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婧哲 韓悅橋
【摘要】 文章探討了企業社會責任會計的經濟理論基礎,并基于外部性理論對其信息透明度的重要性進行了分析。通過國內外研究現狀的對比,界定了我國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六類指標。
【關鍵詞】 企業社會責任會計; 外部性; 信息透明度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企業是否承擔社會責任的行為具有外部性,而當這種行為不能被利益相關者了解時就具有信息不對稱性,為了消除這種信息的不對稱性,滿足大多數利益相關者的主要信息需求,需要加強對企業社會責任會計的信息披露,增加信息透明度。我國的社會責任會計起步晚,自1995年我國財政部公布了企業經濟效益指標體系之后,社會責任會計才被重視起來。而長期以來企業片面的追求利潤最大化導致社會責任目標被忽略,有關法律法規尚不健全也使得企業行為缺乏約束,因此,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理論和實踐都亟待加強。
一、社會責任會計的經濟學分析
1968年,美國會計學家David F·Linowes在Social—
Economic Accounting(社會經濟會計)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社會責任會計的概念。David F·Linowes認為,社會責任會計意味著會計在社會學、政治學和經濟學等社會科學中的應用。而企業社會責任會計的理論要追溯到“社會成本”、“社會效益”、“外部性”等福利經濟學概念的提出。福利經濟學是研究社會經濟福利的一種經濟學理論體系,它強調企業應履行其社會責任從而增進現代社會整體的經濟福利。它的發展對20世紀70年代企業社會責任會計的產生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福利經濟學理論中的外部性是指一個經濟主體的行為對另一個經濟主體的福利產生了影響,而施加這種影響的主體卻沒有為此付出代價或因此而獲得補償。最早對外部性進行研究的是劍橋學派的兩位奠基者Henry Sidgwick和Alfred Marshall。尤其是后者在1890年首次提出“外部經濟”、“內部經濟”的概念。1920年,英國經濟學家Arthur Cecil Pigou出版了《福利經濟學》一書,補充了“內部不經濟”、“外部不經濟”的概念,創造了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外部性可分為正外部性(外部經濟)和負外部性(外部不經濟),在本文中,如果一個企業承擔了社會責任,這種經濟活動會給社會上的其他成員帶來好處,但他自己卻沒有獲得補償,企業的私人利益就小于該活動所帶來的社會利益,這種性質的外部性被稱為外部經濟;相反,若一個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對企業員工、社會公眾的利益造成了損害,或者對自然環境造成了破壞,而企業卻沒有為此付出代價,企業的私人成本小于社會成本,這就是外部不經濟。而信息不對稱是由于在社會政治、經濟等活動中,一些成員擁有其他成員無法擁有的信息,會使利益相關者不能及時發現交易對象,甚至出現Kenneth J.Arrow提出的“檸檬市場”①(The Market for Lemons)。企業是否承擔社會責任的行為若不能充分的被利益相關者所了解,就會出現信息的不對稱。外部性和信息不對稱都會使資源配置偏離帕累托最優點,從而導致資源配置的低效率甚至市場失靈。
加強社會責任會計的信息透明度,建立一套完整的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體系,有助于環保投入和環境績效狀況相對較好的企業消除市場上由于信息受到阻隔而帶來的負外部效應,把企業的環保投入和環境績效信息傳遞給投資者、政府和社會公眾,消除信息的不對稱性,減少利益相關者或信息使用者為獲取這種信息付出的社會成本,從而獲得投資者的投資、政府的扶持和社會公眾的回報,引發一系列的良性連鎖反應。
二、國內外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的現狀分析
(一)國外研究現狀
雖然社會責任會計在我國仍算是一門新興學科,但在西方國家,對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問題的研究,已經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果。
法國對社會責任會計的規定是最完整、最具有特色的。早在1975年的《蘇德魯報告》(Sudreau Report)就提出了每一個企業都要提供以客觀指標為基礎的社會資產負債表的建議,并在1977年正式立法,規定具有一定規模——所有職工人數達到或超過250人(1982年擴大為300人)的企業必須編制“社會資產負債表”。2001年的《諾威爾經濟管制條例》(Nouvelles Regulation Economiques)要求上市公司從2002年開始,在年度財務報告中披露勞工、健康與安全、環境、社團權利、人權、社區參與等信息。披露形式以描述性的社會責任報告為主。
英國也早在20世紀70年代便提出了編制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有利于增強企業的凝聚力,提高企業形象和價值。1980年,英國會計準則委員會出版的《公司報告》中便鼓勵企業編制除了傳統財務報表之外的增值報告、公司前景表、公司目標表等。2006年修訂的《公司法》規定,從2007年12月起,上市公司必須披露環境、雇員、社會社區問題的信息。披露形式也是以描述性的方式為主。
美國作為企業社會責任會計的發源地,其社會責任信息的披露形式是多樣的。1934年頒布的證券法的S—K管制規則中指出上市公司要披露可能影響利潤的不確定性或者已知趨勢的非財務信息。美國會計學會(AAA)也先后成立了5個針對社會責任的確認、計量、報告進行研究的專門組織,推動了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問題的研究。美國的社會責任報告形式很多,社會責任報表、描述性的社會責任報告、定量內容的社會責任報告、貨幣內容的社會責任報告都曾經在美國企業中使用過,現在更多的美國公司傾向于采用描述性的社會責任報告。
從上述發達國家對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的情況可以看出,西方發達國家大都已頒布了相關的法律法規,來加強社會責任會計信息透明度。并且經過多年來的不懈努力,自愿進行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公司比例正在不斷增加。
(二)國內研究現狀
我國對企業社會責任會計的研究起步較晚,法律法規建設滯后,核算范圍不明確、相關信息披露方法不統一,使得很少有企業出于自愿性或主動性進行社會責任信息的披露。但是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國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資源枯竭、失業、環境污染等社會問題,給今后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同時在西方國家的影響下,我國對企業社會責任會計的研究和探討也在某種意義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
20世紀80年代,國家統計局和原國家環保局就要求企業面向國家編制報送有關企業環境基本情況的報表,但這類報表一般的信息使用者很難獲得。我國財政部在1995年公布了企業經濟效益指標體系,其中的第九項“社會貢獻率”和第十項“社會積累率”就是評價企業社會效益的指標。自此,我國便展開了對企業社會責任會計的研究熱潮。1997年,中國證監會發布了“關于發布公開發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內容與格式準則第一號(招股說明書的內容與格式)的通知”,其中規定發行公司要披露環保狀況、對自然資源的依賴性等內容。1999年,中國證監會要求公開發行股票的公司在法律意見書中要標明公司的經營活動是否符合環保要求,是否有違反環保方面的法律、法規而被處罰的情形。自加入WTO后,更是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2002年,財政部頒布的《企業績效評價標準》中新增了“綜合社會貢獻”的指標,用以考核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此外,2002年頒布的《上市公司治理準則》、2005年頒布的《企業社會責任標準》、2006年頒布的修訂后的《公司法》和深圳證券交易所發布的《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指引》、2007年頒布的《國有企業社會責任指導性意見》和銀監會發布《關于加強銀行業金融機構社會責任的意見》、2008年上交所發布的《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指引》以及2010年財政部等部委聯合發布的《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第4號指引等都對企業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從不同角度進行了闡述。
三、建立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的指標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速發展,國際地位不斷提高,但與此同時也面臨著新的考驗:環境污染的日益嚴重、屢禁不止的礦難、產品安全事故的不斷涌現。這些問題都將導致我國社會矛盾的激化。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指標體系是緩和社會矛盾、滿足利益相關者對信息需求的必不可少的措施。
不同國家對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指標所界定的范圍存在差異,法國在1977年就要求企業必須披露以下方面的信息:勞動力的報酬和補貼、就業人數、健康和安全保護、其他工作條件、職員培訓、行業關系、雇員及其家庭的生活條件等。為全面建立社會責任會計的披露指標提供了法律保障;英國要求必須披露的內容包括:慈善捐贈、就業、退休金、職工持股、殘疾人就業、南非問題、職工健康和安全等,這部分信息具有強制性,而環境、能源、消費者保護、社區、性別種族等方面的信息是企業自愿披露的部分;美國企業社會責任披露的信息是由經濟發展委員會提出的,它要求企業披露包括對經濟的增長及效率、雇員修養和培訓、對社區的貢獻、文化和藝術、醫療、政府等十類信息。
本文通過研究歸納,并結合近年來環境污染和食品安全等問題的不斷顯現,筆者認為,企業社會責任信息基本包括如下六個大類:社會貢獻、產品安全與服務、人力資源、環境和能源、社區、其他。
(一)社會貢獻指標
一個企業首要的使命便是為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貢獻。經濟與社會指標主要包括企業盈利、稅費的上繳、公益捐贈、對弱勢群體的關注、為社會做出貢獻而獲得的政府獎勵、稅收優惠等以及因對社會或環境帶來損失而發生的罰款性支出等。
(二)產品安全與服務指標
企業通過提供產品和服務來獲得收益,實現利潤,企業若要長久發展就必須首先保證其產品和服務的質量。產品安全和服務指標包括產品合格率、返修率、產品安全事故數量及賠償金額、消費者投訴數量、產品售后支出、消費者權益保護投入。由于近年來發生的“三鹿奶粉事件”、“雙匯瘦肉精事件”、“速凍食品病菌門”等一系列關系到百姓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暴露出我國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會計體系不完善等問題,因此筆者認為,產品安全是企業(尤其是食品行業)社會責任會計披露的重要指標。
(三)人力資源指標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在注重薪酬的同時也越來越關注企業在職工福利、工作環境等方面的相關政策,人力資源指標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包括工資及福利支出、職工收入水平及增長率、培訓支出、勞保支出、聘用女性員工與殘疾人情況、失業員工的安置、安全事故數量(尤其是煤炭、化工等高危行業)、企業為豐富員工文化生活方面的支出等。
(四)環境和能源指標
自然環境是企業以至整個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保護環境是企業必須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但部分企業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惜破壞環境,甚至威脅人類的生命安全。近期湖南郴州的一家企業由于違規生產粗鉛導致300多名兒童血鉛中毒。企業這種不負責任的行為與我國沒有相關完善的社會責任體系不無關系。因此對于重工業企業,尤其是煤炭、化工等高污染行業,環境指標應該是披露企業是否承擔社會責任的重要指標。包括環保投入經費、企業廢水、廢渣、廢氣的排放量、污染治理成本、對環保設備的投資等。
(五)社區指標
企業與社區是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企業的存在為社區的人民創造了就業的機會,與此同時也會對當地的資源環境以及居民的生活帶來影響。企業積極承擔社區的責任也可以提高知名度、塑造良好的形象,更加有利于企業的長久發展。社區指標包括為所在社區經濟、環境綠化、文化教育、社會治安和就業等方面的貢獻或影響。
(六)其他
其他指標主要包括企業文化的建設、對債權人利益的維護以及是否踐行誠實信用的商業道德等。
加強社會責任信息透明度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這就要求我國不僅要建立與之相對應的指標體系,也要從法律上進行規范。由于目前對于社會責任信息的披露更多是企業的自愿性披露,因此大部分企業披露的內容都是對企業形象有利的一方面,對于一些負面信息例如環境污染、消費者投訴、侵犯員工權益、產品安全事故等往往很少在報告中體現,這就需要國家通過立法來規范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加強社會責任會計信息的透明度。
【參考文獻】
[1] David F·Linowes. Social—Economic Accounting[J].TheJournal of Accounting,1968(11):45—110.
[2] 張娟,鄭曉旭.從經濟學角度分析社會責任會計[J].中國管理信息化(會計版),2007(5):44—46.
[3] 李正,向銳.中國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內容界定、計量方法和現狀研究[J].會計研究,2007(7):3—11.
[4] 胡承德.企業社會責任會計研究[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9:126—129.
[5] 陽秋林.架構我國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的指標分析體系[J].審計與經濟研究,2005(2):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