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柄根
山東龍大肉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龍大肉食)于6月6日披露招股書后,即引來業界的強烈關注。龍大肉食以生豬養殖、生豬屠宰及肉制品加工為主業,屬食品行業。
在龍大肉食披露招股書期間,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走紅,一度引發投資圈內關于龍大肉食可借此“東風”獲取高溢價的遐想。不過,亦有部分投資者將龍大肉食稱為“舌尖上的問題肉”,事實真相究竟如何?
記者在調查采訪中了解到,龍大肉食曾因“囊腫豬肉”等諸多食品安全問題被消費者舉報,且這些事件都發生在公司提交上市材料前夕,這正是龍大肉食被稱為“舌尖上的問題肉”的由來。
囊腫豬肉事件
龍大肉食的最終產品包括冷鮮肉、冷凍肉、熟食制品(中式鹵肉制品、低溫肉制品)等。從產能規模上看,龍大肉食目前年屠宰能力達320萬頭,至2011年末,龍大肉食資產總額達9.61億元,2011年度實現營業收入21.67億元,凈利潤1.16億元。產業的規模化也因此成為龍大肉食津津樂道的“亮點”之一。
但由于食品行業的屬性,規模與質量并不能直接劃等號,龍大肉食最為關注的“規模”在消費者的層面上并不顯得十分重要,食品的質量才是終端消費者最為關心的。
但在龍大肉食積極謀求擴張的過程中,質量顯然被忽視。
根據山東當地媒體報道,2011年6月28日,煙臺網友“八月一日”在當地論壇發帖曝光了自己在煙臺振華量販超市購買到有囊腫問題的龍大豬肉,重量為3斤左右,此后,該消費者獲得了6斤龍大豬肉作為賠償。同時,這一事件在當地也鬧得沸沸揚揚,關于“囊腫豬肉”的討論經久不衰,在賠償的問題上也形成了不同的聲音。
山東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協會宣傳教育部的副主任王致遠當時即對媒體表示,如果連廠家(龍大肉食)都已經承認自己的產品出廠時存在疏忽,那么消費者理應根據《食品安全法》的有關規定獲得10倍賠償,因此超市僅僅給予雙倍賠償的做法顯然不合理。即按照上述情形,購買到囊腫豬肉的消費者理應獲得30斤的豬肉賠償,而非僅僅是6斤。
質量問題成“龍大風格”?
事實上,質量問題在龍大體系內并非個例。
同樣是在2011年,時間為12月份,山東省質監局公布了2011年第四季度生產加工環節食品產品省監督檢驗不合格結果,“龍大”赫然在列。記者在這份不合格的名單中看到,煙臺龍源油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龍大”牌食用油不合格。
資料顯示,煙臺龍源油食品為“龍大植物油”的全資子公司,而“龍大植物油”與龍大肉食同為“龍大集團”控股。由是觀之,質量問題并非以龍大肉食為特例,而是貫穿在整個龍大集團的體系內,近乎形成“龍大風格”。
上述質量問題的存在盡管可以在公開渠道和公共媒體中看到,但在龍大肉食的招股說明書中,投資者卻難覓端倪。龍大方面究竟是刻意隱瞞還是認為這些質量問題無關公司投資價值的判斷?目前尚無人能知。但有投行人士告訴記者,產品安全問題實際上是投資風險點之一,擬上市公司應在招股書中明確列示并提示投資者注意,同時過往發生的產品安全問題也應該提出警示。
管理亂象
有接近龍大肉食的人士向記者表示,質量問題的產生或與企業的管理亂象有關。而其中最為關鍵的一點就在于檢測上的“獨立性之爭”。
龍大肉食在招股說明書不惜筆墨的描述檢測的“權威性”,其全資子公司杰科檢測是食品行業中為數不多的國家級檢測機構,充分保證了公司食品安全。同時,龍大肉食也表示,按照HACCP(中國質量認證中心認證)管理體系的要求,公司已經建立起包括飼料檢驗、獸藥檢驗、出欄檢驗、加工過程中的十八道檢驗、配送車輛GPS 溫度控制、終端官能檢驗等諸多環節,做到每個批次的生豬肝臟都取樣檢測。
但問題并非在檢測的技術層面,而在于檢測方的獨立性。作為龍大肉食全資子公司的杰科檢測如何能夠確保自己的獨立性,一直以來都存在著質疑。
這種質疑顯然也存在著道德層面的論據“支持”——龍大肉食一度因為欺騙消費者而被工商部門列入“黑名單”,并常年拒絕為大部分員工辦理社會保險,企業的改制過程更是問題多多。
“你不能確保一家欺騙消費者的公司在上市后不會欺騙投資者。”有投資者如是表示。
本刊將在后續報道中進一步還原一個真實的“龍大肉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