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剛 王愛虹 王偉烈 程繼
[摘要] 目的 探討量表定量評定矯形器對腦癱患兒的應用價值。 方法 選擇年齡2~4歲的腦癱粗大運動功能分級系統(GMFCS)Ⅱ~Ⅲ級的腦癱患兒,隨機分為踝足矯形器組25例與非矯形器組28例,同時進行康復功能訓練。兩組訓練前后利用粗大運動功能量表(GMFM)中的D區(站立位)及E區(行走、跑、跳)進行粗大運動功能評定,利用Berg平衡量表進行平衡功能評定,利用踝關節活動范圍角度的改變進行關節活動度(ROM)評定。比較兩組痙攣型腦癱患兒的療效。 結果 干預前兩組粗大運動功能、平衡功能及關節活動度無明顯差異。而干預前與干預后非矯形器組、矯形器組組間均存在明顯差異。 結論 踝足矯形器對痙攣型腦癱患兒的粗大運動功能、平衡功能、關節活動度的改善起到積極作用。
[關鍵詞] 定量評定;踝足矯形器;腦性癱瘓;康復功能訓練
[中圖分類號] R742.3[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25—0045—02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ankle foot orthoses spastic cerebral palsy
WANG JinggangWANG AihongWANG WeilieCHENG Ji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Daqing Oilfield Ceneral Hospital, Daqing 163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application value of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for AFO cerebral palsy children.Methods 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 (GMFCS) Ⅱ level—the level Ⅲ between CP 2—4 years ol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FO of 25 cases and no AFO of 25 cases. At the same tim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two groups use GMFM the region D (stand) and E area (walk, run, jump) gross movement function evaluation; Balance function evaluation used Berg balance scale. Used the change of the Angle range ankle activities to assess the ROM.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variance evaluation AFO spastic cerebral palsy children effect. Results Before treatment, two groups of gross movement function motor function, balance function, ROM withou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ith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of AFO group, no AFO group had difference. Conclusion AFO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spastic CP of the gross motor function, balance function, improvement of the ROM.
[Key words]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Ankle foot orthoses; Cerebral palsy; Function training
腦性癱瘓是兒童發育時期最主要的致殘性疾病,國內外普遍認同對腦癱的治療應采取早期、綜合的治療手段,強調多因素干預。近年來隨著治療手法和干預手段不斷更新,矯形器配合功能訓練是近年來國際上發展較快的治療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討通過量表定量評定矯形器對腦癱患兒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5月~2012年5月我院兒科門診確診的腦性癱瘓(痙攣型)患兒53例(男30例,女23例),年齡2~4歲,診斷與分型均符合第9屆全國小兒腦癱康復學術會議制定的標準[1]。其腦癱粗大運動功能分級系統(GMFCS)Ⅱ~Ⅲ級。隨機分為配戴踝足矯形器(AFO)組25例(A1組)與不配戴矯形器組28例(A2組)。兩組同時進行康復功能訓練。所需矯形器均由黑龍江省小兒腦性癱瘓防治療育中心矯形制作部提供。
1.2 康復訓練方法
兩組患兒均應用Bobath法為主的神經發育學療法進行系統的康復治療,治療時采用一對一方式,每天2次,每次40 min,訓練量均控制在訓練后第2天不感到疲勞和疼痛為度。配戴矯形器組在下肢及足部康復訓練時間外,其余時間均盡可能配戴矯形器,包括站立及行走訓練時,訓練3個月為1個周期,訓練過程中7人中途放棄。
1.3 評定方法
訓練前后兩組患兒利用粗大運動功能量表(GMFM)中的D區(站立位)及E區(行走、跑、跳)進行粗大運動功能評定,利用Berg平衡量表進行評定平衡功能,利用踝關節活動范圍角度的改變評定關節活動度(ROM)。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0.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用兩樣本t檢驗。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干預前兩組各項指標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兒利用粗大運動功能量表(GMFM)中的D區(站立位)及E區(行走、跑、跳)進行粗大運動功能評定,利用Berg平衡量表進行評定平衡功能,利用踝關節活動范圍角度的改變評定關節活動度(ROM)的各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表1干預前兩組各指標比較(x±s)
2.2 干預后兩組各指標比較
干預后兩組患兒利用粗大運動功能量表(GMFM)中的D區(站立位)及E區(行走、跑、跳)進行粗大運動功能評定,利用Berg平衡量表進行評定平衡功能,利用踝關節活動范圍角度的改變評定關節活動度(ROM)的各評分均較干預前明顯提高,且A1組較A2組改善更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
表2干預后兩組各指標比較(x±s)
3 討論
目前治療痙攣型腦性癱瘓的方法很多,如運動療法、作業療法、感覺統合、中醫療法、引導式教育、矯形器以及手術療法等[3,4]。應用踝足矯形器治療痙攣型腦性癱瘓,對患者下肢足下垂、足內翻、足外翻的矯治以及提高步行能力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它可以防止足下垂,以利于下肢站立時足底充分支撐,防止行走時足下垂內翻導致的異常步態,從而提高步行速度。持續穿戴還可以抑制小腿三頭肌的痙攣,患者下肢伸肌痙攣模式,促進下肢正常步態的恢復,還避免了踝關節畸形的發生[5]。
本文對53例痙攣型腦癱患兒進行觀察,其中配戴矯形器組在康復訓練過程中對踝關節活動度的改善效果較明顯,我們推測可能由于持續穿戴矯形器可以使雙腳充分落地,減輕對小腿三頭肌及相應肌肉的牽拉從而抑制其痙攣,這也亦與國內趙三輝、胡瑩媛等[6]學者的結論一致。
本研究顯示,康復功能訓練及配戴踝足矯形器前,兩組患兒粗大功能運動、平衡功能以及踝關節活動度無差異,康復功能訓練可以較好地改善患兒粗大運動功能、平衡功能及踝關節的活動度,且康復功能訓練配合矯形器訓練較單純康復功能訓練效果更佳。
綜上所述,踝足矯形器對痙攣型腦癱患兒的粗大運動功能、平衡功能、關節活動度的改善起到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子才,姜志梅. 中國康復醫學會第2屆兒童康復學術會議 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 第9屆小兒腦癱康復學術會議暨國際交流會議[J]. 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6,21(24):1742.
[2]李海華. 小兒發育及腦癱康復訓練圖解[M]. 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
[3]陳秀潔,李曉捷. 小兒腦性癱瘓的神經發育學治療法[M]. 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5.
[4]張麗華,王景剛. 痙攣性腦癱患兒平衡障礙程度的測定及特點[J].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8,23(12):1074.
[5]王彤,趙勇,李濤,等. 踝足矯形器對足下垂患者下肢功能影響的分析[J].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4,19(1):32—33.
[6]趙三輝,劉建軍,胡瑩媛. 腦癱兒常用矯形器及輔助器具[J].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3,9(4):214—217.
(收稿日期:2012—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