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強?吳俊?鄧宏鐘
摘?要:面向MPA學員開設系統方法導論課程是為了滿足新時代對公共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由于系統方法的理論性、技術性強,與MPA學員普遍存在的數理基礎弱的特點相矛盾,給課程教學帶來很大的困難。本文嘗試增設互動式教學環節,以公共管理中的實際問題驅動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促使學員運用系統方法從系統的角度來思考公共管理問題,從而激發學員的學習興趣和信心,并提高他們應用系統方法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關鍵詞:共管理碩士?系統科學?互動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10(a)-0167-02
隨著信息化、全球化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公共管理的研究對象構成和相互作用關系日益復雜,復雜性科學為公共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1]。在公共管理碩士(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縮寫MPA)的教學中,設置有關復雜性科學的課程才能滿足培養高層次、復合型、應用型的“未來領導者”的需要。依托系統工程等優勢學科[2],從2001年起,我校就將系統方法導論設為MPA選修課程。由于該課程的理論性、技術性很強,而MPA學員的數理基礎往往比較薄弱,容易陷入“聽不懂”和“沒有用”[3]的尷尬境地。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嘗試在課程中引入了由案例驅動的互動式教學模式,收效較好。
1互動式教學的基本概念
互動式教學,主要指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互動對話的方式,創造有利于學生發展的課堂環境的一種教學形式[4]。“交互式課堂教學”這一概念,由美國密歇根大學帕林克薩首次提出,其本質是以學生為教學活動的主體,通過課堂互動,讓新知識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相互作用,從而主動獲取新知識[5]。互動式教學的實施主要圍繞處理師生關系和設計互動策略等方面來展開,基本環節包括[6]:
1)確定目標:明確互動式教學環節的教學目標與任務,對相關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知識點進行課堂講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力爭“概念講透,方法講懂”。
2)提出問題:互動式教學并非只是師生在課堂上一問一答的形式,其關鍵在于提出一些僅靠學員現有知識解決不了的問題,促進學生自覺運用新知識思考問題。
3)展開辯論:針對問題,師生可以分別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學生和學生、老師和學生之間就不同的解決方案進行辯論,在思想的碰撞中讓知識學得更深、更活。
4)總結提高:整理、分析辯論的情況,教師可以從中掌握學生對于新知識的吸收情況,并進行相應的補充和擴展。
2系統方法導論課程中互動式教學環節的設計
在面向MPA學員的系統方法導論課程中,我們增加了互動式教學環節,希望通過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使學生認識到系統方法是研究公共管理的一種有效的思路和工具,幫助學生學會運用所學對公共管理問題進行新的思考,切實感受到系統方法理論的價值和魅力。按照互動式教學環節設計的一般規律,我們進行了如下嘗試:
2.1明確面向MPA的系統方法導論課程的教學目標
根據MPA的培養目標(即“培養高層次、復合型、應用型的專門人才”)和MPA學員本身數理基礎薄弱的特點,我們考慮在課程中弱化關于系統方法本身數學理論的討論,加強培養學生在公共管理實踐中應用系統方法的能力。該課程總體目標是使學員掌握系統科學的基本概念和發展歷程;重點掌握系統科學的基本理論,包括動態系統理論、自組織理論、復雜適應系統理論等;熟悉信息論、控制論、運籌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了解系統工程方法論,使學員初步具備運用系統思想、理論和方法分析和解決公共管理中的復雜系統問題的能力。
2.2 為各章節知識點設計的公共管理具體問題
根據各章節主要知識點,我們精心挑選了公共管理案例,供學生研討。具體案例設計如表1所示:
這些討論題目將系統科學知識點與公共管理的實際問題有機結合了起來。如大學生就業中的多主體博弈,就將人才市場看作一個系統,其中至少有四類自適應主體:大學生、高校、用人單位、政府,系統內部四類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各主體與社會環境的相互作用交織在一起形成了大學生就業這一復雜社會現象。利用復雜自適應系統理論,對人才市場進行建模和多Agent仿真,可以對比驗證不同人才政策的效果。
此外,我們還引導學員結合當前的熱點問題,或者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自行選題。由于MPA學員來自政府、公安、武警、部隊、高校等不同單位和部門,學員自行的選題呈現出范圍廣、與現實結合緊密等特點,如“從系統科學角度看文化建設”、“從系統科學的角度看三峽工程”、“從系統科學的角度看次貸危機”、“從系統科學的角度看蘋果公司的成功”、“從系統科學的角度看綠色能源產業的發展”等。
2.3 課堂辯論的組織與總結評價
在每一章節,我們首先按照教學大綱為MPA學員將授相應知識點。然后,請學員自由組合(每組3~5人)對我們所給出的題目進行研究,包括查閱資料、整理論文、撰寫報告。在下一次課的第三節課開展研討1,每個小組輪流向全體學員匯報自己的觀點,其他小組對該小組的觀點進行質疑,該小組的成員為自己的觀點辯護,最后大家投票選出最好的報告,并由教師組織各個小組一起來修改這份報告,形成共識。
3激勵學生參與互動式教學
互動式教學要收到良好的效果,一方面需要教員對選題做精心的準備,并且在講解相關知識點時,有意識地對學員進行引導;另一方面,需要調動學員參與互動的積極性。我們的具體舉措有:一是在課堂上向同學們介紹用系統方法來研究公共管理問題取得很好效果的經典案例,從而激發學員的學習熱情。二是對課程考核方式進行改革,將閉卷考試改為開卷,并將卷面成績在總成績中的比重降低到70%,其他30%的分數,則用于評價學員在互動環節的報告情況、答辯情況、對別的小組的觀點的提問質疑情況。這些措施的采取,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在考核方式改革之前,30多人的1個班通常只有2~3組(約15人左右)參與討論。而改革之后,課堂互動環節的參與度明顯提高,30多個人的1個班通常能夠分成5~6個組,組員之間分工協作,有的查閱資料、有的搜集數據、有的撰寫論文、有的為課堂辯論制作幻燈片,共同完成選定的研討題目。
4結語
我們的互動式教學模式改革探索在實踐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學員對系統科學的學習興趣和探索興趣有了明顯提高。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學員的選題雖然來自實際工作或者社會熱點,但是在運用系統方法分析這些選題時卻顯得深度不夠。這一方面可能是因為MPA學員通常是在職學習,用于準備選題的時間有限,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學員的數理基礎薄弱,對于某些具體的系統方法所涉及的數學、計算機等知識還欠缺。這就要求我們在開展互動式教學時,不僅要組織進行總結交流,而且要想辦法參與到學員分組研究的過程中去,加強對學員的指導幫助,避免學員偏離研究方向或者因為畏難等原因而失去深入研究的信心和興趣。當然,面向MPA學員系統方法導論課程的互動式教學模式還需要不斷完善,一方面需要從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另一方面可以針對MPA學員的特點,從心理學、社會學等角度對互動式教學模式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劉霞.公共管理學科前沿與發展趨勢[J].公共管理學報,2004(2):38-43.
[2]譚躍進,覃炳慶.錢學森的系統工程學科專業教育思想:國防科技大學系統工程學科專業建設的體會[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7(2):2-4.
[3]吳俊,鄧宏鐘,羅強.面向MPA學員開設系統科學課程的探索與實踐[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2.
[4]劉野.互動教學內涵既實施策略[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1(3):11-13.
[5]孫澤文,劉文帆.互動教學思想的歷史演進及當代互動教學研究現狀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8(6):1-4.
[6]李春意,陳潔.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動教學方法研究[J].科教導刊,2011(6):121-123.
[7]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組編.公共管理案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