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彩娟校長倡導山觀實驗小學開展的“家庭小書房”建設活動,我很感興趣,當年曾到過幾戶學生家庭看了孩子的小書房。書房雖小,但確實給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好的學習環境,也給農村家庭注入了純樸的文化氣息。受此啟發,我欣然題寫“讀書、思考、實踐,從小書房走向大世界”,作為對他們的鼓勵。當年不經意間的這一句感觸,后來山觀實驗小學把它作為了學校特色辦學的教育理念,并十多年孜孜以求,堅持引領學生愛讀書、讀好書,在讀書中成長,取得了非常好的活動效果,對此我深表欣慰。
學習是個人成長的必由之路,讀書是學習的主要途徑。魯迅先生在一篇雜文《讀書雜談》中提到,讀書有兩種,一種是職業的、為謀生的讀書,為了工作或升學不得不讀,這種讀書是“勉勉強強的,帶著苦痛的”;另一種是嗜好的、為自身發展的讀書,“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強”。他認為,只有后一種讀書,才能有濃厚的趣味,也才“可以擴大精神,增加智識”。可見讀書要能成功,關鍵在于是不是有趣味,是不是自愿。職業的學習也是需要的,因為將來你總要就業謀生。但要想在事業上有成就,恐怕也要對該事業有興趣,自愿地為事業而學習。勉強的學習總是難于深入,難于成功的。對于兒童來說,他們還沒有職業定向,更應該讓他們自愿地、有趣味地學習。同時讀書也是培養兒童興趣的最好途徑。
當然學習不光是讀書,觀察、思考也很重要,讀了要想、要思考。我們的教育方法要注重啟發式,不要灌輸式。我們經常講減輕負擔,減輕負擔為什么?不是說減輕了負擔讓學生去玩,在玩中學習。同時把時間還給學生,使他們有時間思考問題,有時間參與社會實踐,有時間參加他們喜愛的活動。小書房里有大宇宙,小書房里有大智慧,從“小”到“大”是一個必然過程。“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今天走進書房,是為了明天走出書房。所以說,學習是一個讀書、思考、實踐的過程,最終要“從小書房走向大世界”。
第一環節是讀書
一個人不會讀書,這個人是不會成長的,讀書是最重要的。現在有很多大人都不會讀書,從小沒有養成讀書的習慣,那他的文化素質也不可能得到多大的提高。
我一直有個觀點,語文教學應該以閱讀為中心。語言是思想交流的工具,它的表達形式是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為了掌握這個工具,除了會聽、會說以外,就是要會讀、會寫,因此,聽說讀寫都是語文教學的任務。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包括了識字與寫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幾個部分,其中閱讀教學應該是中心。以前有一些小學提出語文教學以作文為中心,不適當地加大作文比重,我認為這不恰當。小學階段,從寫話開始,到要求寫簡單的記實作文、想象作文、應用文等,這四五百字的習作怎么能帶動語文這么豐富的內容呢?寫作當然也很重要。寫作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最佳體現,這我贊同。但這是結果,結果并不是引領,引領和結果是不一樣的。應該用閱讀來引領語文教學,最后達到會表達。總之,聽說讀寫幾方面的能力培養都重要,并不是說閱讀最重要,但閱讀絕對是中心,是引領,讀可以帶給學生豐富的知識和詞匯,可以促進學生的表達能力,也才能寫得更好。
閱讀可以增長知識,引起興趣。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教育原則。蘇霍姆林斯基有這樣的體驗:學生不想學習,怎么辦?老師就要與學生一起學習感興趣的知識。他提出要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科普書籍,“閱讀、閱讀、再閱讀”,不但老師要讀書,更要激發學生興趣,使他們樂于讀書。教學就應該讓學生養成讀書的習慣,培養學生讀書的興趣,讀感興趣的故事、童話、詩歌等等。對讀書有興趣,對學習自然有興趣。
第二環節是思考
中小學的任務是給學生打基礎的,這種基礎不僅是指掌握基礎知識,而且也包括基本能力的培養,其核心是創造性思維能力。我們不能要求中小學生有重大的發明創造,但我們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就是要讓學生思考,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養成探索精神,凡事問一個為什么,可不可從另一個角度思考,用另一種方法解釋。從小有了這種創新意識,長大了,掌握的知識豐富了,他就能夠在事業上有所創新。
光讀書不思考是不夠的,有知識并不等于有智慧,知識多不會靈活運用,就變成書呆子了。學生在活動中會產生很多疑問,總想尋求答案,所以老師要通過學生的活動來建構知識,來激活他們的思維。課堂教學中如果只有老師講,學生被動地聽,學生沒有活動,思維激活不起來,學生對學習就會缺乏興趣。好的方法總能啟發學生的思維,只有通過思維才能增長智慧。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學習而不思考,學習的知識就不能理解透徹,就不能舉一反三。這就需要給學生留有思考的空間,思考的過程中能提出很多問題。我們的教育缺乏讓學生思考問題,我們重結果而忽視過程,在課堂上滿講滿灌,在課下又布置了許多作業,讓學生用什么時間去思考?讓學生有時間思考,有時間去廣泛學習其他知識。知識面拓寬了,思路打開了,就會提出更多的問題。孩子生來就有好奇心,從會說話開始就對外部世界充滿了新鮮感,總想問一個為什么。隨著知識的增長,問題會更多。不會提問的學生不能算是一個好學生,課程改革應該培養學生會思考,會提問題。
第三環節是實踐
教育是為發展生產力服務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教育也是生產力。學校是創造知識和培養人才的地方,要想創造知識,就不能離開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教育與勞動相結合、與社會相結合,是現代教育的普遍規律。我們要培養掌握科學技術的人才,那就要把教育和科學技術、先進的生產結合起來,與社會的生活結合起來,尤其是信息社會更是如此。所以說,我們要引領我們的學生走向世界去實踐。
教育應該是全方位的,過分重視書本的教授確實是中國教育的一大弊端。應該提倡給學生更多自己活動的空間,包括自學的空間,書本知識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素質教育有兩個重點,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實踐就是一個是從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過程,教學必須通過實踐對所學知識加以吸收、消化、檢驗和批判,進而有所創造。所以,要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包括志愿者活動。促進學生了解社會,樹立愛心,增強社會責任感。
素質教育的核心是立德樹人,道德教育不是說教,應該從一點一滴做起。我覺得道理是要跟學生講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在實踐里面,讓孩子去實行、去體驗。道德教育對小孩來說首先是養成一種習慣,另外就是讓他們在活動當中來判斷是非。道德教育的過程就是學生在實踐過程當中,在活動過程當中,通過一些矛盾,通過一些斗爭,使孩子的思想得到一個提升,矛盾解決了,他的道德水平就會提高一步。當然也不排除一些知識傳授,這個知識的傳授一定要和具體行動結合起來。
總之,在書中可以獲得豐富的知識,讀書也能培養一個人好的品質。但讀書還得思考,讀過的知識才能進一步內化為自己的知識。然后再到生活中去實踐,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再通過讀書來獲得真知,并且在實踐中不斷加以改進。從這一意義上講,“讀書、思考、實踐”是一個螺旋式上升,又是一個回旋的過程,它構成了一個人發展成長的基石。
最后是要從小書房走向大世界
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說一種環境,小書房就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在小書房中讀書,在小書房中思考問題,最終還要能走出書房,走向世界,培養有遠大理想、寬闊胸懷、有國際視野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
我們中國的教師需要有兩方面的根基,一是中國文化的根,一是國際文化的視野。這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一是必須有中國文化的底蘊,堅持中華優秀文化的精神,如在教育上應該“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教學相長”,重視人格素養,以自己的道德文章教化學生;二是要有開放的心態,吸收世界一切優秀文化成果和先進教育經驗,講民主、講科學,尊重學生,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隨著國際間交流越來越頻繁,信息交流越來越快,地球變得小了,教育的開放性、國際性越來越強。教育不能不納入到全球化的軌道,教育只有加強開放的力度,才能夠吸收世界優秀文化,為我所用。
山觀實驗小學做的是“在小書房中讀書”,想的是大的世界、大天地,說明孟彩娟校長和她的學校是具有開放的胸襟和國際的眼界的,是能做出學校的特色來的。什么是辦學特色和特色學校?通常人們對學校辦學特色有一種誤解,認為學校辦一些特長班,或者組織一些特長的小組團隊,就認為是學校的辦學特色。特色是根據學校歷史、學校環境,是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發揮自身的優勢所形成的獨具個性的、符合教育規律的、區別于其他學校的辦學模式。特色學校就是在辦學方面有自己的辦學理念,為全校師生共同認同,并朝著目標去努力,取得顯著成績,為其它學校和社會認可的學校。中小學雖然不像大學那樣是文化的中心,但是由于各校的歷史不同,地域環境不同,辦學的理念不同,各校也會有自己的特色。山觀實驗小學在“小書房”中有辦學的大思想,這才叫真正的特色。
文化是學校的靈魂,學校的真正的特色還在于學校的文化建設上。學校文化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建立起來的、是幾代人的努力積淀起來的。希望山觀實驗小學繼續把“小書房讀書活動”引向深入,產生更好的辦學效果,并經過全校師生長期的努力建立起具有本校獨立品格的特色文化。
(顧明遠,原中國教育學會會長,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10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