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銳
這項融資規模達50億美元的IPO不僅將Facebook的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所擁有的全球最年輕富豪的地位夯筑得嚴嚴實實,而且也會令Facebook的插上資本的金翅。
在顛覆了互聯網的傳統模式和推動當代人類生活發生深刻變革的同時,作為全球最大社交網站的 Facebook(臉譜)自身迎來了一個可以騰飛的平臺。新年二月的第一天,Facebook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了IPO(首次公開招股)的正式申請,這項融資規模達50億美元的IPO不僅將Facebook的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所擁有的全球最年輕富豪的地位夯筑得嚴嚴實實,而且也會令Facebook的插上資本的金翅。
7年創造
“世界第三大人口國”
Facebook由扎克伯克于2004年在哈佛的大學宿舍創辦。短短7年時間,Facebook的注冊用戶已經超過了5億之多,而且用戶數每天正以70萬人的速度增長。因此,按照美國《時代》雜志的說法是,如果Facebook是一個國家,那它將僅次于中國和印度,為世界“第三人口大國”。值得注意的是,Facebook除了成為普通朋友間交流與溝通的平臺之外,人們也從中看到許許多多的明星“臉譜”:美國前總統小布什專門在Facebook上推銷自己的回憶錄《抉擇時刻》,巴基斯坦遇刺身亡的“鐵蝴蝶”貝布托之子比拉瓦爾就曾Facebook設有主頁,現任美國總統奧巴和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皆為Facebook的忠實用戶。
如日中天的用戶需求支撐了Facebook 的不斷攀高的市場業績。資料顯示,2010財年,Facebook 的運營利潤為10.32億美元,而2011財年,Facebook 的運營利潤升至17.56億美元。與Facebook家庭成員不斷擴容和公司利潤日漸提升的的同時,扎克伯克的個人財富與影響力也節節上升。據《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顯示,2011年,扎克伯格的身家大漲238%,以135億美元資產排名竄升至52位,而且是連續4年蟬聯全球最年輕的單身巨富和歷來全球最年輕的自行創業億萬富豪。不僅如此,在福布斯推出的2011全球權力人物排行榜中,扎克伯格從2010年的第四十位躍升至第九位。
最大規模的“造富”IPO
按照業內人士估計,Facebook首日上市后的市場估值將達到750億美元至1000億美元。遠高于谷歌的272億美元、eBay的19億美元、雅虎的8.48億美元和亞馬遜的5.62億美元。因此,按規模計算,Facebook將成為迄今為止科技市場最大規模IPO。當然,在Facebook隨著上市鑼鼓的敲響而奇跡般地膨脹的同時,人們更會看到這次IPO的耀眼“造富”奇觀。
馬克·扎克伯格無疑成為了眾多“富裕”明星中的最為璀璨的一顆。Facebook披露的最新股東資料顯示,扎克伯格目前持有5.338億股的公司股票,按照1000億美元的市值,也就是每股53美元計算,扎克伯克的股票價值將達到284億美元。這就意味著,扎克伯克仍然在該公司掌握著無可爭辯的控制權。數據表明,扎克伯克時下在Facebook的持股比例為28.4%,同時還控制著57%的投票權。
與扎克伯格同時踏入財富紅地毯的還有:在紐約當牙醫的扎克伯格父親,因為給公司提供了早期運營資金而獲贈200萬股,其股票市值將徒增至1.06億美元;扎克伯格的大學室友、同樣中途退學的Facebook聯合創始人達斯汀·莫斯科維茨,因持有1.338億股股份,個人身家將飛至70多億美元;Facebook的首席合伙人Accel Partners,目前持有2.014億股Facebook股票,其投資回報率將超千倍;Facebook COO雪莉·桑德伯格,持有190萬股Facebook股票,同時按照招股說明書顯示,她最終可能額外獲得3810萬股股票,從而躋身硅谷最富有的女性之列。另外,Facebook曾在發展初期向約250名員工授予了價值不菲的期權。而從2007年開始,Facebook停止發行期權,并轉而向員工授予限售股,目前有很多2007年以后加盟的員工擁有數百萬股票。
當然,在這一系列著名的獲利股東中,還包含一些或許并不受Facebook歡迎的人。哈佛畢業生兼扎克伯格前商業伙伴泰勒·文克萊沃斯和卡梅倫·文克萊沃斯兄弟合計持有約120萬股Facebook股票,這是他們通過與扎克伯格的和解協議獲得的。他們在當時的訴訟中指控扎克伯格竊取了他們的創意。
贏的是未來
在啟動啟動IPO的當天,馬克·扎克伯格發表了公開信,點明了Facebook的三大愿景和五大核心價值。三大遠景是:希望鞏固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希望改善人們與企業和經濟體系的聯系,望改變人們與政府和社會機構的聯系;五大核心價值:專注于影響力,迅速行動,勇往直前,保持開放,創造社會價值。這一簡單的描述實際道明了Facebook能夠馳騁市場并最終駕馭市場的秘訣。
作為一個新興產業的大家庭,互聯網發展到今天,既產生了如同Google的搜素引擎,也不乏如同MySpace的社交平臺,更有如同雅虎那樣的眾多資訊網站,而在短短的7年時間里,Facebook將一個又一個IT界元老遠遠甩在后面,必定有著他獨特的競爭優勢和成功密碼。對此,《時代》主編理查德·斯滕格爾這樣解釋道:Facebook創建了一種信息交換的新體系,它讓人覺得不可或缺,并用新鮮甚至樂觀的方式改變了我們所有人的生活方式。而中國海爾領航人張瑞敏的評價是:Facebook是創造需求,而他的同行或者對手則是滿足需求。當然,扎克伯格的自我解釋也許更有說服力:“很多公司經營的網站都聲稱立足于社交網絡,他們的網站大同小異,提供的都是約會地點、媒體信息集粹,或者交流社區類似的信息,但是Facebook 旨在幫助人們理解這個世界。”
互聯網誕生之初的設計理念是當時盛行的反傳統思維,整個網絡中沒有任何中樞,也沒有任何人統一管理。這是平等和匿名的天堂,每一個人都能夠隱去自己的身份在網絡中遨游,可以任意選擇你的年齡、性別、種族、婚姻、工作、住所等等信息,因此,人們不知道你在網上和誰在交談,只是登錄、聊天、然后下線。但隨著網絡信息量的不斷膨脹,匿名互動的體驗給網絡空間帶來了種種負面影響。平等性和匿名性反而讓互聯網成為不受監管的世界,這里日益成為黃色信息和病毒制造者的樂園。為此,Facebook 在互聯網世界第一次引入實名制,使得原本魚龍混雜的互聯網世界第一次出現了內容同現實世界高度接近的站點,特別是在一個都不知道聊天對象是一個人還是一條狗的信息海洋里,Facebook開辟了嶄新的世界。而且,與MySpace不同,Facebook 采取了完善的信息保護機制,不讓信息泛濫成災,保證了用戶的隱私權安然無恙。
進一步分析發現,Facebook 不僅改變了互聯網的模式,還改變了人類的互聯網體驗。如果說21世紀的前10年,Google以其強大的數理邏輯能力開發出搜索引擎,滿足了海量信息條件下人類個體對于定位獨特信息的需求,從而重塑整個互聯網的話,那么Facebook的出現則意味著互聯網世界的第二次裂變。Google擁有強大的數據庫與計算能力,Facebook則擁有遷移自現實社會關系的一系列節點與路徑——“節點是個人,路徑是朋友關系”; Google利用搜索引擎溝通個人與海量的信息,Facebook將個體重新編織進入曾經存在于現實世界中的社交網絡;Google致力于滿足個體的信息需求,但卻不知道這需求從何而生,Facebook致力于在互聯網上還原有血有肉的現實社交生活。顯然,Facebook所貫徹與堅守的乃是一種人性化和社會學色彩極其濃厚的嶄新世界觀與方法論,而在公眾對權威的信任感逐漸退化,對開放和透明的渴求空前狂熱的認識生態中,這種世界觀與方法論借助著互聯網平臺很容易演變成改造世界與社會的力量。
(作者系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天河學院經濟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