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袁
摘要: “臤”的本義是以手持奴隸,“握之固也”,由此引申出一般的堅固意義,繼而又引申出困難、物體撞擊聲,又有多、大、緊密等意義。每義之下,都在“臤”字的基礎(chǔ)上外加形符,孳乳成新字,以取代原字表示各具體的引申意義,從而形成一個以“臤”字為核心的字族,同時列舉若干從“臤”存疑字,有待學(xué)者繼續(xù)研究考證。
關(guān)鍵詞:“臤”族字本義基本義引申義
一、本義探源
《說文》:“臤,堅也。從又,臣聲。”《說文》:“臣,牽也。事君者,象屈服之形。”段注曰:“《春秋說》、《廣雅》皆曰:‘臣,堅也。《白虎通》曰:‘臣者,繵也,屬志自堅固也。”①
馬敘倫先生認(rèn)為:“臤,從又臣,臣亦聲。其義為敵人被縛不肯行而牽之。故今訓(xùn)堅也。”②依此理解,“臤”之本義應(yīng)與“牽”有關(guān),即為段注所云“握之固也”③。
《說文》釋“臣”為“牽也”,釋“臤”為“堅也”。《廣雅》釋“臣”亦為“堅也”④。考“臤”之讀音,段注“臤”為苦閑切;“牽”為苦堅切,二者雙聲疊韻,清代學(xué)者多認(rèn)為“凡同聲多同義”。
陸宗達(dá)先生認(rèn)為:“凡捆系牽引的人和牲都叫臣。由臣孳乳的字有臤,這和奴字是女字的孳乳一樣。古稱臣和稱奴相同。”⑤古代奴隸、俘虜?shù)鹊匚坏拖拢蚴ト松碜杂桑芩藸恐啤R虼耍瑵h字中多有用手執(zhí)人的組合方式來表示這類人,如:以“又”執(zhí)“女”為“奴”;以“爫”執(zhí)“子”為“孚”,即“俘”之本義(參見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釋孚》);以“爫”執(zhí)人發(fā)為“奚”(參見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釋奚》),“又”與“爫”是手之象形,它們代表著統(tǒng)治者的手,是統(tǒng)治者的象征,“女”、“子”、“大”則是被統(tǒng)治者的象征。從字形上,我們就可以看出被統(tǒng)治者受制于統(tǒng)治者的特征。這些字都是以輔助象物的方式體現(xiàn)“沒有自由,受他人制約”這種性質(zhì),進而以此代表具有這種性質(zhì)的人。“臤”之字形結(jié)構(gòu)與“奴”“孚”“奚”字相似,以“又”執(zhí)“臣”,郭沫若先生認(rèn)為“臣”之本義為“奴隸”,故“臤”之字形所表示的是“以手執(zhí)奴隸”,其本義也應(yīng)與奴隸有關(guān)。所不同的是“臤”字所表示的不是與奴隸有關(guān)的這類名詞,而是與這類名詞意義相聯(lián)系的動作行為“牽引”。
有一些從“臤”的字仍舊體現(xiàn)著“臤”的本來面目,它們與“臤”字形體相承、讀音相近、意義相同,可以為我們正確理解“臤”之本義作一佐證。
“掔”,《廣韻》:“掔”為苦堅切⑥(《宋本廣韻》第115頁“掔,音慳。”又第109頁“慳,苦閑切。”故知“掔”字苦閑切。),“臤”為“口閑切”⑦。故知,此字與“臤”同音。《集韻·先韻》:“掔”,“牽也”。⑧《一切經(jīng)音義》卷十三引《三蒼》云:“掔”,“亦牽字”,“引前也”。⑨因此,它與“臤”本義相同,也可釋為“牽引”。“掔”字從“手”“臤”,說明其所要表達(dá)的意義與手有關(guān),而其所從之“臤”中,“又”已是手之象形,因此,“掔”字中的“手”是重出的累加形符。“臤”與“掔”形體相繼,“臤”應(yīng)是“掔”之母文(有關(guān)“母文”的觀點參見蔡永貴先生《“右文說”新探》刊于《新疆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哲社版)1988年第1期第46頁。),“掔”是“臤”的孳乳字。另有“掔”之異體字“ ”,旁加的手旁,相對于“臤”字來說則是二次累加的形符,正如“《正字通·手部》所言:‘ ,俗掔字。臤,從手,旁加手,贅。”⑩
又《說文》曰:“掔,固也。從手,臤聲。”段注:“掔之言堅也、緊也,謂手持之固也。”{11}《說文》中的解釋“掔”所代表的詞的詞性已由動詞轉(zhuǎn)到了形容詞,即該字已經(jīng)具有了一般的“堅固”意義。
“●”,《集韻·先韻》曰:“牽、●、●,輕煙切。《說文》:‘引前也。亦姓,古作●、●。”{12}《文選·揚雄·羽獵賦》:“鉤赤豹,●象犀。”李善注:“●,古‘牽字。”{13}“●”與“掔”音同。依李善所言,“●”與“牽”是古今字關(guān)系,本義自然也是“牽引”。其形體從“手”“堅”,亦注意到意義與“手”有關(guān)。
故“掔”與“●”所表示的都是“臤”之本義“牽引”,它們都是“臤的后起孳乳字。
可見,“臤”之本義應(yīng)與“牽”字相近,可解釋為“牽引”。因此,《說文》所云“臤,堅也”應(yīng)是其引申意義。
二、引申序列考
(一)直接引申
“凡捆系牽引的人或牲都叫臣”。《說文》:“牽,引而前也。從牛,ㄇ象引牛之縻也。”{14}故“牽”之本義應(yīng)為“牽牛”。“臤”是“敵人被縛不肯行而牽之”,所以“臤”之本義應(yīng)為“牽人”。而后由對人的牽引,進而對象擴展,意義引申為對其他事物的牽引。
“●”,從“臤”“牛”。《說文》曰:“牛很,不從牽也。”{15}因此,“●”字所體現(xiàn)的牽引的對象已經(jīng)不再是人,而是牛了,即與“牽”同。
又《說文解字義證》:“《齊民要術(shù)》:‘牛,易牽則易使;難牽則難使。馥案:本書,很,不聽從也。《寰宇記》:‘昭應(yīng)縣有很石,始皇之葬,遠(yuǎn)采此石,將致之驪山,石至此不復(fù)動,故謂之很石。”{16}牛不從牽,則立而不動,謂之“很”;而《義證》所引之古文稱“不復(fù)動”之石亦謂之“很石”,故“很”有“不動”之義,所以“●”亦有不動之義。又如:●,《玉篇·穴部》:“●”,“不動也”。{17}●,《類篇·虎部》:“●”,“獸很,不動貌”。{18}此二字皆從“臤”,也具備了“不動”之義。
因為“敵人被縛不肯行而牽之”,所以要“握之固也”。確切地說,從“臤”字所代表的動詞本義的角度去理解,應(yīng)該描述為“固握之也”。實際上,段玉裁的解釋,在詞性上已經(jīng)改變了“臤”字原有的面貌。言“握之固也”語義偏重于“固”上,此時的“臤”所代表的詞的詞性已由動詞轉(zhuǎn)為形容詞,表示“牽引”的狀態(tài)“固也”。而后又由對牽引動作的修飾擴展到對一切事物的形容,因此《說文》曰:“臤,堅也”。而這一意義后來就由“堅”字來分擔(dān)。
(二)間接引申
1.緣起《物理論》
《太平御覽·人事部》引楊泉《物理論》:“在金石曰堅,在草木曰緊,在人曰賢。”{19}“堅”字從“土”而楊泉卻說“在金石曰堅”;“緊”字從“糸”而其卻說“在草木曰緊”;“賢”字從“貝”而其又說“在人曰賢”,考“土”與“金”、“草”與“糸”、“人”與“貝”,意義上均無聯(lián)系,但《物理論》卻有上述結(jié)論,不知何故。
古文中亦常有“臤”被假借作“堅”“賢”的現(xiàn)象。《公羊傳·成公四年》:“三月,壬申,鄭伯堅卒。”“堅”,唐陸德明釋文:“本或作‘臤。”{20}《隸釋·國三老袁良碑》:“優(yōu)臤之寵,于斯盛矣。”洪適注:“臤即賢字。”{21}此三例皆可證明古代“臤”“堅”“賢”三字通用。既可通用,則說明古代此三字讀音相同或相近,意義相通。
段注此三字古韻皆在十二部。《廣韻》:“臤”,“口閑切”;“堅”,“古賢切”;“賢”,“胡田切”。{22}此三字同屬先韻,且“臤”“堅”同屬見系字,《說文》雖未注明“亦聲”,但我們也可推知“臤”“堅”音同。而“賢”為“堅”之反切下字,且《說文》亦曰:“賢”,“從貝,臤聲”。{23}由此,我們又可以推知:古代“臤”與“堅”“賢”三字讀音相近。“緊”字古音也在十二部,聲母又與“臤”“堅”同,也在“見”系。故此,“臤”“堅”“賢”“緊”四字至少是音近關(guān)系。
清人黃承吉認(rèn)為:“諧聲之字,其右旁之聲必兼有義,而義皆起于聲,凡字之以某為聲者,皆原起于右旁之聲義以制字,是為諸字所起之綱。其在左之偏旁部分,或偏旁在右在上之類皆同。則即由綱之聲義而分為某事某物之目。……蓋古人之制偏旁,原以為一聲義中分屬之目,而非為此字聲義從出之綱。綱為母而目為子,凡制字所以然之原義,未有不起于綱者。……蓋古者原用其綱,而目則可別可不別,古人初不料后人之不喻乎綱也。至后世事物日繁,則必須逐目區(qū)分,以免混淆歧誤,是以制字日多日別,而用字乃重目而不重綱,于是必拘拘于左旁之目之跡。”{24}
其實,黃氏所言之“綱”就是我們所說的“母文”,為母文加“目”則構(gòu)成后起之孳乳字。以黃氏之“綱目說”觀《物理論》的結(jié)論,不難發(fā)現(xiàn),楊泉在提出“在金石曰堅,在草木曰緊,在人曰賢”這一結(jié)論時,注意的是字的綱,而非字的目。他抓住了“堅”“緊”“賢”三字形體的共同部分“臤”,而忽略了其他成分。也就是說,楊泉發(fā)表此言論并沒有考慮此三字所從的偏旁“土”“糸”“貝”,而只是注意到了他們都從“臤”,都有“堅固”的意思。而這一意義后來變成為“臤”字的基本意義。故《說文》曰:“臤,堅也。”
2.間接引申序列
(1)基本義之考釋
“臤”之基本義為“堅固”。而堅固之物多種多樣,故前人為“臤”字加各類表示意義范疇的形符,以明確其指稱對象。
就代表“臤”字之基本意義的“堅”字來說,其最初也是有指稱范圍的界定的。《說文》:“堅,土剛也,從臤土。”段注:“土字今補。”{25}《廣雅·釋地》:“堅”,“土也。”{26}所以由以上注釋我們可知,“堅”字本身是指土之堅硬。后因此字被專門用于表示概括的堅固義,所以后人又為“堅”字另加“土”旁,而成“●”以表示此具體概念。《漢語大字典》:“●”,“堅結(jié)的土。”{27}《農(nóng)政全書·農(nóng)本·經(jīng)史典故》引《管子》:“五怷之狀,廩焉如●,潤濕以處。”{28}
土堅謂之“堅”,謂之“●”;金堅則謂之“鋻”。《說文》:“鋻,剛也。從金,臤聲。”{29}張舜徽曰:“金之剛者謂之鋻,猶土剛謂之堅,木株謂之根,土難治謂之艱,并雙聲義近,語之轉(zhuǎn)耳。”{30}金屬堅固謂之“鋻”,而使金屬堅固這一過程則謂之“熞”。《集韻·先韻》釋之為:“熞,灼鐵淬之。”{31}把燒紅的鐵浸入水中淬火,一則為降溫,二則為使之堅固。故“熞”字亦從“臤”。
而石之堅則謂之“硻”,《說文》:“硻,馀堅也。從石,堅省聲。”{32}《約注·卷十八》:“小徐《系傳》作堅省聲,與大徐以會意說硻者又異矣。許以馀堅訓(xùn)硻,乃對硈訓(xùn)石堅而言。謂石堅為硈,馀物之堅則為硻也。《玉篇》云:‘硻,堅也。是硻實凡堅之通名矣。”{33}
堅固之物多較為厚實,因此又出現(xiàn)了表示皮厚的“●”字。《廣韻·準(zhǔn)韻》:“●,皮厚貌。”{34}
一般事物不能被輕易除去的多是堅固的部分,“藖”字的意思就是“鍘草的余莖”。《廣韻·山韻》:“藖,莖余。”{35}所以,“藖”又有堅固的意思。《廣雅·釋詁》:“藖”,“堅也”。{36}
植物在剛長出的時候多比較柔嫩,等到老成時則會變得堅固。故“菣”字亦從“臤”。《說文》:“菣,香蒿也。”“●,菣或從堅。”{37}《爾雅·釋草》“蒿,菣。”邢昺曰:“陸機云:‘蒿,青蒿也。荊、豫之間,汝南、汝陰皆云菣也。孫炎云:‘荊、楚之間謂蒿為菣。郭云:‘今人呼青蒿,香中炙啖者為菣。是也。”{38}故“菣”是“蒿”之方言。《爾雅·釋草》:“蘩之丑,秋為蒿。”邢昺疏:“此言蘩、蕭、蔚、莪之類,春始生,氣味既異,故其名不同。至秋老成,則皆蒿也。”{39}故知,“蒿”乃是蒿類植物老成后的總稱。(參見拙文《〈爾雅·釋草〉中“蒿”之名目考》《徐州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哲社版)2003年10月第4期第55頁)“菣”是“蒿”的方言稱法,所以“菣”也應(yīng)是老成后的稱名。而“●”是“菣”之異體,故二字音、義皆同。
當(dāng)植物枯萎變干后,一般質(zhì)地也變得比原來堅硬。“●”,《玉篇·竹部》:“●”,“枯”。{40}《集韻·襇韻》:“●,竹枯也。”{41}
相對于人來說,肉體的堅實即為美。故《說文》:“婜,美也。從女,臤聲。”{42}《約注·卷二十四》:“蓋婜之言臤也,謂肌肉堅實也。女體堅實亦自一美,故許以美解之。”{43}而心理的慳吝則為“慳”。《玉篇·心部》:“慳”,“慳悋也”。{44}《廣韻·山韻》:“慳,悋也。”{45}
“●”,《說文》無此字。《廣雅·釋詁》:“●”,“堅也”。{46}《廣韻·山韻》:“●,堅破聲。”{47}其具體指向不明。觀其字形,從“臤”從“革”,故疑其義指革堅也。《說文》亦無“●”字,《廣韻·刪韻》:“●,堅●。”{48}《集韻·銑韻》:“●,堅也。”{49}由此得知,該字亦有“堅固”義。
(2)“困難”義
一般情況下,堅固的事物往往難以攻克,因而,“臤”又由“堅固”義進而引申出“困難”的意思。,《廣韻》“礥,艱險又剛強也。”{50}同一本書中同條下對同一個字作出不同的解釋,這可以看作是“臤”族字由剛強義到艱險義的過渡。
●,《漢語大字典》:“同‘礥。難。”{51}“●”是“礥”的異體字。《集韻·先韻》:“礥、●,難也。太玄有礥首,一曰地險也。或作●。”{52}
行走之難謂之“●”,《說文》:“●,行貌。從走,臤聲,讀若菣。”{53}《說文約注》:“錢坫曰:‘今俗讀之若騫。舜輝按:此與下文字同義,謂行之難也。《集韻》:‘●,行緩貌。亦即此意。”{54}由于艱難所以行緩。“●”之異體字為“●”,“《正字通·走部》:‘●,●字之譌,舊注音義同●。改從堅。沿《篇海》誤分為二。”{55}
視覺上的困難則謂之“●”,《廣韻·庚韻》:“●,●●,視不分明。”{56}所謂“視不分明”,即是指看不清楚,也就是看東西很困難。
(3)堅固物的撞擊聲
“臤”字有堅固之義,堅固的東西相互撞擊時多鏗然有聲,故又由“臤”孳乳出一部分從臤的新字,表示堅固物撞擊的聲音。
鏗,“《篇海類編·珍寶類·金部》:‘鏗,撞也”{57}。《楚辭·招魂》:“鏗鐘搖簴。”王逸注:“鏗,撞也,搖動也。”{58}“《正字通·金部》:‘鏗,凡金石、玉佩、琴瑟、鐘鼓、節(jié)族錚然,通曰鏗。”{59}《篇海類編》和《楚辭》王逸注都將“鏗”釋為“撞也”,而《正字通》卻把各種堅韌物的撞擊聲稱作“鏗”。由此可知,“鏗”應(yīng)先表堅韌物的相互撞擊,然后又由撞擊這一動作進而引申出“撞擊聲”這一義項來。
●,《字匯·石部》:“●,與硁同。”{60}《六書故·地理》:“硁,口莖切。小石堅介,扣其聲硁硁然。”{61}《論語·憲問》:“子擊磬于衛(wèi),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編者注:“何晏注云:‘此硁硁者,謂磬聲也。”{62}依《字匯》的解釋,“●與硁同”,而從以上所引古文看,“硁”為撞擊聲,故“●”之義也應(yīng)為撞擊聲。另下文所示之“硻”字亦有撞擊聲之義,疑其為“●”之本字。
硻,《說文·石部》:“硻,馀堅也。”段玉裁注:“《論語》曰:‘鄙哉硁硁乎。又云:‘硁硁然小人哉。其字皆當(dāng)作硻。硻,叚借古文磬字耳。硁者,古文磬字也。‘鏗爾舍琴,亦當(dāng)為‘硻爾。又《樂記》:‘石聲磬磬當(dāng)為硻。”{63}王筠《句讀》:“磬、硁、罄,皆硻之借字。《論語》‘鏗爾,亦即此硻。”{64}“●”字從石堅,“硻”字從石臤,《說文》中有“硻”而無“●”,“堅”是“臤”之孳乳字,在意義上與“臤”有關(guān)聯(lián),故疑“●”與“硻”的關(guān)系正如前文所示“●”與“掔”,“●”與“●”的關(guān)系一樣他們都是后起字和本字的關(guān)系。
(4)“多”“大”義
《說文解字義證》:“賢,多才也者。《詩·卷阿》正義引作‘堅也。又云:‘以其人能堅正,然后可以為人臣,故字從臣。馥案:本書‘臤,堅也。古文以為賢字。……《一切經(jīng)音義·十》:‘賢,士之美稱也,又多才也。……馥疑本書兼堅與多才兩義。從貝臤聲者,《一切經(jīng)音義·二十二》:‘賢士堅明,故從臤。又賢者國之寶用,與貝同,故從貝字意也。戴侗曰:‘賢,貨貝多于人也。記曰:某賢于某若干純。又曰:獻(xiàn)其牲之賢者于宗子。引之則德行道藝逾人者謂之賢。”{65}
楊樹達(dá)先生認(rèn)為:“《說文》六篇下貝部云:‘賢,多才也。從貝,臤聲。按文從臤者,三篇下臤部云:‘臤,堅也。古文以為賢字。據(jù)此知臤乃堅之初文。人堅則賢,故即以臤為賢,后乃加形旁之貝為賢字耳。”楊先生的闡述,進一步說明了“臤”“堅”“賢”通用的原因。結(jié)合上文論述,我們知道,“堅”字分擔(dān)了“臤”字之“堅固”義,因為“人堅則賢”,所以“臤”字又有了“賢能”之意義。而這一意義又由“賢”字來承擔(dān),因為“以臤為賢,據(jù)其德也;加臤以貝,則以財為義矣。蓋治化漸進,則財富漸見重于人群,文字之孳生,大可窺群治之進程矣”。{66}所以“賢”字從“貝”。
《廣雅·釋詁》:“賢”,“大也”。《疏證》曰:“賢,亦善之大也。”{67}故“賢”有“大”義。就人之品性而言,善大為“賢”;就人之相貌而言,則目大為“●”。《說文》:“●,大目也。從目,臤聲。”{68}就魚言,則鯉大為“鰹”。《爾雅·釋魚》:“鰹,大鮦;小者●。”(筆者注:“鰹”即“鰹”之簡化字。)邢昺曰:“此即上文‘鱧也,其大者名鰹,小者名●。”{69}由此可知,“鰹”指大鯉。就黍類而言,大黍謂之穄,而穄之方言稱法為●,其異體字為●。《廣雅》:“●”,“穄也”。《疏證》曰:“●與●同。…《眾經(jīng)音義》卷十一引《蒼頡篇》云:‘穄,大黍也。…《呂氏春秋·本味篇》云:‘飯之美者,陽山之穄。高誘注云:‘穄,關(guān)西謂之縻,冀州謂之●。”{70}
漢語“高”“大”連用,高之物多形體龐大,故“●”字亦從“臤”。《字匯·田部》:“●”,“高也”。{71}《字匯補·山部》:“●”,“山也”。{72}《說文》:“山,宣也,謂能宣散氣,生萬物也。有石而高,象形。”{73}山為大物,“●”同樣也有大的意思。
“善大”為“賢”即“多才也”,故“臤”字有因此而具“多”義。就肉體而言,則脂多為“臔”。《玉篇·肉部》:“臔”,“肥也”。{74}“肥也”即脂肪多,故,“臔”有“多”的意思。
當(dāng)事物數(shù)量上超過一定的限制,那么超過限度的那部分就是多出的、多余的,由此,又引發(fā)出“多出、多余”的意思。“●”,《漢語大字典》:“肉瘤。”{75}《山海經(jīng)·北山經(jīng)》曰:“又東三百里,曰陽山,……有獸焉,其狀如牛而赤尾,其頸●,其狀如勾瞿,……”郭璞注:“言頸上有肉●。”{76}肉瘤就是相對于正常的軀體而言多出來的肉。
(5)“緊密”義
凡堅固的事物,其質(zhì)地大多緊密,因此,“臤”字又由“堅固”義引申出“緊密”義來,而這一意義,后來又由“緊”來承分擔(dān)了。《說文》:“纏絲急也。從臤,絲省。”{77}《管子·問》:“戈戟之緊,其厲何若。”戴望注:“緊,謂其堅強者。”{78}
“緊”是總稱,析言之,木紋緊則為“●”。“《正字通·木部》:‘●,木文理密緻。”{79}“木文理密緻”是該樹之特點,故此樹稱“●”。《玉篇·木部》:“●”,“●木。”{80}
凡物體被束縛,則變緊密,故“●”字從“臤”。《廣韻·準(zhǔn)韻》:“●,束縛。”{81}
另“●”字從“糸”從“堅”,《廣韻》:“●,緊也。”{82}雖未具體釋詞,但就其字形分析,估計應(yīng)是“緊”之本義所造的后起字,即其義也應(yīng)與纏絲有關(guān)。
三、非“臤”族的從“臤”字
(一)以“臤”為聲符的純形聲字
《漢語大字典》中收錄的以“臤”為聲符的字很多,但是能夠確定的以“臤”為聲符的純形聲字只有一個“●”。《漢語大字典》:“[咪唎 ]美利堅(美國)的舊譯。……”{83}
“●”并無實在意義,只是在一個音譯詞中代表一個音節(jié),所以其所從之“堅”是純聲符,不帶表任何意義,雖然也間接從“臤”,但是其并非“臤”族字。
(二)以“臤”為義符的形聲字
所謂以“臤”為義符的字,即指其字不是從臤得聲的字。“臤”只是表示其意義類屬的義符,在該字的產(chǎn)生過程中,不具有孳乳源的性質(zhì),故這類字不屬于“臤”族字的范疇。
豎,《說文》:“豎,堅立也。從臤,豆聲。”段注:“豎立謂堅固立之也。豎與尌音義同。而豎從臤,故知為堅立。《周禮·內(nèi)豎》,鄭云:‘豎,未冠者之官名。蓋未冠者才能自立,故名之豎,因以為官名。豎之言儒也。臣臾切,古音在四部。”{84}
“豎”字從“豆”得聲。“豆”,《說文段注》:“……《考工記》曰:‘豆中縣。注:‘縣繩正豆之柄是也。豆柄直立,故豎、侸、 字皆從豆。”{85}“豆”有“直立”之義,而“豎”亦有“直立”之義,且“豎”從“豆”聲,因此,“豎”應(yīng)是“豆”之孳乳字,而非“臤”族字。另外,還有一個“竪”字乃是“豎”的俗字,故也不從“臤”,因此也不應(yīng)歸屬于“臤”族。
(三)訛字
《漢語大字典》中另有三個看似從“臤”的字,實質(zhì)應(yīng)歸屬于訛字的范圍。
●:《漢語大字典》:“‘●的訛字。《集韻·翰韻》:‘●,石似玉。方成珪考正:‘●譌●。”{86}
●:《漢語大字典》:“《改倂四聲篇海》引《馀文》女刮切。”“同‘●。牡瓦。《篇海類編·器用類·瓦部》:‘●,●也。亦作●。”{87}
●:《漢語大字典》:“同‘●。《集韻·舝韻》:‘●,●也。或作●。方成珪考正:‘●從●得聲。”{88}
“●”與“臤”在形體相似,故開始從“●”之字后來往往訛誤為從“臤”。“●”已經(jīng)方成珪考證認(rèn)為是“●”的訛字。“●”與“●”雖未有文獻(xiàn)證明其二者的關(guān)系,但是就其字形字義看都有相近之處,“●”字從瓦、臤,“●”字從瓦、●,“臤”與“●”有被混同的先例。《篇海類編》在釋“●”時認(rèn)為“●,亦作●”。《集韻》在釋“●”時認(rèn)為“●,或作●”。故我們可以推知“●”“●”“●”三字為異體字。且方成珪考證:“●從●得聲。”“●”為女刮切,不知從何得聲,故疑為“●”之訛字。
●:《字匯補·食部》:“●,《篇韻》:‘嫩也。疑是●字之譌。”{89}
“臤”“臥”形相近,故“●”訛變作“●”也是有可能的。
四、存疑
除以上若干可考的字以外,《漢語大字典》中還收錄了14個從“臤”的字,但其與“臤”的關(guān)系不可考,故在此存疑。
另外,《漢語大字典》中還有一個字“樫”,其解釋是:“一名櫧鳥,或名橿鳥,鳴禽類。”{90}既是鳥類應(yīng)從鳥旁,但是“樫”卻從木旁,不知何故。
“孯”,《漢語大字典》引《龍龕手鑑·子部》:“孯,俗,正作掔。”{91}別無其他用例。僅由此解釋,可知“孯”是“掔”的俗字。估計其造字原理與“●”類似,累加“子”以明確所牽對象為人。又《說文》有“婜”無“孯”,古文從“子”從“女”意義相同,故疑“婜”為“孯”之本字。
以上諸字,由于筆者現(xiàn)階段材料占有及自身能力有限,暫時無法考證其意義是否與“臤”有孳乳關(guān)系,有待繼續(xù)研究探討。
五、“臤”族字分級
王寧先生曾在《漢字構(gòu)形學(xué)講義》里把構(gòu)成漢字形體的單元稱作“構(gòu)件”。“把個漢字進行拆分,拆到不能再拆的最小單元,這些最小單元就是漢字的基礎(chǔ)構(gòu)形元素,我們稱之為形素”。她將漢字的構(gòu)形大致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一次性拆分”;另一種是“依層次拆分”。后者可以被拆分成不同級別的構(gòu)件。“一級構(gòu)件又稱直接構(gòu)件,現(xiàn)在流行的說法有‘末級部件之稱,按照一般說法,一個構(gòu)件處在某字的最末層,下面不再出現(xiàn)又一級層,統(tǒng)稱這個字的末級構(gòu)件”{92}。
依據(jù)這一理論我們可以嘗試對“臤”族字加以分析,為其分級,在此僅以“臤”“堅”“慳”三字為例。
我們也可依此分析方法試著對臤族字作級別的劃分。“臤”為母文,以“臤”為一級構(gòu)件的“臤”族字,我們將其歸為“臤”的“一級母文孳乳字”;以“臤”為二級構(gòu)件的,我們將其歸為“臤”的“二級母文孳乳字”。
據(jù)此,我們將上文能夠明確其來源的“臤”族字加以分析,得出如下情況:
一級母文孳乳字:堅、賢、緊、●、菣、●、掔、鋻、●、硻、●、●、●、●、●、●、●、●。。
二級母文孳乳字:●、●、鰹、●、熞、●、慳、鏗、●、●、●、●、礥、●、臔、藖、●、●、●、●。
注釋:
①③{25}{77}{84}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118.
②馬敘倫.說文解字研究法.[M].香港:太平書局學(xué)海出版社,1970:110上.
④{36}{46}王念孫.廣雅疏證[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39.
⑤陸宗達(dá).說文解字通論[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210.
⑥宋本廣韻[Z].北京:中國書店,1982.
⑦{22}{82}宋本廣韻[Z].113.
⑧{12}宋.丁度.集韻[Z].北京:中國書店.1983:334.
⑨釋元應(yīng).一切經(jīng)音義.莊炘、錢坫、孫星衍校[M].北京:中華書局.1985:605.
⑩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Z].四川辭書出版社、湖北辭書出版社,1993:821.
{11}說文解字注[M].603.
{13}高步瀛.文選李注義疏(第四冊)[M].北京:中華書,1985:1927.
{14}{15}說文解字注[M].52.
{16}桂馥.說文解字義證[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7:117.
{17}宋本玉篇[Z].北京:中國書店,1983:227.
{18}司馬光等.類篇[M].北京:中華書局,1984:180.
{19}李昉.太平御覽[M].北京:中華書局,1960:1859.
{20}李學(xué)勤.十三經(jīng)注疏·春秋公羊傳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379.
{21}洪適.隸釋·隸續(xù)[M].北京:中華書局,1985:71-72.
{23}說文解字注[M].279.
{24}黃承吉.字詁義府合按[M].北京:中華書局,1984:75-76.
{26}廣雅疏證[M].296.
{27}漢語大字典[Z].1999.
{28}永瑢,紀(jì)昀.四庫全書·子部·徐光啟.農(nóng)政全書[M].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731-14.
{29}說文解字注[M].702.
{30}張舜徽.說文解字約注.[M].洛陽:中洲書畫社,1983.卷廿七.3下.
{31}集韻.[Z]333.
{32}{63}說文解字注[M].451.
{33}說文約注[M].卷十八.31下.
{34}宋本廣韻[Z].258.
{35}{45}{47}宋本廣韻[Z].109.
{37}說文解字注[M].35.
{38}十三經(jīng)注疏·爾雅注疏[M].232.
{39}十三經(jīng)注疏·爾雅注疏[M].263.
{40}宋本玉篇[Z].278
{41}集韻[Z].1161.
{42}說文解字注[M].620.
{43}說文解字約注[M].卷廿四.23下.
{44}宋本玉篇[Z].157.
{48}宋本廣韻[Z].108.
{49}集韻.[Z]317.
{50}宋本廣韻[Z].114.
{51}漢語大字典[Z].294.
{52}集韻[Z].336.
{53}說文解字注[M].64.
{54}說文解字約注[M].卷三.52下.
{55}漢語大字典[Z].1458.
{56}宋本廣韻[Z].164.
{57}{59}漢語大字典[Z].1767.
{58}永瑢,紀(jì)昀.四庫全書·集部·楚辭類[M].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1062-65.
{60}梅膺祚.字匯[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1991:323.
{61}戴侗.六書故·地理·石部(清李鼎元校)[M].清乾隆49年(1784)李氏施竹齋重刻本.26下.
{62}十三經(jīng)注疏·論語注疏[M].201.
{64}王筠.說文句讀[M].北京:中國書店,1983.卷十八.19.
{65}桂馥.說文解字義證[M].北京:中華書局,1987:541.
{66}楊樹達(dá).積微居小學(xué)金石論從·釋賢(增訂本)[M].北京:中華書局,1983:32.
{67}廣雅疏證[M].4-5.
{68}說文解字注[M].130.
{69}十三經(jīng)注疏·爾雅注疏[M].294.
{70}廣雅疏證[M]331.
{71}字匯[M].299.
{72}字匯[M].57.
{73}說文解字注[M].437.
{74}宋本玉篇[Z].144.
{75}漢語大字典[Z].1223.
{76}郭璞注.山海經(jīng)(畢沅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41.
{78}戴望.諸子集成·管子校正[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54:148.
{79}漢語大字典[Z].550.
{80}宋本玉篇[Z].244.
{81}同注解34[Z].258.
{83}漢語大字典[Z].2000.
{85}說文解字注[M].207.
{86}漢語大字典[Z].473.
{87}{88}漢語大字典[Z].600.
{89}吳任臣.字匯補[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1:251.
{90}漢語大字典[Z].537.
{91}漢語大字典.427.
{92}王寧.漢字構(gòu)形學(xué)講義·第三講[J].中國教育報,199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