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博馳



“毒奶粉”、“瘦肉精”事件塵埃未落,“染色饅頭”、“塑化劑”、 “牛肉膏”、 “熒光爆米花桶”、“地溝油”、“香精包子”又接踵而來——近年食品安全問題頻繁曝出,成為國家和百姓關注的社會熱點。隨著消費者對食品的追求由溫飽向質量轉變,食品行業將面臨市場整合契機,產品升級及待規范化領域將成為投資熱點。
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現階段,農產品種植養殖和食品生產加工的分散和不規范是造成食品安全的主要原因。我國的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由2億多農戶構成,2010年糧食播種面積16.48億畝、總產量5.46億噸,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在52%。其中50%左右的農戶由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帶動,其余為自主分散生產,規模小,質量難以得到有效把控。由于許多農戶科學知識水平有限,在生產過程中不能完全按照國家標準施用化肥農藥;也有少數人受利益驅使過量或違規使用化肥農藥、違禁藥品,濫用植物激素、飼料、獸藥等,造成食品源頭污染。另一方面,我國食品工業生產集中度不高。2010 年食品工業總產值6.1 萬億元,占工業總產值比重的8.8%,與農業總產值比例為0.88∶1。全國50萬家左右的食品工業企業中,大中型企業偏少,規模以上的企業僅有4萬多家,產品銷售收入超過百億元的企業有27 家,小、微型企業和小作坊占全行業的93%,規模化、集約化水平低,整個行業僅有中糧一家央企進入到世界500強。這些小、微型企業由于食品生產、加工、經營條件比較差、工藝落后或是不能嚴格遵守衛生操作規程,易造成食品微生物、重金屬污染。更有少數不良廠家為逐利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劑,違規使用非食品加工用化學添加劑,以及采用劣質原料等,造成含有安全隱患的食品流入市場,危害消費者的權益和健康。雖然我國農業和食品工業總體發展態勢良好,不良生產商和問題產品只在少數,但是由于我國人口基數龐大,由此引發的食品安全問題不容小覷。
相比之下,美國等發達國家的食品工業生產集中度已達到相當的高度,食品工業企業兼并早在幾十年前即已發生,并且還有進一步提高的趨勢。上世紀60年代,美國食品工業企業兼并出現過一次高峰期。80年代,企業兼并又變得更加激烈起來,這種趨勢一直延續至今,目前美國食品工業僅有1萬家企業左右。據尼爾森2011年12月的調查報告顯示,美國全國性大型食品品牌的市場占有率在76.4%,消費者購買的每四件食品中即有三件是全國品牌,而由于美國經濟衰退的原因這一高數字已是近年來歷史最低水平。幾家食品巨頭不斷進行資本運作,兼并收購各類已成熟的食品品牌和企業,實行集團化多品牌經營戰略。如百事公司,除了百事可樂、七喜、美年達、純果樂這些耳熟能詳的飲料產品,觸角延伸至Frito-Lay薯片、Quakers麥片、Cracker Jack爆米花等食品,市值過千億美元,最近一財務年度銷售額670億美元,凈利潤64億美元,從飲料大亨發展為名符其實的飲料食品巨頭。都樂作為全球最大的新鮮水果蔬菜和罐裝食品提供商,服務客戶主要為大型商場和超市,產品占據了蔬菜水果市場的半壁江山,筆者在美國生活多年所食用的每一份香蕉和菠蘿無一不貼著“Dole”的標簽。另外雀巢的乳制品、通用磨坊的谷物早餐、卡夫的餅干糖果各占鰲頭,彼此產品線又有所延伸交叉,在超市的貨架上隨手拾起一種食品,幾乎都能看見這幾家巨頭的名字。
如果說,歐美發達國家食品產業大手筆資本運作手段在中國特有的文化及消費環境下水土不服,那么擁有相近消費者的臺灣地區的產業發展則可為我們提供有效參考。臺灣食品市場可以分為全球性市場、大陸性市場和內需性市場三個層面。在全球性市場上臺灣食品以出口為主,未見具體企業進行全球化經營。在大陸市場層面,頂新、統一、旺旺、龍鳳、愛之味、聯華、大成、長城等一批食品生產加工企業至上世紀80年代始陸續進入大陸投資發展,各自斬獲頗豐,部分企業已經具有跨國運作的雛形。而臺灣的內需市場相對成熟,企業發展思路效仿日本食品產業,強化技術與價值核心,發揮獨特性與創新性,不斷向高附加值和差異化區隔發展。高附加值包括營養加值、功能加值、服務加值、安心加值及體驗加值等,促進產生了新的商品形態,如客制化的美容食品、保健功能訴求的食品飲料、符合各地口味的鮮食產品以及五星級質感體驗的食品等等。同時臺灣食品企業在產品差異化上做足文章,一方面深耕現有產品和市場,如僅飲料市場就有茶飲料、乳品飲料、咖啡飲料、碳酸飲料等,且每一種性質的飲料又有各種不同口味;另一方面開發新消費群,推出銀發族食品、御宅族食品、奢華食品、低價食品等新概念產品。企業為在規模不大的本土市場鞏固和擴大現有市場份額而不斷創造末端產品的新價值,技術能力之外,創意開發和營銷成為本時期臺灣食品企業競爭的關鍵詞。
現在是過去的未來,從美國和臺灣食品工業發展軌跡看中國未來的發展,提高產業集中度和產品附加值的趨勢不可逆轉。一些有遠見的中國大型食品企業已經邁開資本運作的步子,通過并購方式獲取產品銷售渠道、增設新品類以迎合消費者需求、迅速將企業做強做大的案例時有發生,產業格局調整的大勢已初見端倪。雀巢近兩年已在國內成功購得云南礦泉水第一品牌云南大山、蛋白飲料和八寶粥生產商銀鷺、糖果老大徐福記,一躍在國內休閑食品市場占據絕對優勢地位。本土唯一一家進入世界500強的食品企業中糧集團不遺余力地打造全產業鏈,形成了諸多品牌產品與服務組合:福臨門食用油、長城葡萄酒、金帝巧克力、屯河番茄制品、家佳康肉制品、香雪面粉、五谷道場方便面、悅活果汁、蒙牛乳制品——從田間到餐桌,總有中糧的身影。或許近年來國家對農業的扶持可以為正在探索和遲疑未來發展的食品企業打上一劑強心針,國家已將發展現代農業作為國家發展戰略并寫入“十二五”規劃,在政策、市場和利益的聯合作用下,一些非農產業的資本大鱷也將目光齊齊聚焦農業。聯想跨界轉戰現代農業,將其列為聯想控股五大核心運營資產之一,目標是打造包括種植、運輸、冷藏、制作和銷售的食品行業全產業投資模式。匯源集團自2007年發展有機農業,向產業鏈上游延伸,目前已擁有新疆阿爾泰10萬畝野生沙棘基地、北京密云1500畝有機蔬菜基地、山東德州1萬畝示范基地,并開發了有機農作物種植等項目。另有富士康在河南投資現代農業、網易和武鋼養豬、萬達種菜,掀起農業投資熱潮。
在當今食品安全問題屢禁不止、層出不窮的嚴峻形勢下,強化食品質量安全和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是食品工業“十二五”規劃的兩大重要任務,未來國家政策和社會資源必定會向大型食品企業傾斜以便監管,產能落后、質量不達標的小型企業將被淘汰,同時行業門檻將逐步提高以阻止潛在進入者。中型企業則將面臨這樣的選擇,要么在市場競爭中被大型企業收購或消滅,要么抓住機遇自己迅速做大,擠進被扶持的圈子享受政策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