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德明
摘要: 隨著信息時代的深入,現代教學技術在不斷提升,網絡學習資源和網絡教學管理是兩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過程中,基本上是采用大班授課制,網絡信息時代先進的信息化教學設施以及相應的教學手段,使得“個性化”教育理念得到實現。
關鍵詞: 網路化學習社會課堂思想政治教育
數字化學習正日益成為一種重要的教學資源,網絡化學習平臺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成為課下的第二課堂和社會課堂。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網站,如華中師范大學的“華大桂聲”網站、中宣部和中央文明辦的“中央文明網”等,日漸成為學生經常駐足的地方,更是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課外主陣地。
一、借助網絡平臺,增強網絡內容可信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技術是否成熟、解決方案及技術服務是否正常運作。在網絡學習環境中,依賴現代化手段,展現給學生的是聲情并茂的藝術效果,容易產生共鳴,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實效性。積極參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的學習和建設,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環境和便捷的資源,交流、共享科技文明的成果,能夠使大學生在網絡學習平臺上學到有限的課堂時間內無法觸及到的知識,優先得到優秀的學習資源,知識體系得到進一步延伸和強化。隨著教育信息化的深入,網絡化學習日漸成為社會信息化主流和終身化學習的手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已經打破傳統的書本是知識的主要傳播載體、主要依賴課堂學習的教育格局。各種信息化學習手段,如微博的廣泛應用、手機報的普及,正推動信息時代大學生業余時間學習方式的全面更新。學生通過計算機媒介,以情境對話的方式進行研究性學習,開展專題研究,結合自身興趣,自主掌握知識。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下,開展社會課堂研究性學習,還可以以分組合作的形式進行。具體表現為思想政治教師事先將相關資料、素材制成網頁發在網絡上,學生則以查閱相關資料為主,對材料進行加工分析,提煉思想。
網絡環境下開展以社會課堂為主題的實踐教育和研究性、互動性、啟發性的學習活動,是從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角度,寓教于境,寓教于情,為學生創造互動交流環境,積極調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多感官協調參與,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此來增強學生樹立克服困難的勇氣。筆者曾經在課下給學生布置網絡作業,要求學生課下觀看大型專題片《大國崛起》第十二集《大道行思》。學生普遍的感觸是對于任何一個大國而言,思想的感召力和文化的滲透力在發揮著至關重要的功能。網絡化學習不僅改變了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而且還能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增強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喚醒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
“秀才不出門,盡知天下事”。自麥克盧漢提出“地球村”命題后,網絡教育現已成為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主流。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以及教育改革的深入,2011年,我國手機網民過億,網絡教育將成為未來社會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徑。加強大學生德育教育,在全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成為職業高等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如何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構建良好的網絡學習平臺,為全體社會成員的終身學習創造條件?這是高教工作者關注的一個熱門話題。美國是網絡教育最完善的國家,幾乎全部高等學校和職業技術學校都建立了網絡化學習平臺,并且向社會提供多層次、寬領域的網絡教育。所以,要向西方發達國家學習,讓網絡學習平臺充分發揮網絡教育的優勢,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為例,設計一些有針對性的網絡學習平臺和深受學生歡迎的動態網站,注重教學的實效性,豐富網絡信息和內容,使教師和學生即使身處東西半球,都仿佛置身于一個空間,學生可以網羅大量有效信息,進而增加學習的趣味性。
二、借助網絡平臺,激發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興趣,寓教于樂。
為適應新時期的發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先進德育文化來拓寬思想政治教育領域,適應高校學生的彈性需求,引導他們走健康成功之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在網絡世界這個虛擬空間里,人與機的交流沒有了空間障礙,族群之間的紐帶較為松懈,真實的感情流露越來越少,人際關系愈來愈淡化。隨著網絡文化的出現,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增強,與過去說教式的、單向度的灌輸教育道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在愉悅的氣氛中寓教于樂,實現與學生的雙向交流。要主動到網上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針對性。
校園網絡文化品質,代表一個學校德育教育的層次和水平。要構筑網上文化精品信息庫,通過網絡點擊進行名著點閱、佳片點映、名曲欣賞等,拓展學生的知識廣度與深度。建立網上課堂,依托優秀傳統文化,提升校園網絡文化的品位和影響,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豐富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網絡社會同現實社會一致,同樣需要道德約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律意識,增強學生的網絡自律意識。優秀的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網站,是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化的重要載體。有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站設計不夠合理,致使點擊率不高,原因在于網站的內容與現實嚴重脫節而不能引起強烈共鳴,或缺乏對網絡這一新媒體的特有優勢以及宣傳藝術的研究。網絡之所以勝于傳統媒體,其最大優勢是在于及時、快捷的傳播方式。要實現思想政治理論向網絡擴展和延伸,把思想政治理論引向立體化的“三位一體”教育模式,進而增強教育活動的時效性。
三、借助網絡平臺,構建“三維一體”模式,形成合力。
開展網絡化教育,建立優秀的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網站,網頁上鮮活的主題是增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關鍵所在。網絡延伸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使學生受教育的時間變得靈活起來。有限的課堂教育是遠遠不夠的,還要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相結合,以形成教育目標一致的教育網絡,共同營造弘揚時代主題和民族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圍。比如以“天人和諧”為價值理想的中國傳統文化,不僅蘊含著深刻的生態和諧思想,同時也體現出以人為本的生態倫理精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三位一體”自主實踐教育模式,促使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方面的密切配合。以往盡管有類似的想法和強烈的需求,但難以實現。如今,網絡的普及,為社會、學校、家庭的三者結合提供了便利。網絡全方位的信息傳輸使大學生可以廣泛參與到社會生活之中,有助于他們利用好社會課堂,當代大學生們的學習、生活狀況也可以適時地通過網絡及時傳遞到每一個角落。
網絡問卷調查的普及,使家長可以隨時與學校聯系,了解自己子女的近況,便于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德育工作。通過網絡,大家共同參與高校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程,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較為集中的合力,以求獲得最佳教學效果,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如網絡上的辦公自動化的運用,已經徹底地扭轉了以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不佳的狀況。在管理層面,高校輔導員的許多關于學生工作的信息,如獎學金、就業信息、考試成績單等都可以借助網絡來傳遞,現今已發展為公務員考試、大型統考等均由網絡報名,系統自動產生報名號。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對高校德育教育也提供了寬廣的國際視野,同時也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多的機遇和挑戰。各種思想相互激蕩,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相互滲透。我們必須冷靜地思考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歷程,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科學定位,并逐步提出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思想,以豐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及相應的網絡建設,在更加科學的意義上、更為科學的形態上,去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
參考文獻:
[1]樊澤恒.有效開展網絡化學習的“五自”原則[J].江蘇高教,2004(3).
[2]王華雯.一種新型的交往方式——網絡人際傳播再思考[D]吉林:吉林大學,2005.
[3]林耀飛,劉紅宇.網絡教師形象探析[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0(3).
[4]馬和民,瑞君.網絡社會與學校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5]胡錦濤《在全黨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精神大興求真務實之風》《十六大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
[6]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中央文獻出版社.
[7]人民網《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
年至2020年)》.
本文系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1年度青年專項課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三維一體”自主實踐教育模式研究》(項目編號GBD1211022)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