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磊 李璐
【摘要】 運用資產評估手段,合理確定專利資產價值對于專利資產的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專利資產評估方法的理論研究相對滯后,無法有效指導評估實踐。文章以專利資產在生命周期中價值實現的內在規律為基礎,針對目前評估實務操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基于專利資產價值實現規律的收益法改進思路,并首次提出了動態收益分成率和動態折現率的理念,重點分析了收益法改進的兩個關鍵參數動態收益分成率和折現率的計算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 專利資產評估; 收益法; 動態分成率; 動態折現率
專利作為企業的核心資產對企業的發展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如何促進專利資產的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成為企業發展中所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合理地確定專利資產的價值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在專利資產評估中評估方法是核心,鑒于專利資產成本收益非對稱性及創新性的特點,專利資產評估往往采用收益法。收益法是對評估對象的未來預期收益進行折現的方法,評估對象未來產生多少收益、何時產生收益、產生收益所面臨的風險是收益法的核心問題,而這些問題是由評估對象的價值實現途徑、方式和過程所決定的。即價值實現規律是收益評估思路和參數確定的基礎。
目前評估實踐中常用的收益法評估思路是建立在企業整體價值實現規律基礎之上的,即將評估對象的未來收益分為精確預測期和固定預測期兩部分,采用固定的收益分成率和折現率。然而,專利資產的價值實現規律和企業整體的價值實現規律存在著顯著的差別,現有的收益法評估思路并不適用于專利資產評估。
一、專利價值實現規律的特點
(一)價值實現的間接性
專利資產價值實現的途徑和方式有很多,其中主要包括出售、授權他人使用、質押融資、作價入股以及將其應用于產品生產或提供勞務中。盡管如此,專利資產的最終價值實現途徑還是其應用與產品生產或提供勞務。因此,專利資產的價值實現是依附于相關產品或勞務中的,其價值主要體現在為產品或勞務創造了更多的超額收益,其價值的實現具有一定的間接性。
(二)價值實現的短期性
專利主要包括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我國法律規定發明專利的保護期限為20年,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的保護期限為20年,均自申請日算起。然而,由于科技創新的快速發展,專利的實際壽命要短得多。據國家知識產權局2010年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國內發明專利平均實際維護期在5年左右,大部分發明專利的實際維護期在3—6年,超過7年的不到20%。發明專利的創新性強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因此后兩者的壽命將更短。相對于企業整體甚至是專利所依附的產品或勞務而言,專利資產的價值實現期間較短。
(三)價值實現的階段性
根據生命周期理論,一項依托新技術的產品從引入市場到退出市場,一般經歷引入期、發展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個階段。在其生命周期的每個不同階段,其所面臨的風險和收益存在著巨大的差別。例如,引入期將會面臨技術和市場的,而這一階段的收益卻很小;然而一旦被市場所接受,便進入快速的發展期,這一階段的風險將逐漸減少,而收益卻快速增加。專利資產的價值體現在產品或勞務的超額收益中,專利資產價值實現規律的周期性類似于產品。因此,專利資產價值實現過程中具有很大的波動性,這種波動性體現在價值量的大小和實現價值的風險大小兩個方面。
二、專利資產評估收益法的改進思路
根據上述分析,專利資產的價值實現規律與企業整體價值實現規律的直接性、長期性和穩定性相比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建立在基于企業整體價值實現規律基礎上的傳統收益法評估思路并不適用于專利資產評估。整體評估思路決定了收益法的三個關鍵參數(收益期、未來收益和折現率)的選取。因此,評估思路的改進是整個專利資產評估收益法改進的基礎。
專利資產在其整個生命周期中所實現的收益和面臨的風險存在著明顯的階段性和差異性。因此,專利資產收益法評估應在明確評估目的、價值類型和評估對象的基礎上,根據已有數據和資料繪制評估對象生命周期的預測曲線,判斷評估基準日評估對象所處的生命周期階段以及剩余有效經濟壽命;分階段動態地預測評估對象的未來預期收益及實現收益所面臨的風險。
在上述改進中,生命周期曲線的預測是基礎,動態的預測未來收益和風險是關鍵,本文將重點探討動態分成率(預測未來收益)和動態折現率(風險)。
三、專利資產評估收益法改進——動態分成率
由于專利資產所創造的價值蘊含于其所依托的產品或勞務中,因此,需要根據專利資產對產品收益的貢獻程度,通過一定的分成率將專利資產所創造的收益從產品整體收益中剝離出來。
(一)動態分成率的提出
基于企業整體價值實現規律的收益法評估中,專利資產的分成率采用固定不變的靜態分成率。然而,根據專利資產的價值實現規律,專利資產為產品所創造的超額收益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階段,存在著顯著的差別,需要動態地預測不同生命周期階段的專利資產分成率,即動態分成率。
(二)動態分成率的計算
1.動態分成率的計算思路
動態分成率的計算是一項復雜的過程,大致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考慮。首先,可以通過專利資產自身的特點(如市場競爭程度、技術領先程度、技術適用范圍等)判斷專利資產的收益貢獻率。但是,這種方法所涉及的因素眾多,而且很難全面考慮影響專利貢獻率的各種因素,也很難量化這些因素。因此,這一思路的計算難度很大。其次,可以從專利所依附的產品或勞務利潤構成角度判斷專利資產的利潤貢獻率,從而獲取專利受益分成率。本文將重點探討第二種思路的計算過程。
2.基于利潤構成角度的動態分成率計算
產品的利潤是由參與產品制造的各種生產要素所共同創造的,這些生產要素包括無形資產和有形資產。一般而言,有形資產所要求的收益率較為固定,在扣除這些有形資產所要求的利潤之后,剩余利潤一般可認為是由無形資產所創造的。無形資產如商標、客戶資源等可能由于經營的不斷改善而使其不斷升值。在假定有形資產和其他無形資產回報率不變的情況下,專利分成率將與單位產品利潤率正向相關。因此,利用評估基準日靜態分成率的結果,在假設其他資產回報率不變的情況下,可以根據產品預測未來收益,計算得到專利動態分成率。
具體分析過程可表示為:首先,在獲得評估基準日產品收益的基礎上,根據評估基準日靜態專利分成率計算可歸屬于專利的利潤以及其他貢獻資產的利潤。其次,根據有形資產和其他無形資產利潤貢獻不變的假設,求得以后各期其他資產的利潤貢獻。最后,將以后各期預測總利潤與其他資產貢獻利潤相減,即得到專利各期貢獻利潤以及分成率。
四、專利資產評估收益法改進——動態折現率
(一)動態折現率的提出
根據專利資產價值實現規律的階段性特點,專利資產在創造收益過程中的不同階段所面臨的風險因素和各要素風險量的大小存在著明顯的差距,需要根據專利資產發展階段動態地分析其風險水平并計算折現率。
(二)動態折現率的計算思路
評估實踐中折現率的計算方法主要采用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和風險累加模型,由于CAPM模型具有操作性強等優點,應用范圍更為廣泛。然而,CAPM模型的計算結果是企業股權風險報酬率,不能直接用于專利資產的風險報酬率計算中。根據專利資產的風險特征,專利資產風險與企業整體風險具有密切的聯系。因此,專利資產的風險報酬率可以在企業整體風險報酬率的基礎上根據專利資產的特有風險特征進行相應的調整。企業整體風險報酬率的計算較為成熟,根據CAPM模型獲取企業股權風險報酬率的基礎上,結合企業股權和債權的比例,就可以獲取企業整體的風險報酬率。因此,專利資產動態折現率的核心是專利資產特有風險報酬率。
(三)專利資產特有風險報酬率的計算
專利資產特有風險報酬率在計算過程中需要解決兩個關鍵問題,首先是識別專利資產的特有風險包括哪些;其次是如何量化這些特有風險。
1.專利資產特有風險的識別
所謂特有風險是專利資產區別于企業整體風險所獨有的,因此,該風險要素的識別需要區別于企業整體已有的風險要素。根據專利資產的價值實現規律,在專利資產價值實現的各個階段其所面臨的風險主要包括技術風險、財務風險、生產風險、人力資源風險、管理風險、市場風險、競爭風險等等。其中,技術風險、生產風險和市場風險是專利資產所特有的,需要重點考慮。然而,這些風險要素只是對專利資產特有風險的概括和總體性描述,仍需要根據評估對象的特點在具體評估環境下進一步分解,建立二級甚至三級指標。
2.專利資產特有風險的量化
在識別專利特有風險的基礎上采用一定的方法量化這些風險是確定動態折現率的關鍵。但是,孤立地量化這些風險要素是非常困難的事情,評估師實務中也往往是根據經驗判斷來確定,存在著很大的隨意性。
由于專利特有風險和企業整體風險具有密切的聯系,而且,企業整體風險回報率的計算理論更為成熟和可靠,因此,可以在企業整體風險回報率的基礎上,根據專利資產特有風險要素的特點進行相應的調整,以量化專利資產特有風險。
在獲得企業整體風險回報率的情況下,可以采用層次分析法,借助資產占有方或者其他方面的專家共同判斷專利資產價值實現過程中不同發展階段特有風險與企業整體風險之間的比例關系,并通過這種比例關系來量化專利資產的特有風險。即:
專利資產特有風險回報率
【參考文獻】
[1] 羅伯特·賴利.商業價值評估與知識產權分析手冊[M].伍穎,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2] 張永榜.技術資產價值評估方法研究[D].中南大學,2004.
[3] 中國資產評估協會.資產評估新準則(2008)[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
[4] 張蕓.非上市高技術企業產權交易與價值評估[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
[5] 王穩昌.成熟型技術專利之有效鑒價方法[D].實踐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2008: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