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

“水晶石是文化與科技的結合,骨子里一半理性一半感性。”
“論創意我們不是全世界最好的,技術我們也不是,但我們是唯一一個融合創意、技術、制作,懂建筑、動畫、特效,甚至硬件的全能選手。”盧正剛帶領的水晶石公司在掌握了數字可視化技術后,以科技文化融合、高端品牌引領、市場化發展為特征的發展道路,逐漸形成“展覽展示”、“影視動漫”、“網絡應用”、“仿真模擬”、“教育培訓”5個業務板塊,并成為唯一一家蟬聯北京、倫敦兩屆奧運的簽約供應商。
《中關村》:如何看待中關村的創新影響力?
盧正剛:很多創新的想法首先是在海淀產生,卻是別的地方首先提出來。海淀區的企業大多是科技型企業,習慣做得多說得少。北京有非常豐富的創新資源、企業資源,甚至有很多的想法資源,那么,需要如何去打造這個影響力。再好的東西也得有人吆喝。有人講話被稱為意見領袖,你需要表達出自己的態勢,如果我們只注重內部的溝通,而對外部的溝通不重視,你可能具備了全球影響力的實力和潛力,但是卻沒有拿到話語權。現在西方的話語權很強,英國媒體比德國媒體影響力強,美國媒體比日本媒體影響力更強。本質是一樣的,就看誰有更強的話語權。
另一方面,海淀區應該聚焦幾個優勢產業,現在企業的領域太廣泛,涉及十幾個行業,每個行業又細分出不同的領域。要打造中關村的創新影響力,就要有個策略,比如先重點打造幾個容易有話語權的,并不代表就輕視其他產業,繼而有一個階梯式的前進或波浪式的推進。這樣每一兩年,園區就可以發表一個創新的意見,或發布一批創新的企業和產品。創新需要不斷的推陳出新,它也需要被組織起來。
《中關村》:水晶石獲得過很多榮譽。
盧正剛:水晶石的員工不為了別人的期望而活,也不為了一些虛名而活。拿什么獎和獲得什么榮譽,這些不是我們追求的本質。錢只是副產品,只要對股東有一個交代,賺的錢讓公司繼續研發就可以了。但當企業的產品定位不是很獨特時,企業主就要花很多精力去應酬,靠政府關系要資金和貸款,以至于很多精力沒辦法花在產品上。我們比較幸運,作為一個行業的先行者,我們可以把精力都聚焦在產品和創新上面。聚焦得越多,在其他方面就可以省一些力氣。我們不去行賄,不搞潛規則。越簡單,結果反而倒挺好。但歸根結底,還要把活干好。
《中關村》:談談倫敦奧運會。
盧正剛:水晶石與倫敦奧運會之間的合作包含三方面內容:首先,與儀式相關的內容,包括開幕式、閉幕式,火炬傳遞等;第二類是與文化有關的推廣,對英國青少年奧運文化的推廣,讓百姓了解奧運知識、奧運歷史、比賽規則、觀賽禮儀等可視化的東西;第三類是城市的呈現,倫敦的城市和場館、公共建筑、歷史景點,都希望通過奧運會這個重大機會予以呈現。作為倫敦奧運會贊助商,我們是最占便宜的一個。水晶石做的產品都是宣傳品,我們的產品就是廣告。雖然很多供應商做后臺服務和運營維護,貢獻也很大,但是表現力沒有我們強。目前,我們已完成了好幾個重要的奧運會項目,包括奧運會吉祥物的發布、宣傳片、火炬接力、票務宣傳以及體育場館的呈現。倫敦奧運會的大部分視覺呈現都由我們來提供。
《中關村》:談一談水晶石的創新戰略和產業布局。
盧正剛:企業內部有兩種創新,包括主動創新和被動創新。被動創新,即日常工作就是不斷創新的過程,客戶的要求會促使你不斷地去創新。不創新不行。主動創新是根據移動互聯、或者大的文化需求或文化消費的趨勢去提前布局,我們已經嘗試推出一些虛擬博物館、掌上博物館、益智、科普類游戲,這是主動創新的部分。對于我們來說,創新更重要的是工具層面的創新,這意味著創作的空間將會更大、效率更高。高科技服務企業的特性要更貼近我們的客戶。現在,重大研發方案集中到北京來做,但項目要滿足外地的需求,就會由當地分公司來完成。比如我們在上海,更傾向于商業或文化的交流,上海比較活躍;在北京,以文化事業、大型活動為主;而在南方,直接針對的是企業的科技需求。
《中關村》:你看上去很年輕。
盧正剛:我最大的特長是知道自己的短板和弱點所在,用謙卑的心態看別人,也能從他人身上偷學點東西回來。文化創意產業從業者的應變能力很重要,要抱著學習和開放的態度適應新的變化。科技產品更新很快,一個產品一般只能火半年。企業也要抱著謙卑的姿態發展,千萬別把自己當成科技風云人物,這樣很危險。
《中關村》:你傾向于哪種管理風格?
盧正剛:水晶石是文化與科技的結合,骨子里一半理性一半感性。公司有嚴格的項目管理制度、內控和道德紅線,但相對于制造業或研發類企業很寬松。我不認為總部比分公司聰明,總裁比項目經理更聰明,只是分工不同而已。基于這種務實的判斷,我們傾向于采取自下而上的管理方法,下邊的員工先做項目,到了一定程度,實踐證明是對的,這個項目就會從一個分部政策升級為總部政策,出現矛盾不好解決時,總部再出臺監管辦法。創意產業不是一條生產線,每個人都在直接面對客戶,所以必須給這些一線員工以決策權,讓他們決定如何去創作和控制成本。
《中關村》:如何看待喬布斯?
盧正剛:我們那個年代,偶像是比爾·蓋茨,我們不斷在向他學習、對比和跟隨。而喬布斯是完美主義的一個個例,對他的產品思路和產業布局,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有認同有不認同的,他代表了一種追求完美的純粹的精神。社會都在討論中國能不能出喬布斯。即使在美國喬布斯也屬于比較另類的人,他之所以能夠成功,是由于社會有足夠的包容度和社會分工的成熟度。這些值得我們去思考。他作為蘋果的創始人,曾被董事會轟走,后來又被召回來,這在中國不可能發生。中國商業生態永遠是一個非黑即白的過程。一個社會的理性體系可以支撐一個瘋子、天才實現他的夢想,同時對他有約束,不可以為所欲為。他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生活在一個理性的環境中,這種結合讓他的夢想成為現實。同時,他有很多瘋狂的舉動,包括批評當局的一些政策,對強勢領袖不感冒,但社會對他是包容的。這種對瘋子天才的包容度,我們是很難在短期內學到的。
好的人才對所有企業都是緊缺的,這點無一例外。中國創意產業的發展需要時間。中國孩子學習能力強,操作性強,創意能力卻不高。說句玩笑話,亞太的創意是寄托在富二代身上的,孩子們到英國去讀書,回來后技法可能不如國內的孩子,但思維已經受多元文化的熏陶。文化無所謂好壞,但是多元化文化比單一文化更包容,更加融會貫通。目前,80、90后的人更開放,對新鮮事物有更包容的心態。現在的90后到了30歲時,兼具中國人的勤奮和老外的開放,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就會非常發達了。
《中關村》:請評價北京的文化創新氛圍。
盧正剛:北京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優勢,其他地方不可替代。不論是歷史傳統,還是人才氛圍,都是外地很難比較的。各省市的文化精英到這里來發展,增加了文化的包容度和交流的廣泛性。文化產業的發展是很充分的,反倒是其他一些領域要花更多的力氣,比如文物保護、社區文化教育,難題就在于如何在非市場化的情況下,適度地市場化,自己養活自己。應該多做些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平衡課題,尤其是文化事業領域。加大對產業鏈政策的許可,如出版許可、影視發行制作的許可,對民營企業和社會資本適度開放會更好。
《中關村》:未來公司會遷出海淀嗎?
盧正剛:水晶石在海淀創建、成長、發展壯大。對這個地方很熟悉,有感情。搬走的成本會很高。我們與海淀區的中科院、高校有實際的項目合作,甚至是研發的合作,離遠了不方便。科技和文化資源聚集,對我們很便利。海淀對水晶石來說,有獨到的區位優勢,還是會駐扎在海淀區并長期發展。
《中關村》:對園區有哪些訴求?
盧正剛:我們的需求停留在宏觀層面,包括知識產權保護、對青年員工生活條件的改善等。
《中關村》:如何評價各地的文化輻射力?
盧正剛:我不認為中西部地區或二三線城市的文化創意產業更保守。因為當地政府本著追趕的心態,有后發優勢,在投入上、眼界上還是要求比較高。同時,他看到了一線城市的利弊,產業運作上就會有一個高起點。問題的核心在于資源問題。二三線城市的文化資源比較多,這是它的優勢。而且土地資源也相對比一線城市好。而軟的資源,首先是人才,很多人才都去了北上廣,人才資源不足;其次是渠道和話語權,主流話語權仍然在一線城市,強勢媒體也在那里。結合各自區域文化產業的優勢和短板,進行差異化定位是正途。沿海城市定位高端化、國際化或商業化;其他地區就要有其他的定位,要放棄大而全的做法。就怕看到什么模式,一窩蜂去照抄,回來照葫蘆畫瓢,全國都一樣;還要謹防變相房地產項目,打著文化產業的旗號到各處去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