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

金蝶國際軟件集團董事局主席徐少春,為公司勾畫了一張戰略轉型路線圖,即在幫助中國企業轉型的過程中實現自己向管理與IT整合解決方案服務商方向的轉型。
中國經濟和中國企業正處于一個關鍵的節點。
低成本時代揮手告別,隨之而來的是人工成本在上漲、匯率風險在加劇、原材料進價上升、環境資源約束趨緊、土地資金成本向上,我們正步入一個高成本的時代。與之相對應,傳統企業管理和發展模式面臨巨大挑戰,企業所依賴的價值觀、生產方式以及管理模式等,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如何做到可持續發展?是每個企業家都在思考的問題。他們希望尋找到適合中國土壤又順應時代的管理模式及相應的解決方案。
管理的夢工廠
早在2008年,國內著名軟件企業掌舵人——金蝶國際軟件集團董事局主席徐少春,就為公司勾畫了一張戰略轉型路線圖,即在幫助中國企業轉型的過程中實現自己向管理與IT整合解決方案服務商方向的轉型。
當時的現實情況是,發力狂奔的金蝶突然被金融危機羈絆住,迫切需要尋找新的突破口。
徐少春要求金蝶從理念和實踐的創新層面,去挖掘中國管理模式的成功案例,將其流程標準化,適用于更多的中國企業。這意味著,總結和提煉“中國管理模式”,從軟硬件層面提升為企業提供解決方案的能力,成為金蝶近幾年的“主要任務”。
如今看來,以徐少春所掌控的資源和推動能力,打造“中國管理智庫”的舉措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
緊接著,“中國管理模式”的理念呼之欲出:它是以中國現代管理哲學、現代管理科學、成功管理實踐為支點的三維模型。金蝶用中國管理哲學勾勒企業的靈魂,以此凝聚中國企業管理智庫的智慧核心。
“2008年,在中國管理模式杰出獎理事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管理現代化研究會名譽理事長成思危的支持下,金蝶啟動了中國管理模式杰出獎遴選活動,4年來,理事會走訪調研了40個行業的1000多家企業,與500多家企業的高管進行了深入的溝通與交流。其中54家企業入圍中國管理模式杰出獎,28家企業最終獲得了這一殊榮。2011(第四屆)“杰出獎”,南方報業傳媒集團、蘇寧電器、北汽福田、海底撈餐飲、中糧集團等企業榜上有名。其中,中升集團的“忠誠鏈”服務創新模式、德邦物流“親情1+1模式”等管理理念更令人耳目一新。”
中國管理模式評選活動,不僅為金蝶的研發提供了智慧源泉,通過協助企業總結提煉出管理模式,金蝶管理專家的角色也日漸清晰。
與SAP、甲骨文等國際巨頭相比,金蝶最大的優勢來自它更了解中國客戶需求、解決方案更為靈活、產品價格較低。這也讓它獲得了藍色巨人IBM的青睞。
自2007年6月起,IBM就攜手雷曼兄弟入股金蝶,并與金蝶簽訂了一系列戰略合作框架。在這一過程中,金蝶與IBM的關系也得到了新的詮釋和想象。整合全球優質資源,整合IBM的實施服務資源,成為金蝶戰略轉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金蝶國際董事局主席徐少春指出,“金蝶與IBM的合作貫穿于金蝶所有的業務部門,包括LE大企業與行業事業部、SME中小企業事業部、CS客戶服務事業部。為了將各種服務融合到不同業務線,還專門成立了IBM合作伙伴事業部。IBM也專門搭建了項目管理辦公室,為金蝶提供TSM技術服務的管理咨詢人才和實施顧問。”
雙方的合作也被視為中國軟件企業與國際巨頭合作的典范。“這個市場是無窮大的,競爭對手之間也絕對不是一個零和游戲。”金蝶北京分公司總經理王德強說。
這種創新的商業模式為蒙娜麗莎、河北興奧、上海雅仕、深圳天建等近百家企業的轉型提供了高價值的服務,也降低了客戶的IT總體營運成本,還讓彼此的國際化和本土化水平得到了進一步強化。
2011年,雙方的合作進展非常順利,整合交付服務團隊擴張速度遠超預期。如今,它們正在全國復制這一合作模式:地域合作從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逐步覆蓋到二、三線城市;行業合作從原計劃的建筑與房地產、HR、國資委、醫療設備等行業更擴展至現代農業、醫藥制造和流通、環保、家具建材等多個領域。
作為中國管理軟件的自主品牌,金蝶近幾年來,不僅概念轉型搞得轟轟烈烈,還在基礎產品層面突破了硬件轉型的問題。
在移動互聯領域,蘋果公司公布的2011年度App Store最佳產品榜單,iPhone版和iPad版的金蝶隨手記雙雙上榜,分別榮獲2011年度iPhone財務分類第一名和iPad財務分類第二名。隨手記iPad版同時被評為蘋果最佳應用,并被蘋果總部選為中國區iPad演示應用。
在管理軟件領域,K/3 WISE系列從品牌、成本等方面讓企業重塑核心競爭力,把握產業轉型趨勢,脫離成本依賴,打造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路徑。正值中小企業遭遇寒冬,眾多中小企業的業務結構逐步向電商轉移。金蝶適時發布的K/3 RISE v12.3系列,在技術上實現了B2C與ERP的無縫對接。金蝶EAS系列面向大型集團企業,而K/3產品則針對中小型企業客戶。所有產品都構建在金蝶操作系統BOS、中間件及云服務平臺上面,通過產品間的整合集成,為客戶提供運營支撐。KIS系列的店鋪版,則滿足了個體老板對于簡單快捷實現店鋪信息化管理的需求。2012年初,金蝶也與支付寶達成戰略合作,通過整合資金渠道、賬戶和安全體系等技術優勢,有效降低企業資金結算成本,提升企業運營效率,保障企業資金安全。可以說,支企直聯是一款企業級創新管理與支付應用的解決方案,將極大的推動企業管理軟件與支付平臺整合服務市場的發展。
作為向互聯網轉型的重要載體,2011年底金蝶以ERP+SNS的角度的切入微博領域,正式推出“金蝶微博”,進軍商務微博領域,以差異化開辟藍海市場,徐少春表示:“中國的企業需求已經不僅僅停留在軟件層面,更多的是要求一種全面的整合服務。未來金蝶微博將全面融入ERP產品解決方案呈現給客戶,并攜手合作伙伴共同轉型。”
對于金蝶,更大的機遇則源于云計算平臺的開啟。
據《中國云計算產業發展白皮書》預計,到2012年,中國云計算市場規模將達606.78億元。中小企業管理云生態系統未來幾年內將產生總額百億級的產業鏈帶動效益,惠及近千萬家中小企業和千萬個人用戶。
2011年,國家發改委同工信部、財政部針對國內相關單位的云計算應用示范工程劃撥15億專項資金進行重點支持。金蝶憑借“中小企業管理云應用研發與產業化”項目獲得首批專項支持,成為管理軟件領域唯一一家直接獲得支持的企業。
如今,金蝶集團已經能夠為企業云服務的開發、運營和管理提供一整套完善的解決方案:基于強大的云計算中間件平臺ACP,構建金蝶EAS和K/3等企業管理云服務,并提供在線云服務的網站——友商網(截至2011年12月,注冊用戶數量達到了350萬家,續費用戶數高達90%)。
金蝶率先提出了“中國管理云”的概念:首先將移動終端引入到ERP(企業管理平臺)系統,管理服務碎片化之后,再將企業的業務后端和前端向云平臺整合。
移師北上
金蝶北京分公司總經理王德強,早年曾就職于開思軟件——國內首批做ERP的一家科技公司。開思被金蝶收購后,他也加入到金蝶團隊。最初在金蝶做實施顧問一職,后來陸續擔任過技術研發、銷售人員,直到實施服務管理和營銷管理。如今,負責整個北京分公司的總體業務。
王德強坦言,相較于在企業之間跳來跳去,他更喜歡在一家企業里歷練自己。金蝶的T級認證體系為公司內部輪崗、員工職業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制度保障。與IBM人才培養計劃相類似,金蝶對員工提供不同的培訓機會,鼓勵一些核心員工在一段時間內持續的輪崗,以此來擴大員工的知識面和工作能力。
在金蝶北京總部,王德強還參照德邦物流的管理方法,針對核心員工制定了“親情1+1”的福利制度,“每月,從員工的工資卡拿出200元,公司再單獨拿出200元,全部寄給她的父母。”通過營造親情關系來提升公司的凝聚力。
德邦物流是“中國管理模式杰出獎”的獲得者。金蝶希望通過對中國管理模式的研究,在北京打造一個管理智庫。
如今,它在北京布局的這幾年,摸準了市場的脈搏,企業客戶已經涉獵不同的行業和領域,不僅有信達資產、中國華電熱能集團等大型國有企業,還有金融街、華夏地產、今典集團、新東方、雅思、學而思、航空食品、大田物流等現代服務業新銳,以及學院派的代表——同方系、紫光系等一系列企業。
在區域擴張層面,金蝶的目標是形成深圳、上海、北京三足鼎立的業務戰略布局。自2007年開始,金蝶就在中國的軟件行業“一騎絕塵”。
2007年6月,金蝶上海軟件園開園,2009年5月,金蝶軟件深圳軟件園也開園辦公,2009年9月北京軟件園在順義區奠基,2012年入住。至此,三地相互支撐的業務布局初具規模。北京軟件園建成后將容納1萬名員工同時辦公,從而滿足金蝶軟件未來10年的發展需求。
順義區政府將為北京金蝶軟件園的部分高級管理及技術人員提供順義區內的“雙限房”。在軟件園工作的員工,其子女需在順義區內優秀或重點中小學、幼兒園入學入托的,順義區政府也將負責協調和安排。
金蝶希望依靠北京的區域優勢快速建廠、占據市場并趕超競爭對手。
北京作為國家的首都,又是京津冀晉蒙經濟圈發展的核心,擁有其他地區無法比擬的政治優勢和信息優勢。同時,也聚集了大量的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及一流的人才和技術,科研實力強,勞動力素質高。
早在2010年,北京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實現業務收入2930億元。從產業規模和產業發展資源上看,北京已初步成為有世界影響力的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城市。
目前,金蝶北京在豐臺、順義各成立了兩個分公司,“一個覆蓋北邊六個區,一個覆蓋南邊六個區,我們在北京除了按照區域布局外,還會重點關注金融、房地產、餐飲行業、培訓教育行業、IT高科技服務業的企業。”
王德強的業務直覺告訴他,必須學會審時度勢。這次他把目光更多地放到了中小企業身上。
有數據顯示,2011年北京市擁有中小企業30余萬家,占全市企業總數的99%以上;主營業務收入約占全市企業的64%,科技項目數約占全部企業的93%。然而這些在北京乃至全國經濟發展中極具活力的“成員”,在抵御金融危機的同時,還面臨著融資難、資本市場準入門檻高、應收賬款數額巨大等問題。
“中國的中小企業管理相對來說很薄弱,它們更看重市場前景。當市場有壓力時,它們會感覺到吃緊。因為它們對市場的話語權不夠,抗風險能力差,尤其在人民幣升值、出口壓力增大的當下,它可以做的只能是控制成本,把業務流程搞通。”金蝶國際董事局主席徐少春早先在一次論壇上的談話,也印證了王德強的這一判斷,“金蝶的中國管理模式是向中小企業輸出不同發展階段的業務流程、整合架構以及業務預處理等,我們希望這種管理模式的輸出,能幫助讓它們獲得更多資本的青睞,實現可持續地成長。”
不久前,“中外官產學伙伴智園”在北京宣告成立。該活動的發起者包括金蝶軟件、稻盛和夫(北京)管理顧問公司、北大國際MBA、南開商學院、清華中國工商管理案例中心等幾十家官產學界的代表。
在這個新型官產學平臺上,與會的各方宣稱,“基于共同的市場經濟理念和需求,將互為客戶、互為資源的新型伙伴關系。”每一方也將根據對平臺的參與深度與貢獻,從平臺活動中收獲所需要的物質和智慧資源。
中國的軟件行業發展到今天,“開放”、“協同”、“合作”這幾個詞匯已經越來越重要。它也改變了這一行業的競爭態勢。金蝶置身其中,亦是如此。
“金蝶做中國管理模式時,就提出來聯合包括企業家、學者、咨詢機構、政府組織、社團組織、媒體等社會六種力量”,王德強總結到,“只有聯合這些力量,我們才能為客戶提供真正綜合的、有價值的服務。政府有導向和支持作用,學術機構、院校等有一定的方法論來提煉管理方法。否則,關起門來搞研發,最后的結果不是資源不夠,就是可信度和全面性不足。”
事實證明,成立幾年來,金蝶北京一路“攻城略地”,市場份額也在不斷攀升。“十二五”時期,它又怎樣利用中國管理模式,完成對中小企業既有管理模式的顛覆?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