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度中國企業家犯罪報告》發布
近日,《法人》雜志發布的《2011年度中國企業家犯罪報告》指出,在短短的一年時間里,有200多位企業高管和公司領導人幡然落馬,吳英只是其中的代表。以一年一度“報告”的形式同這些黯然離場的企業家們道別是容易的,但他們的遭遇給所在企業和社會形成的影響不會在一夕之間消除。
同身陷囹圄的吳英再也不能回到她苦心打造的本色集團一樣,這些落馬企業家也因為與法律的齟齬不得不離開曾經給他們帶來財富和名聲的崗位。在《2011年度中國企業家犯罪報告》重點關注的199例案件中,國有企業管理人員犯罪或者涉嫌犯罪的高達88例,初步查明或者已經判決的貪腐案例中,人均貪腐金額達3000多萬元,而且相比2009年、2010年的報告數據呈現出逐年攀升的趨勢。這組令人觸目驚心的貪腐數字再次證明了中國經濟的傳統優勢——大型壟斷國有企業的運營機制在維持增長的競爭中正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致命要害。有些國企高管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力和好處不惜阻撓改革,甚至踐踏法律,而從來不會顧及這會讓市場和社會為此付出什么樣的代價。
在落馬的企業家中,無論是國企高管,還是私營公司的領導人,追求短期利益幾乎是他們共同信奉的金科玉律。在一個市場機制遠未成熟的經濟體內,由于政府控制著龐大的資源,一個與政界絕緣的私營公司想要快速獲得高額利潤是不能想象的。土地、貸款、電力乃至各種政府背景的浩大項目,無一不在政府官員的掌控之中,于是或明或暗的各種官商勾結開始漸漸呈現,許多落馬企業家往往擁有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頭銜也正是政商糾結的一個折射。這種權力尋租過程中的巨大利益誘惑一方面讓少數官員深陷泥潭難以自拔,另一方面把很多渴望一夜暴富的民企老板推向歧途。
對法律界限不清和政策的不確定性導致的企業家落馬現象足以引起人們的深刻反思。譬如諸多涉稅罪名,就極易模糊人們的視線——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復雜的稅制系統,即使是頂級專業的稅務專家,要讓他說清楚其條條框框也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一些本來就存在避稅沖動的企業管理人員誤入歧途就多少有些必然。長期存在的政策不確定性,亦使那些企圖從政策的空當中謀求不恰當利益的商業活動變得十分危險。
大學少年班:至今不見培養出幾個科學家
《光明日報》報道,教育部選取19所國內頂尖高校試點拔尖人才培養計劃的工作正順利進行,已有約2000名優秀大學生進入該計劃。
“少年班”是一種早已出現的、培養年輕科技精英的教育試點方案。“少年班”的首創者為中國科技大學,繼之到1984年擴展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吉林大學、浙江大學、國防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華中理工大學(后改名華中科技大學)等13所。1978年中科大開始試招第一屆,今年已經33個春秋了。后來眼見問題殊多,“氣數不妙”,幾所才創辦幾年的大學便紛紛自動“落幕”,唯中科大等個別院校堅持著。許多年來,由高潮而衰退,各校總共招收了3000余名學生。但時至目前,似乎還沒看到有一位真正意義上的“科學天才”出世。
“少年班”的初衷,是要培養出10余歲的理工學士、20歲左右的理工碩士、博士,30來歲就能成為教授、研究生導師、科學家,獨當一面,學術精深,成果顯赫。“少年班”當初所挑選的中學生,都是些智商極高、天分超群的“神童”,如最初幾屆中的張亞勤、秦祿昌、姚新、謝旻、寧鉑、謝彥波、申喻、郭元林等人。10歲出頭就已修完全部中學課程,基礎扎實、知識豐富、頭腦靈活、思維敏捷、點子多、創造性強,表現出較同齡孩子遙遙領先的綜合素質。
然而,自從進了“少年班”以后,由于各種因素(學業繁重、自高自大、生活障礙、心理欠缺、健康狀況不良、專業不合適、開發不力等),他們一個個便如方仲永般“泯然眾人”,頂多也是“在原地踏步踏”。“少年班”的創意很有些急于求成、揠苗助長。欲成為科學家,還是得循序漸進,步步為營,尋求良機為好,尤其要發揮本人的主觀能動性。說不定,給這些“天才”一個更自由的成長空間,任其身心、性情健康、自然發展,再在學科上輔助以適當的引導,也許情況還好些吧。
美擬推動教科書電子化 五年后學生人手一臺iPad
據臺灣《聯合晚報》近日報道,美國奧巴馬政府正在推動全美學校采用電子教科書,目標是到2017年讓每個學生都有電子教科書。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主席吉納柯斯基與教育部長唐侃1日在一次產業界和教育局官員舉行的高峰會上,建議州級政府修改教科書采購程序,允許中小學用購買印刷教科書的經費,購買iPad、Kindle等平板計算機以及相關軟件。他們呼吁出版社、平板計算機制造商和互聯網服務商合作,降低成本,以便向全美五百萬名中小學生推銷自己的產品。美國政府官員還說,網絡上的輔導材料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知識,使教師及時獲知學生對教材的理解程度。吉納柯斯基表示:“我們每年花70億美元購買教科書,對全國許多學生來說,這些教科書已經過時”。他預言,在五年內,“我們的教科書開支可能減少,而學生掌握的知識更多”。“我們希望孩子們身背重50磅(約23公斤)、售價60-80美元、許多內容已經過時的教科書呢,還是希望學生們攜帶一臺內容豐富得難以想象,而且可以持續更新的平板計算機呢?這是一個非常簡單不過的選擇。”
中國11家教育上市公司
總市值53億美元
2011年12月20日,搜狐教育年度盛典上,首部來自于互聯網的中國教育行業調查報告——《中國教育行業白皮書》正式發布。白皮書包括消費者調查報告、上市公司調查報告和服務體驗實錄三部分。在上市公司調查報告中,11家教育上市公司總市值53億美元:目前在美上市的共計11家(包含已被培生集團收購即將停止交易的環球天下)中概教育類公司,其中除雙威教育(通過SPAC方式登陸OTCBB后轉板NasdaqGS)和中國教育集團(借殼上市)外,其余9家均屬IPO上市,合計融資9.15億美元,總市值約53億美元。按照11月21日收盤價計算,從市值總量角度,新東方(35.51億美元)遙遙領先,是其他10家市值總額(約17.53億美元)的兩倍。11家教育上市公司2010年總營收13.6億美元,凈利潤1.69億美元。盈利方面,11家教育上市公司的總體利潤率為12.41%,有3家教育上市公司是虧損的,其中正處于轉型期的諾亞舟虧損最嚴重,虧損率為26%;正保遠程教育集團是2010年11家公司中營收最少的,虧損也較大;學而思凈利潤率最高,達21.74%(借殼上市的中國教育集團此前因財務問題被質疑,在此排除分析);而一直專注中小學課外輔導業務的學大教育凈利潤率最低,僅6.68%。
南大校慶“序齒不序爵”令人期待
據《揚子晚報》報道,南大、東大、南師等省內九所高校將陸續迎來110華誕。官居顯位、身份顯赫的校友,自然成了各家高校邀請的重頭戲。不過,南大官方表示:南大今年校慶接待校友只問長幼不論官位!南京大學110周年校慶辦負責人證實:不看官銜大小,以長幼排序,這是他們今年校慶接待校友的重要原則。按理說,這應該是各個高校最基本的校慶接待原則,因為在不少大學校訓中就有“平等”這個詞——即使校訓中沒有“平等”這個詞,“平等”也是最基本的大學精神。接待校友不論官位顯然只是對大學精神的踐行,是對常識的尊重,不應該大驚小怪。事實上,在此之前的清華大學百年校慶上,校方就明確提出“不花國家錢,不看身份看年級”。但當時很多媒體只關注了“不花國家錢”,卻有意無意忽視了“不看身份”。至于清華是否說到做到了,是另外一回事,但至少說明,大學校慶接待“不論官位”應是共識。
校慶活動已在不少高校變了味,從單純的紀念活動、校友交流活動變成了一場名利性的活動。在這樣的活動中,權力越大、職位越高、名氣越大、財富越多的校友越容易受重視,而那些草根校友基本上不受重視,因為既不能給母校帶來名,也不能帶來利。病在根子上,指望一場校慶活動“去官化”似乎不大現實,這是引起轟動的一個重要原因,公眾大概是想看看,南大校慶究竟能否開啟一場新的教育“去功利化”,大學“去行政化”的有益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