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明建
【摘要】 作者經過為期一個月的赴美社區學院學習考察,較為深入地了解了美國高等教育和美國社區學院教育模式,特別是通過對圣安東尼奧山學院為期兩周的座談考察,較為細致地了解了圣安東尼奧山學院的組織機構、發展規劃、教學管理、專業設置、課程開發、校企合作、學分轉換、國際合作等情況,產生了許多新的思考。諸如,美國社區學院對社會教育公平化和大眾化的推進;美國社區學院課程設置及學分轉換的科學性和靈活性;美國社區學院服務社區發展的理念和對學生職業技能培養的關注;美國社區學院較強的終身教育理念和對受教育者的優質服務等等。深感加快我國高等教育,尤其是高職高專教育教學改革之緊迫和必要。這里,作者結合我國高等教育尤其是高職高專教育發展中面臨的主要問題,“以創新性思維加快高校教育改革和發展”為題,進行了辯證思考,并提出了一些科學的、獨到的見解。
【關鍵詞】 創新思維; 學生為本; 團隊精神; 服務社會
一、倡導創新思維,進一步加快高職高專教育教學思維方式轉變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更是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靈魂和動力。一個處于世界領先水平的高等教育,必然是集創新、求索及發展于一體,必然是以改革創新為內動力。當然,高等教育的創新,有著特定的科學內涵,是科學的系統工程,它涵蓋著思維和理念創新、制度和模式創新、教學和管理創新等。我們常說,教育是充滿智慧的,要使教育真正成為一個充滿智慧的事業,就一定要使教與學永遠充滿創新活力,讓教育改革創新始終“早走一步、快走一步、再走一步”。而恰恰在這個事關高等教育發展命脈的問題上,高等教育并不盡如人意。比較中美高職高專教育,其最大的區別就是創新教育的思維理念之自覺、教學管理之方式等明顯不同。中國高等教育的創新理念總在“要求轉化”中,美國高等教育的創新理念則處于“不斷轉化”中。一般來說,中國高等教育更注重知識的學習和掌握,美國高等教育則更傾向于知識的學習和質疑。前者教育的結果是傳承因素占了主導地位,后者的教育則是創新占據了優勢地位。這從教育學角度來看,顯然是應該引起高度重視的。因為創新教育不僅涉及到高等教育的整體發展,更涉及到國家創新人才的培養和人才質量的提升。特別是在當前,要真正推進高職高專教育向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轉變,首要的問題就是要尋求高等教育創新的發展脈絡,就是要從思維理念,制度模式、教學管理等諸多方面去思考、去探索,真正來一次教育思維理念大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大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大創新,也只有在“理念、模式、方法”“三個層面”上有所突破、有所創新,才能真正促進高等教育向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軌道轉變,這也就是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反復強調“轉觀念,樹立科學的高等教育發展觀”之要義和目的。
二、致力“以人為本”,進一步加快高職高專育人教育管理模式改革
高等教育要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這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其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么培養人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們一定要真正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把一切為了學生健康成才作為教育工作和教育管理者的“首要追求”,把人才培養質量作為衡量辦學水平的“最主要特征”。
一是以學生為本的理念看,中美高職高專教育管理者,以學生為本之自覺存在明顯差異。中國高職高專教育管理者以“管理和支配著”自居,習慣于居高臨下發號施令;美國高職高專教育管理者則以“管理和服務者”出現,從事著多方位服務學生的實踐工作。中國高職高專教育面對的是“必須來學習的群體”,美國高職高專教育面對的是“希望來學習的群體”。這就使中國高職高專許多教育管理者以學生為本的意識淡薄,甚至缺失。長期下去,我們倡導的以學生為本的主張,只能流于形式;高校旨在培養人才的教育根本任務也將無從談起。
二是以追求學生全面發展的高等教育目標看,中國高職高專教育長期以來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當,“三重三輕”問題嚴重,即“重專業輕基礎、重知識輕能力、重傳授輕思考”,致使高職高專培養出來的學生知識面窄,應用變通能力弱,缺乏可持續發展的后勁。而美國高職高專教育則與我國教育目標和培養方式不同,他們更重視大學生的創新思維、應用能力、可持續發展的培養。為此,筆者認為,高職高專教育要提倡人的整體素質的全面發展,就必須體現追求人的全面可持續發展的教育觀,真正做到“兩新一改”:一要更新人才培養觀念。要徹底更新傳統教育觀念,真正樹立全面發展觀念,造就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人才;樹立人人成才觀念,促進學生成長成才;樹立多樣化人才觀念,尊重個人選擇,鼓勵個性發展,不拘一格培養人才;樹立終身學習觀念,為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只有達到這“四個樹立”,才能實現培養學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目標。二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關鍵抓好“三個注重”,即注重學思結合,推廣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和參與式“四式教學”,激發學生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善于創新;注重知行統一,加大教育教學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結合力度,開發實踐課程和活動課程,增強學生科學實驗、生產實習和技能實訓的成效;注重因材施教,關注學生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挖掘和發展學生的優勢潛能。三要改革教育質量評價和人才評價制度。
三是以營造學生健康成才的環境氛圍看,美國高職高專“硬環境”和“軟環境”較中國高職高專院校優越。就“硬環境”來說,美國高職高專教育投資意識強、方法活、力度大、收效好,為學生群體營造了一個非常好的求知環境和氛圍,這在中國高職高專院校一般很難做到。就“軟環境”來說,美國高職高專教育管理者服務學生的意識強、措施多;在中國高職高專教育管理者對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不夠,服務不夠。這與我們現在倡導“以學生為本”的教育觀是不相符的。這就要求高職高專的教育管理者既要重視硬環境建設,在現有體制機制下,想方設法改善學校硬環境,不斷為求知學生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又要高度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既自覺地把學生視為服務的需求主體,以學生需求的滿意程度為教育質量的標準,又自覺地把學生視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參與者,在教改決策中,尊重學生意見,考慮學生需求,保護學生利益,真正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營造良好的“軟環境”。
三、加強團隊建設,進一步發揮好高職高專團隊的合力作用
科學整合高職高專教育的人力資源,既是高職高專院校外部橫向聯合的科學途徑,也是高職高專內部有機聯合的科學手段。為此,能否科學整合和有效發揮高校團隊的合力作用,是提高高職高專管理效率、推進高職高專教育改革的關鍵所在。這次赴美考察印象頗深的一點,就是美國社區學院高職教育中優秀團隊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當前,隨著我國高職高專教育由規模發展向內涵發展的轉變,由“單打獨斗”向“合作辦學”的轉變,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校合作日趨多樣,人力資源的科學整合、團隊作用的有效發揮也日顯迫切。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學會根據高職高專教育發展的內外環境,吸納先進的團隊管理思想,打造優秀的高校管理團隊。就現階段高職高專教育管理的需求來看,建構高校優秀管理團隊,關鍵要突出“四個增強”:一是要增強團隊意識,加快打造優勢團隊。團結出凝聚力,團結出生產力。多元合作的社會,面臨抉擇的高職,只有團結合作才能取長補短,才能凝聚有效資源,這一點已毋庸置疑。二是要增強團隊溝通,發揮好團隊合力。高職高專團隊無論是各個團隊內部還是團隊之間,只有通過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才能增強團隊的凝聚力,也才能發揮好團隊的合力作用。這就要既注意主要管理者與管理層面人員的溝通,形成統一的管理層面的意志,又要注意管理者與其他成員的溝通,增強管理者與成員間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從而加強相互合作,提高團隊整體績效。三是要增強團隊培訓,激發團員創造力。科學規劃培訓內容,定期組織團隊培訓,既能加大團員間的了解,又能激發團員創新力,促進團隊合作,還能保持優秀管理團隊的先進性。四是要增強對團隊的科學考評。科學的績效考評是對團隊業績、成員個人業績進行的考核評估,業績考評既能引導團隊成員注重工作實效,又能引導團隊成員關注個人的全面發展和團體協作,勢在必行。現在的問題是,高職院校尚未建立起優秀管理團隊績效考評的科學機制,執行力度也存在著一定問題,這都是必須注意改進的。
四、堅持“以服務為宗旨”,走服務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科學之路
道路問題事關高職高專的生存與發展。當前,高職高專要適應轉型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情況、新要求,就必須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結合發展道路”。這次走訪美國社區學院,觀察其辦學方針,很突出的一條,就是堅持“教育服務社區”。在他們看來,美國“社區學院的定位非常恰當,就是教育全國的大部分勞動力”,“在勞動力的發展上發揮卓越表現”。這與我們高職高專教育主張“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有著很多的一致性和共同點。但是,它與我們高等教育倡導的“兩為”服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的主張有著質的區別。
在這個辦學方向問題上,現在的關鍵問題是如何把握“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科學內涵及其真諦,真正堅持好高職高專教育的正確辦學方向。筆者認為,當前,要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關鍵是要把握“三個關注”:
一要關注素質教育,為服務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高職高專大學生素質教育是一種“潛質教育”,就是要將科學知識、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科學精神內化為信念和行為,就是要培養大學生的全面素質,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的有機結合,其“核心”是道德教育,“重點”是實踐能力,“靈魂”是創造性。只有思想品德修養得到提高,創新實踐能力得到提升,優勢潛能和個性得到發展,才能真正做到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有所貢獻。
二要關注區域經濟發展要求,為服務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培養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適應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既是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和自身定位的內在要求,也是高職高專履行服務地方和區域發展等社會服務職能的必然選擇。這就要求高職高專必須及時跟蹤市場需求的變化,主動適應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圍繞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有針對性地調整和設置專業,建設以重點專業為龍頭、相關專業為支撐的專業群,盡快培養適應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
三要關注產學結合,為服務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要倡導和推行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模式,把工學結合作為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不斷帶動專業調整與建設,引導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改革。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使產學相結合”,也才能真正走上服務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科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