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魯

“微電影”是藝術與高科技的結合,“藝術為魂”,科技是載體。“微電影”的發展,時下盡管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卻生機盎然,一葉知秋。
《經濟觀察報》的一篇商業評論,從經濟的視角提出《微電影:商機無限》的命題,讀后令人信服,給人啟迪。從文化的視野看開去,“微電影”當是“視覺藝術”的新家族,“小荷才露尖尖角”,孕育著旺盛的生命力。正如“微博”的興起,微言大義,拋磚引玉,乃至“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中國青年報》的一則消息,可作為“微電影”興發的例證:武漢舉辦系列“微電影”首映式,“用新媒體引導青年,彰顯城市文化內涵”。《岸邊的記憶》講述的是男主人公幫助因救人而失去記憶的女友恢復健康的奇跡。《我的城管女友》謳歌一位女城管隊員堅持理想而不怕誤解最終獲得真愛的故事。電影演員李歌留在觀眾心田抹不去的記憶卻是片頭的公益廣告——她為母親洗腳,兒子為她端來洗腳水——其實這恰是一幅感人至深的“微電影”畫面。可見“微電影”定格生活中的感人浪花,鉤玄提要,用畫面和聲音表現微言大義,同樣沁人心脾。“眼睛看到的比耳朵聽來的更真實”,“微電影”卻可兩者兼備,難能可貴。
“微電影”是藝術與高科技的結合,“藝術為魂”,科技是載體。如果說180多年前誕生的“視覺暫留”理論萌發了電影,那末,高科技則是電影進步的動力引擎。一百年來留下偉大的“啞巴電影”、“有聲電影”和“彩色電影”的足跡,終究迎來了計算機影視時代——高科技為視覺藝術插上科幻的翅膀,創造出一片天馬行空的夢境天地。如今是信息時代,傳媒技術日新月異,出神入化,尤其是繼數碼相機和平板電腦之后智能手機的普及,幾乎人人都有可能著意地留下聲音和影像,成為時代的記錄者和理想的創意者。可以說,高科技是“微電影”誕生和普及的物質基礎,文化則是“微電影”靈魂之塑造者。
“微電影”是多種藝術元素的綜合,“一滴水能映出太陽的光輝”。電影藝術大師們有道是,“一部影片是各種各樣的表現手段和感染手段的獨特總和”。“在建筑、音樂、繪畫、雕塑、詩歌和舞蹈這六種藝術中,建筑和音樂是主要的;繪畫和雕塑是對建筑的補充;而詩歌和舞蹈融化于音樂之中。電影則把所有這些藝術都加以綜合,形成運動中的造型藝術。”“微電影”是“第七藝術”的衍生品,“微”者大之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稱之為“第七藝術”之一朵奇葩,亦在情理之中。因之,“微電影”絕不是雕蟲小技,更不是信手拈來的隨意之作,它像中國的“唐詩宋詞”一樣需要下大力氣。“微電影”為求得“一語天然萬古新”的效果,要下“語不驚人死不休”、“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工夫。“丹青難寫是精神”,“微電影”的創作者,不僅要把握好“畫面與鏡頭”、“聲音與色彩”、“人物與語言”乃至于“蒙太奇與長鏡頭”等電影手法,更重要的還是要擁抱生活,用藝術家的價值觀謳歌創造世界的“當代英雄”。“微電影”貴在原創,模仿出不了精品,“縱橫自有凌云筆,俯仰隨人已可憐”。
由“微電影”讓人聯想起“微小說”,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微小說”、“微電影”和“微博”誠然都是舶來品,然而卻在神州大地生根開花結果,可見中華文化的博大胸懷,包容吸納和創新。“微小說”是“作家以少量的信息,留給讀者最豐富的想象”。其特點不外是:短小精悍,人物不多,情節簡單,結構完整……最著名的創作規則莫過于“獵鷹理論”,即每篇講一個“新鮮”、“獨特”、“罕見”、“聞所未聞”的故事;反對文學創作中的因襲仿制現象。這也正是“微電影”當遵循的創作原則。
電影是藝術與商業結合的寧馨兒,“微電影”自然不能免俗。山姆大叔的商業大片,不僅賺足了真金白銀,更在潛移默化中灌輸美國的價值觀。“魚與熊掌”兩者可以兼得。“微電影”同樣具有這種屬性和功能。據悉,時下我國為數不多的“微電影”在廣告業已經初見效果。例如,“鳳凰視頻和中國一汽合作的微記錄片《行者無疆》,更像一部中國汽車行業的發展史”,吸引眼球,觀后自然聯想到的是“一汽品牌”。再如,新浪和三星聯袂打造的“微電影”系列《四夜奇譚》,上線20天,累計點擊量突破2.1億人次。又如,騰訊視頻購得的《宮2》網絡獨家版權,每集價格達185萬元,總價超過7000萬元。商家不會做虧本的買賣,可見“微電影”的吸引力是何等的讓人垂涎。商家們清楚,“成熟的品牌影響力,再加上能夠快速地導入流量是門戶網站做視頻最大的優勢”,何樂不為。廣告主轉向青睞“微電影”,乃效果驅使。當然,有遠見的業者也對“微電影”的竄紅,保持一種警惕。“微電影”只是玩票,沒有行業標準,也很難賺到錢。專家認為,“微電影完全是網絡文化的產物,在微博的驅動下,已經有了成為一種業態的基礎。”據《經濟觀察報》透露,“盛大、湖南廣電、中影集團等傳媒大鱷紛紛重倉微電影。盛大的華影盛視計劃拍攝30部微電影;湖南衛視的《我是大美人》欄目也合作推出《幸福45度角》”。
“微電影”的發展,時下盡管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卻生機盎然,一葉知秋,專家們給出了一個讓人心動的預判:“微電影、微記錄片只是微視頻的頭幾個爆發點,在未來,會有更多諸如微選秀、微試鏡、微故事等這樣的產品形態產生;還可以肯定的是,它們早已擺脫了視頻對內容表現形式的禁錮。”
我們有理由期盼有朝一日“微電影”參選“奧斯卡”電影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