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北京精神,實施“雙輪驅動”,落實“I+6”政策
北京市市長郭金龍在聽取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工作匯報后,提出要進一步抓好“1+6”先行先試相關政策的落實,完善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項目統籌機制,做好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認定辦法發布實施相關工作,加快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建設發展。一是中關村示范區要在“求進”上發揮示范帶頭作用。關鍵是要牢牢把握“穩中求進”的總基調。要圍繞加快推進創新驅動、發展實體經濟、發展惠及民生、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深化各項改革、推動城鄉一體化等六個方面奮力“求進”。作為首都科技創新龍頭的中關村,必須在“求進”上狠下工夫,走在全市前列。要發揚敢于擔當、敢于碰硬、敢于創新的精神,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深入實施“雙輪驅動”戰略,加大“1+6”先行先試及相關配套政策落實力度,進一步發揮創新平臺作用,推動示范區在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現代服務業試點等方面取得更大、更明顯的成效。二是要進一步完善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項目資金統籌等機制。圍繞重點方向和領域,進一步加大資金統籌力度,集中支持一批科技水平高、市場前景好的重大項目。抓緊完善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認定辦法,建立健全資金項目篩選評價機制,將更多、更好、更加符合首都發展方向要求的項目納入政府支持范圍。三是加快推進示范區產業空間布局的統籌優化,提升示范區建設發展整體水平。積極推進示范區擴區定界工作。充分發揮好創新平臺的作用,統籌協調好各分園、專業園的產業項目,使產業布局符合區縣的功能定位,促進各園區的專業化、特色化發展,確保示范區整體產業空間布局的科學、合理、有序。
“長風破浪會有時”,第三次IT創業潮涌動中關村
在平凡的事物中睜大你的眼睛,往往“見微而知著”。新華社記者邁開雙腳,走訪了坐落在海淀橋附近的“車庫咖啡館”,驚喜流諸筆端:“一邊是韻味悠長的西式飲品,一邊是最新的移動互聯網產業話題。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兩件事物交織在一起,傳遞出中國硅谷的時代脈搏。在全球IT產業新舊交替之際,繼上世紀80年代來兩次創業潮之后,第三次IT創業潮正在中關村涌動。”這讓人聯想起微軟的比爾·蓋茨和蘋果的喬布斯,他們不都是從“車庫”里起步走向輝煌的嗎!“每天差不多有十幾個團隊入駐,一個人、一臺電腦、一支筆、一張紙,一坐一天,這就是很多創業者的工作狀態”。長江后浪推前浪,流水前波讓后波。2011年世界的IT行業,正處在新舊交替的關鍵期,諾基亞、愛立信、惠普、諾西等國際大牌出現減員、業績跳水,任何一家固守傳統游戲規則的企業都將難有立足之地,與此同時,新機遇也會不斷出現。創新是中關村的靈魂,創業是中關村人的偉大壯舉。中關村的輝煌留下一串串“知識英雄”奮斗的足跡,80年代在全世界計算機革命的浪潮中,誕生了以柳傳志為代表的聯想集團,而今傲然屹立在世界。在90年代的全球互聯網興發中,神州大地有新浪、搜狐、百度等的崛起,李彥宏、張朝陽等領軍人物成為國人的驕傲。而今“創業的大旗傳遞到了咖啡館和創新工場中的年輕人”,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在年輕的創業者看來,創業是成長的一種方式”。我們相信,“長風破浪會有時”,“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專家談“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體制機制再創新”
2010年國務院出臺的關于中關村“1+6”的政策和規劃綱要,為中關村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實踐表明示范效果明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驕人成績。但也必須看到,“在中關村向更高層面邁進的過程中,體制障礙成為制約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園區管理的行政主體不明確和決策機制多元,影響了園區競爭力;空間區域關系復雜,導致多頭管理,多方面牽制;區內外新舊管理體制矛盾沖突,產業鏈尚未形成有機聯系;園區內資源、資金尚未有效整合,整體的品牌優勢和國際產品創新優勢不突出。鑒于此,為進一步落實中關村“1+6”政策,可持續地取得更大的成果,業界專家放談“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體制機制的再創新”。一是“突出重點,在一區十園格局不變的基礎上,進行局部土地資源與行政主體的新整合,創立并強化中關村示范區的核心區”。二是“成立統一的跨行政區開發建設領導機構,建立中關村示范區核心區的行政管理體系”。三是“在核心區的功能區管理機構內,參照‘蛇口模式實行企業化管理”。四是“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路線圖,積極串接‘一區十園中的各園和各創業主體,創立創新大聯盟,實現資源整合,創新成果提升”。中關村是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肩負著政策先行先試的使命。對中關村而言,創新是靈魂,發展是硬道理,示范推廣是責任。“1+6”政策在中關村試點實施后,在成熟的情況下可以擴大實施范圍,這也是中關村示范區為全國做出的貢獻。
李國杰:引進高端人才切忌“釣魚工程”和“武大郎開店”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計算機專家李國杰先生,鑒于時下“大量人才依然在海外”的現狀,認為“有計劃有目標地引進高端人才,是決定國家未來命運的戰略性舉措”。“改革開放已經30多年,現在是我國實施人才開放流動政策的收獲期”。他呼吁:引進高端人才不能搞“釣魚工程”。一流人才最需要的是“用武之地”,即給他們提供足夠發揮才智的舞臺,比如重大項目的領頭人等。用人單位和政府部門需要先深入了解被引進人才有多大本事,一旦決定引進就要冒風險委以重任,要勇于一次性承諾給予大的支持,不要搞先試用再逐步加大支持力度的“釣魚工程”。李國杰強調,“計算機領域真正一流的人才需要‘請回來,而不是讓他們與別人競爭自己爭取回來,各用人單位需要用真誠的邀請打動他們。”當然,也要正確看待國內科研環境,正確看待歸國人才,既要避免“武大郎開店”和“白衣秀士”作風的干擾,又要防止目中無人否定國內一切的片面性。妄自菲薄和妄自尊大都不可取。李國杰指出,“‘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關鍵是要改良‘土壤。引進高端人才的目的不只是加強研究實力,更需要他們與國內科技人員共同努力改善科研和人才的環境。”李國杰在多種場合表達對老一輩科學家的敬重,“新中國成立初期從海外回來的科學家,在非常惡劣的環境下,創造了令世界震驚的輝煌成果。老一輩科學家艱苦創業的精神值得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