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喜如
摘要:傳統的政治課堂教學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被動接受知識,扼殺了課堂活力。在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作用在于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學生在課堂上自覺內化知識。筆者在一堂《經濟生活》探究課教學中,進行了嘗試,并從中進行了反思。
關鍵詞: 政治探究主體活力
一、背景與緣起
在一次作業中,我布置了一道《經濟生活》中的辨析題。題目給出了以下這段材料:
某顧客先到幾家商場購買了一批假冒偽劣商品,然后又根據經營者對消費者的承諾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向經營者索要賠償,并連連得手,獲得了較高的賠償費。對該顧客的這種知假買假索取賠償的做法,社會輿論褒貶不一。有人為之叫好,認為這是合理合法的正當行為。也有的人認為:動機不純,是投機行為;不是真正的消費者,而是刁民;把商界攪得不安寧,破壞了市場經濟秩序;買假索賠所得的收入屬不正當收入,應當沒收。
問題:你是怎樣看待這一經濟現象的?試加以分析。
結合教材上的內容,本來我想學生們會回答“這是一種合理合法的正當行為”,但沒想到,學生們回答出來的答案和我想象的答案卻大相徑庭。有的說:顧客明知假貨還要購買,動機不純,道德境界不高。有的說:如果與商家對簿公堂,顧客不一定能勝訴。也有的同學說:顧客打假,有利于消費者,值得肯定。答案各不相同,同學們都寫出了自己的理由。
我一方面為同學們積極動腦而感到高興,同時也對如此眾多的答案一時有些無所適從,難以駕馭。同學們說的理由對嗎?為什么這么說?他們是怎么分析的?怎么會有這樣的觀點呢?
我將一些認為有價值的答案摘錄了下來,準備在課堂上討論這道題。
二、過程與情境
師:我們現在抽出一些時間好好來討論一下這個問題。大家一定能夠猜出這個民間著名的打假英雄就是——?
生一:王海。
生二:(嘀咕)打假也能成英雄,那未免英雄太多了!
師:對,王海是一個有名的打假英雄,但是王海的打假與其他人不同。王海打假是從打假中謀取利益,方式是發現假貨大量購買,然后利用《消費者權益保障法》的有關規定索取幾倍的賠償,是一個專職打假并從打假中獲利的民間人士。王海打假必須要打很多官司,但并不順利,有一些法庭判了王海敗訴。以下是一個案例。王海在一家叫隆福大廈的地方買了兩副耳機,上面注明是索尼耳機,實際上這個標識是一個假標識。王海索取了賠償。后來王海又去這個地方,發現類似的假貨還在賣,于是一次性買了10副耳機,又一次與商家對簿公堂,引起軒然大波。以下是兩個人對此事的看法。
(讀一則材料)
中國社科院法學所民法室主任梁慧星認為,隆福大廈第一次售給消費者兩副耳機有欺詐。“隆福”對這批“索尼”耳機的產地做了不真實的標識是否出于故意,不能以經營者的說法為準。即使“隆福”沒有主觀上的故意,但虛假標識的事實依然存在。至于消費者第二次在“隆福”購買10副耳機,“隆福”不構成欺詐,理由是消費者在購買之前已經知道該型號的耳機是假貨,沒有陷入錯誤的判斷。對此,如果又讓“隆福”加倍賠償,就會使消費者獲得不當利益。
師:事情大家已經聽清楚了。這位專家的態度是什么?
生一:認為王海應該敗訴。
師:理由是什么?
生二:王海第二次購買是明知假貨還要購買,知假買假,商場的欺詐不成立。
師:現在再聽一個人的說法。(讀另一則材料)
隆福大廈電訊商品部安經理說,王海第一次購買兩副耳機是純消費行為,經鑒定是假貨,隆福大廈“認打認罰”。但消費者在知悉這種型號的索尼耳機是假貨之后又買了10副,其動機就值得考慮。既然已知是假貨,為何還要購買呢……“隆福”兩次賣耳機給王海本身不構成欺詐,欺詐必須有主觀上的故意,我們是無意識的。作為“隆福”,不可能有意識地組織假貨賣給消費者。但無論怎樣,王海在隆福大廈買到了假耳機,并受到了一定的損失,說明我們進貨把關不嚴,對消費者幫助我們發現假貨的做法表示感謝。
師:這是商家的說法。第一次買耳機商家賠償沒有爭議,爭議在第二次。大家剛才聽了一遍,商家講了幾點理由來說明王海這樣做是不對的?
(有說兩點的,也有說三點的,說兩點的居多)
師:哪個同學起來說一說?
生三:商場的看法是王海故意買假貨,動機不純,還有就是自己雖然賣了假貨,但不是有意的。
師:好極了!我們現在開庭,我是審判長,大家都是陪審團。(眾笑)咱們來個投票表決,你認為王海應該勝訴還是敗訴?
(有說勝訴的,也有說敗訴的,認為應該勝訴的人占了主流。)
師:我找個同學說說。(有人舉手)
生四:我認為應該敗訴。商場雖然賣假貨,但不是故意的,而王海卻是故意買假貨,他的行為已經構成了欺詐。
生五:(迫不及待)我認為應該勝訴!王海第二次之所以買假耳機,目的是讓商場販賣假貨的人意識到,消費者在注意著你們!如果他不這樣,不涉及到商場的利益,那商場還會繼續賣假貨。
生六:(舉手)我覺得要一分為二地看。(眾哄笑,有些同學現出不屑的表情)
師:注意,這是法庭辯論,一定要分出個勝負,你必須有一個明確的態度。(眾又笑)
生六:(有些激動)請大家尊重我!讓我把話說完!
師:大家不要笑,先請這位同學把話說完。
生六:我認為,雙方都有過失!商場的行為是欺詐行為,王海的行為雖然能保護消費者的利益,但是他本身也是一種欺詐行為!如果任憑他從欺詐中獲益,那么道德何在?社會的信用何在?所以我覺得商場要賠償損失,而王海也要受損失,不能讓他從中獲益!
師:抱歉,剛才我們輕率地打斷了這個同學的話。勝負之外,還真有第三種判法,商場為假貨付出代價,又不讓王海從中獲利。
生六:(舉手,激動地)我不同意!我認為王海應該勝訴!人都有功利心,沒有私心的人是沒有的!如果王海不這么做,商場還會繼續賣假貨!現在這個社會,就是要讓他吃虧,他才不會繼續欺騙消費者!(這個同學還從義利觀的角度進行了分析)
生四:我覺得王海如果真要打假,他應該去告訴商場經理,這是假貨,請你及時清除,或者通知有關部門,但他沒有!他利用對方的弱點來攻擊,牟取暴利!
師:(看學生討論了一陣子,制止繼續舉手的同學)我現在不做評判。我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你是消費者,你是愿意王海多一些?還是不愿意看到王海這樣的人?
生:(異口同聲)愿意多一些。
師:既然如此,那又為什么要讓王海敗訴?這不是自相矛盾嗎?(眾笑)
師:再問,王海打假對社會有利還是有害?
生:有利。
師:既然對社會有利,能不能說是義?
生:能。
師:對,公利即義!王海的行為是行義。那我們為什么要阻止行義的行為?(眾笑,點頭)大家有沒有想過我們的深層心理?我們反對王海的關鍵在什么地方?
生:他為自己謀利。
師:對,關鍵是我們認為王海打假的動機是為已的,是為自己謀利的!剛才有一個同學提出說王海應該告訴商場或者有關部門,這是假貨。這當然也是打假的一種方式了。那么大家想,如果王海不能從打假中謀取利潤,他會去打假嗎?
生:不會!
師:未必不會,他要是大公無私的人呢?
生:(笑)那太少了。
師:是啊,我也覺得是。那我們沒有了王海打假,還可以政府打假啊?有工商局,還有消費者協會。
生:不相信!
師:對,美國人說,總統是靠不住的。如果只依靠政府來打假,按中國現實,可能會越打越多!
生:(笑,點頭)
師:大家想,如果有成千上萬個王海,社會上還會有假貨嗎?
生:不會。
師:是啊,至少不會像現在這么泛濫。那么大家想一想,我們一方面想讓王海打假,我們受益,一方面又要讓他敗訴,這樣合理嗎?
生:(眾笑)不合理。
師:我們剛才講了義利觀,如果讓每一個行義的人在行義的同時都能得到利益,那么行義可能就會成為一種普遍的行為。如果讓一個人行義,同時又要指責他從中獲得利益,可能就沒有幾個人行義了。前段時間聽說,《物權法》(草案)當中就規定對拾金不昧者要給予相應的報酬。
師:那么大家想一想,王海打假值不值得肯定?
生:值得肯定。
師:對,王海打假是一種合理合法的正當行為。他雖然知假買假,但客觀上有利于打擊假冒偽劣,規范經營者行為,凈化商品服務市場。王海索賠,有利于消費者權益的保護。這種行為喚醒消費者用法律武器來保衛自己。這樣可以在全社會形成查假打假的風氣,經濟秩序不僅不會破壞,而且能夠大大好轉。
三、總結與反思
在討論中聽到學生們過去未曾出現過的積極回答,我深受鼓舞。我發現,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討論問題、探究問題,可以將新課程三維目標有機統一起來。
1.在課程要求的知識目標方面,通過預習、討論探究問題,學生們在這個過程中主動識記和理解了消費者權益保護等知識。
2.在課程要求的能力目標方面,通過討論探究問題,學生們將所學的知識和具體事例相結合,舉一反三,增強了從多個角度分析問題,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3.最為關鍵的是,通過探究問題的討論,達到了課標要求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同學們在討論中理解了王海打假是一種正義行為,值得肯定,能夠凈化市場經濟秩序。學生們在自己心中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
政治新課程教學與傳統教學的不同之處,就在于思想教育的方法不一樣。傳統的政治課,老師常常是將正確的價值觀“教”給學生,學生記住了這些觀點,然后用這些觀點來分析問題。但是學生是否真的從心底里認同呢?如果不給學生自己思考的自由,不讓他自己探究問題,學生可能并不會真正地接受思想上的教育。這就是為什么以前說到政治課,有些學生會認為過于“正統”、沒有興趣。現在,新課程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問題,讓學生在學習中得出正確的價值觀,形成正確對待事物的態度。通過這種方法,將思想教育滲透到學生的思想中、語言中、行為中,讓學生真正從心里接受正確的思想。老師在這個過程中起的是引導作用。這種探究問題的教學不但能達到教學目標,也能增強學生對政治課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學生通過討論問題,在掌握知識、樹立正確價值觀的同時也產生了很強的滿足感。
通過這次問題的討論,我深刻地感受到,政治課新課改中教師教學觀念應有如下轉變:
第一,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思維的可開發性、可塑性非常強,關鍵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否充分信任學生,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適當引導學生思考問題。
第二,面對開放性問題,答案不要有局限性。如果僅以書本知識作為教學的唯一答案,雖有標準答案,但學生的思維會被束縛,可能會抑制學生思考問題的熱情。鼓勵學生思考問題,教他們掌握正確的思考方法和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在考試中考題多變、情況多變,只有學會自己獨立思考問題,才能回答好題目,光背幾個“標準答案”是沒有用的。現實中也是如此,我們將會遇見許多不同的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可供參考,只有靠自己分析問題、判斷情況,這是學生學習能力的體現,也是教師在教學中所要注重培養的學生能力。
第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一起成長、共同進步。新課程帶來的教學變化有許多,教師在教學中還要不斷地發現、認識、探索,一邊教課一邊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