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康
摘?要:視唱練耳是音樂專業中的一門重要基礎理論課,對學生的音樂基本素質和專業修養有著很大程度的影響。視唱練耳中的聽覺訓練是視唱練耳教學中是一項重要的內容,是學生在音樂道路上必須要學習的課程,它可以給學生帶來非常全面的練習。要從音程到和弦聽辨再到旋律的聽覺訓練循序漸進的進行,增強和聲音響的想象能力。
關鍵詞:視唱練耳教學聽覺訓練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10(a)-0199-01
1視唱練耳聽覺訓練的重要性
視唱練耳作為一門音樂專業基礎課,是學習音樂必備的一門學科,是每一位音樂學習者都要接觸的一門課程,更是走進音樂世界的必由之路。通過學習,能掌握音樂語言諸要素,提高對音樂的表現與理解能力,并將對學習者進行視唱技能、音樂聽覺及音樂素質的全面訓練。視唱練耳教學中聽覺訓練的素材,都是來自音樂文化藝術寶庫中的優秀經典作品,通過對這些作品音樂基本要素的提煉、編排,既保留了優秀作品高度的藝術性又適合于課堂教學。學生在學習技能技巧的同時,通過唱、聽、寫、讀、說這些作品,無形中接觸了各個時期不同民族的音樂作品,了解了不同民族和地區的音樂文化,也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歷史、民俗等社會科學文化知識,對啟迪智慧和增長知識有著特殊作用。視唱練耳聽覺訓練中所接觸的各種音符、音程、節奏與節拍,各種音階、調式,和聲及復調等,都是與音樂理論密切相關的。重視音樂理論的學習,有助于提高識譜視唱能力、分析樂譜能力以及聽記樂譜能力。
因此,聽覺的訓練發展居于首位,它的而且貫穿于各項學習內容的始終,也就顯得格外重要。
2 視唱練耳中的聽覺訓練
聽覺訓練是視唱練耳教學環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聽覺訓練主要分為分析與聽寫,聽覺分析是聽寫的前提,沒有一定水準的聽覺分析能力,就無從談起聽寫的問題;而適當的聽寫練習,即將感覺到的內容,通過譜面具象化,并理性地歸納,又能適當地培養聽覺分析能力。所以,兩者是互為關聯,互為促進,相互依賴,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視唱練耳中的聽覺訓練就是用聽覺記憶來分析和辨明音程、和弦及和聲功能等,使學生熟練掌握和弦結構,敏銳地聽出和弦色彩、性質及和聲功能,獲得系統的音樂聽覺。
2.1 音程的聽覺訓練
對音程的分析能力的培養,首先應從對音程的分析與感知力練習開始。初學者感知旋律音程的能力,應該在建立調式感的基礎上進行培養,即應該以對每種調式的中心音級的感知為前提,展開對它種旋律音程感的練習。
建立旋律音程感的練習
2.2 和弦的聽覺訓練
和弦的色彩是建立在對音程敏銳的聽覺感受基礎之上的,學生分辨和弦的音響色彩,離不開對具體音高的感受,為此,建立對和弦音高的感受能力是前提。三和弦及其轉位的構唱的練習可以結合新調和新調式的學習而進行。和弦的聽辨與分析,它所具備的色彩性,是聽辨分析的難點,它是在對音程的聽辨能力逐步建立的基礎上展開的。學生必須有計劃、分層次逐一感受和記憶,否則,很容易面面俱到而缺乏扎實的基礎。
2.3 旋律的聽覺訓練
旋律聽寫,是通過將聽到的旋律音響轉化為視覺形象的過程,達到對組成音樂旋律各要素的理解、增強音響記憶和提高理性思維能力的目的。視唱練耳課中的“旋律聽寫”,是一項培養音高感、節奏感、結構感、調性感和讀譜、寫譜及音樂記憶力等多項音樂感知力的訓練。
從最簡單的旋律音程組聽寫,到較為復雜的節拍及節奏旋律的聽寫,其發展過程,始終貫穿著對節拍的感知,對旋律樂句結構的認識,對旋律速度及其旋律個性、風格掌握等諸多音樂組成要素的分析,對節奏時值的正確分辨,對調式、調性的領會,及其進一步深入理解與全面、正確進行書面表達的能力提高等系列性學習規律。為此,進行旋律聽覺練習,必須嚴格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原則。
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教師編創適合學生程度的旋律,彈奏3~5遍后請學生默寫出教師所彈奏的旋律。而在創新教育觀念指導下的自主性原則中,鼓勵學生對簡單的或熟悉的旋律進行部分改編的嘗試,進而學習即興的旋律短句創編。
(1)判斷節奏、拍子,分析調性與結構。(2)隨著旋律的進行,記音高、劃小節線、組織節奏。
在彈奏過程中,在有限的旋律彈奏遍數內,分別以記音、劃小節線、組織每拍節奏的次序進行一段時間的練習,是提高旋律聽寫水平的必要過程。
3 結語
綜上所述,視唱練耳中的聽覺訓練要在視唱練耳理論的指導下與藝術實踐有機結合,絕非一朝一夕就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做到多聽、多想、多記,從音程著手再到和弦最后到旋律的聽覺訓練。這是一個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反復練習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形成良好的聽覺,對我們的綜合音樂素養會有很大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陳雅先.視唱練耳教學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
[2]馬清.音樂理論與視唱練耳[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