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惠哲
以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等為代表的漢大賦,以勸百諷一的文體、文風著稱。勸百諷一,主要指漢大賦幾乎通篇全是對奢華鋪張的美飾夸耀,最后來幾句應當遠離奢侈淫逸的諷諫,可謂夸張、渲染的篇幅占99%還多,勸戒、提醒的1%不到。這種勸百諷一的行文風格,在當今社會漸成大有市場之勢。
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之后,許多地方紛紛著手編制文化發展規劃、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事情本身是好事,但這些規劃的行文,卻給人千篇一律的感覺。基本上是先大談特談近年來文化的、文化產業的發展成績,接著來上那么一小段,蜻蜓點水式地說一下存在問題和不足。雖然這些文化產業發展規劃與漢大賦不可同日而語,但是它們的寫法和文風,不由讓人想起漢大賦勸百諷一的特性。
我們不妨大膽設想一下,當前常見的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文本如果是“勸一諷百”將是什么樣子、什么效果。仍然可以談成績,但只是用一小段,提綱挈領、言簡意賅地點到為止。希望以這種方式講工作成就,主要基于如下考慮。一是成績都是過去的,是向后看的,容易產生自戀心理、自滿情緒,妨礙進一步的發展。二是如果真的成就巨大,群眾有目共睹,再大講特講,有自吹自擂之嫌。三是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與其自己講,不如讓群眾自覺去講。四是容易造成規劃的前后矛盾,同一個事情,前邊講取得了多大成績,后邊提到的問題有時是針鋒相對的,給人以吹牛撒謊、嘩眾取寵,飾偽以邀譽、釣奇以驚俗的不良印象。因此,作為一個方面、一個領域,特別是一個基層行政區域,在總結短短幾年的工作時,沒必要把成績講得震天響。講成績的篇幅減少后,就可把大量的篇幅用來點明問題、分析問題,并嘗試解決之道。畢竟,突出問題、解決問題,是面向未來的,是著眼發展的。
這種“勸一諷百”的文化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先公開推出一個草案或征求意見稿,把問題擺出來,把思路亮出來,把措施推出來,并主動征求社會意見,征集更好的辦法。有把握不準確的、措施不得力的,根據各方面的好思路、好辦法,加以調整、完善。兩人智慧勝一人,越是對問題分析得鞭辟入里,越是集思廣益,越是吸收更多人的智慧,越能對癥下藥,越能事半功倍。這樣,發展規劃才會更得人心,發展實踐才會更加順暢。
如果由于各種因素所限,實在做不到“勸一諷百”,那么,至少應像大講特講成績一樣,用同樣的篇幅、同樣的熱情、同樣的投入,來鞭辟入里地講問題。這樣編制出來的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效果也會比“勸百諷一”式文體和文風的好。
近期,宣傳思想文化部門正在大力進行“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我們應把這一活動的精神,特別是“改文風”落到實處,應用到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各個方面,包括編制文化發展規劃、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上。在當前“勸百諷一”文體、文風走俏的情況下,改文風顯得尤為重要。在改文風的問題上,不僅個人寫的小文章存在改的問題,集群體之力而成的大規劃,更需要改文風,因為它的影響更廣泛,導向性更明顯。具體到文化發展規劃、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之類文稿,當務之急,是改變、摒棄“勸百諷一”的文風,遠離空話、大話、套話乃至假話,把主要的精力、主要的篇幅,盡量用于主動正視問題、深入分析問題、積極解決問題,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據、言之成理。這樣的規劃,才是“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重要成果,才是發展的藍圖、行動的指南。
(作者為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
責編/劉建美編/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