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廳
摘要: 吳時來是明朝嘉靖至萬歷年間的賢臣,也是明代著名的軍事家、改革家、文學家。他一生坎坷,政績斐然,在文學方面,著有《橫槎集》。深入考索吳時來的生平仕履,對于全面了解其人其文,將大有裨益。
關鍵詞: 吳時來生平仕履
吳時來是明朝嘉靖至萬歷年間的賢臣,也是明代著名的軍事家、改革家、文學家。他一生坎坷,政績斐然,在文學方面也很有造詣。然而對于其生平仕履等方面的具體情況,至今仍然沒有得到系統梳理。為此,筆者依據相關文獻,對吳時來的生平、仕履等情況作一番初步考索,以期更全面地了解吳時來其人。
吳時來,字惟修,初號寤齋,后改為“悟齋”,仙居人。
《明史·吳時來才傳》載:“吳時來,字惟修,仙居人。”《(民國)臺州府志》(以下簡稱《府志》)卷一Ο三《人物傳》載吳時來事跡云:“吳時來,字惟修,仙居人。”《光緒仙居志》(以下簡稱《仙居志》)卷十三《人物傳上》云:“吳時來,字惟修,號悟齋。”明林一煥《吳忠恪公行狀》(以下簡稱《行狀》)載:“公初號寤齋,蓋思太夫人產公之難,而取莊公寤生之意也。”由是可知,吳時來字惟修,號悟齋,仙居人。
生于嘉靖六年(1527)四月。
《行狀》載:“公諱時來,字惟修,生于嘉靖六年四月二十八日辰時。”
幼年聰穎,能詩文,童子試奪魁。
《行狀》曰:“公七歲,豐神秀發,穎悟過人,書經目輒成誦。……族有駭公者,見屏山野火,呼公試之曰:‘半塊火能燒千仞山,公矢口對曰:‘一粒谷可種萬畝田,族大奇之。”《仙居志?人物志》亦載:“甫長,赴童子試。陳郡守堯奇其文,擢冠六邑。”
嘉靖二十八年(1549),鄉試中舉。
《行狀》載:“乙酉科試……與叔見平公炳庶同舉于鄉,公報獨遲,太封君默默坐于庭,忽庭前有氣直沖于天,其聲若雷,其色若絢,眾聚觀之,慰太封君者美公,留作狀頭之兆……傾報至,方知公秉天地正氣,即于此時已充塞矣。”《行狀》之“乙酉科”,即為嘉靖二十八年的鄉試。《仙居志》亦載:“嘉靖乙酉,與從叔炳庶同舉鄉試,獲雋之夕,有氣自庭亙天,聲若雷,色甚絢,經時不散。”
嘉靖二十九年(1550),以疾不第。
《行狀》載:“庚戌榜,公以疾不第。”《仙居志》載:“庚戌炳庶聯捷,時來下第。”《府志》亦載:“嘉靖二十八年,與從叔父炳庶同舉鄉試,次年炳庶捷南宮,時來下第。”可知庚戌乃是嘉靖二十九年。
嘉靖三十二年(1553),進士及第,授以松江推官,抵抗倭犯境。
《明史·吳時來傳》載:“嘉靖三十二年進士,授松江推官,攝府事。”《行狀》載:“釋謁,就松江司理。”《府志》亦載:“登嘉靖三十二年進士,授松江推官,攝府事。”
吳時來任職期間,初顯才能,抵抗倭犯境,保城護民。《明史·吳時來傳》載:“倭犯境,鄉民攜妻子趨城,時來悉納之。客兵獷悍,好剽掠,時來以恩結其長,犯即行法,無嘩者。賊攻城,驟雨,城壞數長。時來以勁騎扼其沖,急興版筑,三日城復完,賊乃棄去。”《行狀》中亦詳細載:“時當倭奴寇松甚急,公奉按臺檄,監軍攝城守,城外士女奔迸入城,有議鍵關止之,公獨曰:‘城外非吾民乎?開關悉入,與之居處,濟之藥餌,存活數萬人,松人至今祀之。寇猝至,攻城西南隅,驟雨城壞,當事與守城者皆股栗,公戒以死守,齊以箭弩,當其沖。詰朝,公弛一騎出,眾張膽隨之,城立完。”《仙居志》與《府志》皆提及此事,可知此戰使時來名聲大噪。
嘉靖三十五年(1556)九月,召拜刑科給事中,劾罷兵部尚書許論、宣大總督楊順、御史路楷等嚴嵩黨人,遭嚴嵩記恨,遣使琉球,未行。
明鄭曉《鄭端簡公奏議》卷十二“刑部類”載:“(嘉靖)三十五年九月,行取到京,選授刑科給事中。”可知吳時來于嘉靖三十五年九月任刑科給事中。《明史·吳時來傳》載:“擢刑科給事中,劾罷兵部尚書許論、宣大總督楊順及巡按史路楷,皆嚴嵩私人,嵩疾之甚。會將遣使琉球,遂以命時來。”《仙居志》亦載:“擢刑科給事中,劾罷兵部尚書許論、宣大總督楊順及御史路楷,皆嚴嵩私人也。嵩恙甚,欲置之死地,會將遣使琉球,遂以命時來。”按:吳時來琉球之行未成,詳下考。
嘉靖三十七年(1558)三月,劾嚴嵩,遭貶橫州。
《明史·吳時來傳》載:“(嘉靖)三十七年三月,時來抗章劾嵩……于是嵩疑階主使,密奏三人同日構陷,必有人主之,且時來乃憚琉球之行,借端自脫。帝入其言,遂下三人詔獄,嚴鞫主謀者……主獄者乃以三人相為主使讞上。詔皆戍煙瘴,時來得橫州。”文有“時來乃憚琉球之行,借端自脫”之語,知上一年時來遣使琉球未能成行。
隆慶元年(1567),世宗駕崩,穆宗繼位,詔吳時來回,委以重任。時來薦譚綸、俞大猷、戚繼光等人,不久,擢順天府丞。
《明史·吳時來傳》載:“隆慶初,召復故官。進工科給事中。條上治河事宜,又薦譚綸、俞大猷、戚繼光……帝皆從之。撫治鄖陽。……帝免喪既久,臨朝未嘗發言,時來上保泰九札,報聞。尋擢順天府丞。”《明通鑒》、《行狀》、《府志》亦有類似記載。
隆慶二年(1568),拜南京右僉都御史,提督操江。
《明史·吳時來傳》載:“隆慶二年,拜南京右僉都御史,提督操江。”《府志》載:“隆慶二年,拜南京右僉都御史,提督操江。操江向多家兵,時來首自裁革,并汰陸兵之抗悍者,歲省銀數萬。”《行狀》亦有詳細的記載,以此知吳時來隆慶二年有南京右僉都御史之任。
隆慶二年(1568)三月,移巡撫廣東,因薦人過多,被劾免職,回籍閑居十六年。
《臺州府志》載:“隆慶二年三月,移巡撫廣東,將行,薦所屬有司至五十九人。給事中光懋等劾其濫舉。”《明史·吳時來傳》載:“移巡撫廣東,將行,薦所屬有司至五十九人。給事中光懋等劾其濫舉。會高拱掌吏部,雅不喜時來,貶云南副使。復為拱門生給事中韓楫所劾,落職閑住。”
《行狀》載:“公歸肅然,居無完屋,督耕瘠田數十畝,葛巾布衣,恂恂一書生耳……恬居林下一十六年。”《仙居志》亦云:“降云南副使,尋落職,閑住家居十六年。”
萬歷十二年(1584),起補湖廣副使,升左通政,歷吏部左侍郎。
《明史·吳時來傳》載:“萬歷十二年,始起湖廣副使,俄擢左通政,歷吏部左侍郎。”《行狀》載:“萬歷十二年,今上鑒公忠誠有素,詔起原職,除通政使。……尋轉大理卿,復刑、吏二部侍郎,乃拜御史大夫。”《府志》亦云:“萬歷十二年始起湖廣副使,俄擢左通政,歷吏部左侍郎。”《仙居志》亦載此事,可知吳時來閑居十六年后,于萬歷十二年復職。
萬歷十五年(1587),拜左都御史,劾誠意伯劉世延。
《明史·吳時來傳》載:“(萬歷)十五年,拜左都御史。”《明通鑒》卷六十八載:“萬歷十五年二月,吏部左侍郎吳時來為左都御史。”《仙居志》亦云:“(萬歷)十五年,拜左都御史,正色立朝,知無不言,誠意伯劉世延怙惡,數抗朝令,時來劾之,下所司訊。”
萬歷十八年(1590),為多人所劾,連乞休歸,未出都而卒,贈太子太保,謚忠恪,尋被奪謚。
《明通鑒》卷六十九載:“(萬歷十八年)五月,吳時來罷。時來初以直竄聲振,挫折沉淪十余年,晚節遂不能自堅。自趙南星劾后,言官交論之,乃乞休去。”《行狀》載:“卒于萬歷十八年五月初十日戌時,由左都御史贈太子少保,謚忠恪。”《仙居志》亦載:“十八年五月,乞休歸,未出都,卒。年六十四,贈太子太保,謚忠恪。”然“忠恪”之謚不久被奪,《明史·吳時來傳》載:“時來初以直竄,聲振朝端。再遭折挫,沉淪十余年。晚節不能自堅,委蛇執政間。連為饒伸、薛敷教、王麟趾、史孟鱗、趙南星、王繼光所劾,時來亦連乞休歸。未出都,卒,贈太子太保,謚忠恪。尋為禮部郎中孔兼所論,奪謚。”明鮑應鰲《明臣謚考》卷上亦載:“忠恪:吳時來左都御史,萬歷年謚號,追奪。浙江仙居縣人。”
參考文獻:
[1][清]萬斯同.明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清]夏燮.明通鑒[M].上海:中華書局,1959.
[3]喻長霖.(民國)臺州府志[M].臺灣:成文出版社,1936.
[4][清]王壽頤.光緒仙居志[M].臺灣:成文出版社,1894.
[5][明]鮑應熬.明臣謚考[M].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