則在技術和規范上有所完善,使得貨幣性信息進一步充實,也很難出現貨幣性信息超越非貨幣性信息占據主導地位的局面。
二是定性信息與定量信息并存,以定性信息為主。這與上述對貨幣信息與非貨幣信息的分析是一致的。這里要強調的是除了能夠以貨幣計量的少數社會責任績效外,還存在大量以非貨幣形式計量的其他數量化社會責任信息,比如節能減排措施和效果的專業化計量信息、人力資源培訓及其效果的定量信息、產品市場調查和顧客滿意度評價信息等等。盡管如此,我們也認識到,與貨幣性信息一致,完全的定量信息很難反映公司履行社會責任及其效果的真實面目,反映公司履行社會責任的戰略性方針、公司文化和價值觀、公司保障社會責任履行的組織制度建設和具體做法等定性信息可望長期占有主導地位。
三是主體信息與非主體信息并存,以主體信息為主。根據傳統會計主體假設,公司一般財務信息不能脫離特定的會計主體,必須與特定的主體“相關”。而公司社會責任信息不僅包括企業主體范圍內的信息,根據公司各類利益相關者關系管理的不同,還包括企業主體范圍之外對企業風險管理和持續競爭優勢的形成和維持可能產生重要影響的社會與政治體制改革、社會風俗、法律法規、行業特征、技術與創新、市場變化與消費者偏好信息等非主體信息,這些與外部社會期望緊密相關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或影響著公司的社會責任戰略行為選擇,但同時無法為傳統財務信息所囊括。
四是臨時信息與非定期信息并存,以非定期信息為主。由于公司履行社會責任的行為選擇關系到企業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水平,并對企業可持續競爭優勢的培育至關重要,對于信息使用者而言隨時掌握企業社會責任不同影響因素的變化對于其做出正確決策十分重要。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雙匯發展瘦肉精事件、哈藥股份環境污染事件、重慶啤酒疫苗研發終止事件等市場上日益增多的與公司社會責任履行有關的“黑天鵝”事件反復告訴我們,公司有必要以及時、準確的社會責任信息披露來應對各類風險事件,切實保障各類利益相關者正當權益,積極維護誠信、負責任的企業形象。在實踐中,以公司新聞專題發布會、公司臨時公告、網站新聞動態和社會責任專欄等形式的臨時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占據了主要地位,而以年度社會責任報告形式出現的定期信息能夠為投資者提供關于公司社會責任履行的整體信息,因而也是社會責任信息的重要組成部分。
綜觀社會責任信息的種種特征,我們可以看出它已經超越了傳統意義上一般財務信息的范疇,顯示了其相對于一般財務信息而言的自主性、不確定性、多樣性,可觀測、可核實水平較低,敘述性特征較強。首先,從信息內容上看,社會責任信息已經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基于經濟交易的歷史信息、貨幣信息和定量信息,而是以非貨幣性、定性信息為主,前瞻性信息豐富。其次,從信息涉及的主體來看,社會責任信息也不再囿于現行財務信息所要求的會計主體,而是擴展到外部環境和各類利益相關者群體。最后,從信息的時間范圍來看,社會責任信息也已超出了傳統財務信息的定期披露特征,更多地強調根據信息性質和利益相關者需求采取臨時與定期相結合的動態披露模式。
三、公司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性質
信息披露性質指的是披露主體的披露動機是出于應規或是自愿。按證券市場監管部門是否給予規制及規制方法,可以將公司信息披露分為強制性和自愿性兩種類型(宋獻中,2006)。強制性披露是指按照有關法律、法規或準則的要求必須按照一定規則對已發生的相關經濟業務事項進行揭示,具有嚴格的規范性,信息披露選擇自由度較低。公司概況及主營業務信息、公司基本財務信息、審計意見和審計報告、重大關聯交易信息和股東及董事人員信息等皆屬于此類。自愿性披露是指超出有關法律、法規或準則的要求,在強制性信息披露之外由公司管理層基于提升公司形象、強化投資者關系管理、回避訴訟風險等動機自行確定、主動對外報告的信息,如盈利預測、公司愿景與長期發展戰略等。那么,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屬于強制性還是自愿性信息披露呢?
回答上述問題首先要考察不同披露模式的適用范圍。事實上,由于廣為人知的有限理性、信息不完全和不對稱、不完全合同等現象的普遍、客觀存在,強制性信息披露的適用范圍是有限度的,并非一切信息都適用強制性披露規范。顯然,對于可觀測、易核實的貨幣化、定量化信息而言,強制性披露有效而且必要,披露監控成本較低,披露質量可控性較高。對于此類信息,明確的強制性披露規則有利于壓縮管理層披露行為的自由裁量權,降低代理成本,提高公司透明度。相比之下,對不可觀測、不易核實,或者觀測、核實成本較高的信息類型來說,適用強制性信息披露規則的可行性較低,即使有強制性規定也因監控成本高、披露質量難以測度而難以實施,管理層擁有較大的自由選擇空間。在這種情形下,模糊的強制性披露反而有可能造成人為滋生劣質信息,加重代理成本。因此,對于量化難度大、表述靈活、第三方鑒證弱化的敘述性信息披露而言,簡化披露要求,突出披露重點,鼓勵管理層進行有個性、針對性的自愿性信息披露是一個大的趨勢。
不難看出,本文所總結的社會責任信息敘事性特征決定了個性化、自愿性揭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行為及其后果具有較大的現實可行性和成本優勢。同時,信息的多維本質決定了某些信息的強制披露與自愿披露之間的界限模糊,難以嚴格區分。強調確立自愿性披露作為公司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主要規則并非消除了對于社會責任信息披露進行監管、規制的必要性。考慮到社會責任活動的范圍很廣,貨幣化、定量化披露部分關系到環境污染、勞動保障等利益相關者急切關注的信息也顯得尤為必要。因此,確立以自愿性披露為主導、強制性與自愿性相結合的披露管制模式成為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適當選擇。從國外公司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監管實踐來看,主要的做法是對部分影響力較大的樣本公司、部分關系到利益相關者重大利益的社會責任項目提出強制性披露要求,從而引導和規范社會責任信息自愿性披露行為。
國內的監管實踐也反映了上述觀點。2002年證監會頒布《上市公司治理準則》,對上市企業環境信息公開作了初步要求,首次明確提出“公司社會責任”。2006年9月深圳證券交易所發布了《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指引》,鼓勵自愿性社會責任信息披露。2008年5月,上海證券交易所發布《關于加強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承擔工作的通知》以及《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指引》,同年12月又發布《關于做好上市公司2008年年度報告工作的通知》,要求公司治理板塊樣本公司、發行境外上市外資股的公司以及金融類公司這三類滬市公司必須披露履行社會責任的報告。2010年12月,證監會公告[2010]37號要求上市公司“增強社會責任感,依法披露環境信息”,并對列入環保部門公布的污染嚴重企業名單的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環境信息披露作出具體要求。按照國務院國資委要求,2012年內,所有的中央企業都要發布社會責任報告。對于上述指引、通知、公告、要求規定外的公司而言,目前并沒有強制性披露要求,更多地以自愿性披露為主。
四、公司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實現方式
由于公司履行社會責任的多維性、復雜性、不確定性和無形性,使得它難以采用以經濟交易實現為基礎來進行確認、計量與報告的傳統會計核算模式。同時,與我們之前所提到的非貨幣計量和定性信息披露特征一致,公司通過履行社會責任來進行風險管理和提升可持續競爭優勢以實現預期收益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因此,試圖在現行的財務報告框架內來報告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難以真實、全面地反映公司社會責任履行水平。因而,全面實現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目標需要構建與社會責任信息多維性相匹配的多元化、多層次信息披露實現方式或載體選擇。基于對現行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實現方式的綜合考察,筆者認為,有效的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應綜合利用媒體和官方網站(含臨時公告)、公司年報及獨立社會責任報告等三種實現方式。
一是通過媒體和官方網站披露。面臨日益復雜的社會環境和多元化的產品市場競爭,在傳播公司社會責任觀、報道重大社會責任事件、應對突發性社會責任危機過程中,媒體和官方網站已成為不可或缺的信息披露渠道。借助于媒體和官方網站發布社會責任信息及時性強、傳播速度快、影響面廣,有助于達成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效果。國內外許多知名企業在官方網站專門設置“社會責任”、“公司與社會”等類似名稱專欄全面、及時地揭示、報道公司社會責任戰略及履行狀況,并重視與主流媒體的適時溝通、公關合作,值得廣大企業參考借鑒。建立一定的質量標準和嚴密的管理制度是提高媒體和公司網站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水平的前提。鐘宏武等(2011)針對滬深300指數企業的定量評價結果顯示,企業官方網站社會責任信息披露(非財務信息披露)水平相對較好,整體處于追趕著階段,易于獲取性、信息互動性和訪問友好性等指標較好,信息及時性居中,而結構完整性和內容平衡性最差。
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媒體和官方網站披露授權層級較低,披露政策和披露制度主要由公司管理層在董事會授權下自行確定,而通過證監會和證券交易所指定的信息披露渠道發布的臨時公告作為一種授權層級較高的披露方式,在公司應對重大、突發性社會責任事件時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實踐表明,在特殊社會責任事件背景下,公正、客觀、明確、及時的臨時公告對于利益相關者了解公司風險水平和運營前景至關重要。
二是通過公司年報披露。由于年報是強制性信息披露的主要載體,是投資者最為關注的信息披露方式。盡管社會責任信息披露以非貨幣性、非定期性、定性信息披露為主,但年報備受利益相關者關注的特征決定了公司應利用這一平臺進行適當的自愿性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由于年報具有較強的規范性,因而公司通過年報呈現社會責任信息應有一定的選擇性,主要通過年報表達公司在社會責任戰略方面的定位和發展愿景,強調相關的風險和管理舉措,言簡意賅,詳略得當。具體而言,年報中的公司治理結構、董事會報告和重要事項等欄目具有較強的自愿性信息披露容納能力,而且自愿性信息披露行為一直得到強制性披露制度的鼓勵,公司在編制年報相關欄目的過程中應給予重點關注。
在披露實踐中,可以重點關注董事會報告中的“管理層討論與分析”欄目。“管理層討論與分析”擁有較強的靈活性,強調強制性披露與自愿性披露相結合。例如,加拿大特許會計師協會下屬“績效報告委員會”發布的“管理層討論和分析”:《報告準備和信息披露指南》,提出改革管理層討論和分析流程的六類關鍵原則,也包括企業的“MD&A”應以“前瞻性”為導向,關注能夠為股東持續創造價值的企業戰略等(宋獻中,2006)。由于公司社會責任信息以定性、非貨幣化信息為主,且和公司內部控制、風險管理及可持續競爭優勢的培育有緊密關聯,因而在“管理層討論與分析”中對公司重要社會責任綱領性信息給予適當揭示無疑是恰當的和必要的。具體而言,相關的信息披露可以囊括在“公司未來發展機遇、發展戰略及新年度經營計劃”中。
三是獨立發布社會責任報告。有別于傳統意義上以經濟交易或經濟事項確定、計量和報告為基礎的財務信息報告模式,社會責任報告在形式規范、內容框架等方面具有較大彈性和張力,在揭示非貨幣性信息方面有著獨特優勢,具有系統性強、主題鮮明、信息含量大等優點。在披露實踐中,越來越多的公司選擇發布獨立社會責任報告作為揭示公司社會責任信息的工具,這是非財務信息披露領域內的一個主流趨勢。
自2006年3月國家電網發布我國第一份內資公司社會責任報告以來,國內獨立發布社會責任報告的上市公司數量呈歷年遞增趨勢。2009、2010、2011年我國A股上市公司發布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數量分別達到371、471、518份。與此同時,由于缺乏像財務會計準則那樣關于計量、報告內容以及報告形式等方面的統一標準和強制性第三方鑒證程序,公司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缺乏一致性和可比性,不恰當的選擇性披露和過度印象管理問題突出,容易淪為“被管理和操縱”的投資者關系管理工具(尹開國,2010),需要充分發揮公司自我規制功能,提高外部市場監管力度,積極引入可操作的社會責任披露指南和第三方鑒證制度。
五、結束語
本文著重對社會責任信息的特征及其披露方式進行了分析。與一般財務信息相比,公司社會責任信息具有典型的“敘述性信息”特征:一是貨幣信息與非貨幣信息并存,以非貨幣信息為主。二是定性信息與定量信息并存,以定性信息為主。三是主體信息與非主體信息并存,以主體信息為主。四是定期信息與非定期信息并存,以非定期信息為主。由于上述特征的存在,試圖在現行的財務報告框架內來報告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難以真實、全面地反映公司社會責任履行水平。基于對現行公司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實現方式的綜合考察,筆者認為,有效的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應綜合利用媒體和官方網站(含臨時公告)、公司年報及獨立社會責任報告等多種實現方式。
【參考文獻】
[1] 沈洪濤,楊熠,吳奕彬.合規性、公司治理與社會責任信息披露[J].中國會計評論,2010(3).
[2] 宋獻中.論企業核心能力信息的自愿披露[J].會計研究,2006(2).
[3] 尹開國,張兆國,劉華.公司社會績效決定因素研究評述[J].國外社會科學,2010(5).
[4] 鐘宏武,張旺,張蒽.中國上市公司非財務信息披露報告(2011)[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