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會娟
【摘要】深圳衛視《年代秀》節目以其健康有趣、老少咸宜、雅俗共賞的節目內容,打破了“低俗高收視”的怪圈,成為“限娛令”頒布后全國有較大影響力、“叫好又叫座”的娛樂節目。本文從節目創作源頭出發,結合節目形式與內容分析其成功之道,探討節目的不足之處。
【關鍵詞】年代秀;代際互動;娛樂節目
2011年5月27日,深圳衛視推出了一檔全新的全明星代際互動娛樂節目——《年代秀》。該節目首度亮相即令深圳衛視同時段收視率躍居全國衛視第四,此后收視率和市場份額連創新高,促進了深圳衛視在全國排名的前移,也成為廣電總局頒布“限娛令”以后深圳衛視重點打造的王牌娛樂節目。2011年底,《年代秀》獲得了首屆“中國電視掌聲·噓聲”的掌聲,并且是五個年度掌聲中唯一的綜藝節目。得到觀眾和傳媒學人雙重認可的《年代秀》迅速刮起了一股強勁的“代季”旋風,在國內電視界產生了巨大影響。眾多娛樂節目紛紛打起懷舊牌,將參與者按年代進行分組互動,連曾經紅極一時的浙江衛視《我愛記歌詞》也避其鋒芒,將播出時間從周五改為周六晚間。《年代秀》以其健康有趣、老少咸宜、雅俗共賞的節目內容,打破了“低俗高收視”的怪圈,成為“限娛令”頒布后全國有較大影響力、“叫好又叫座”的娛樂節目。分析其成功之道和反思其不足之處,無疑對國內其他娛樂節目的健康發展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本文不揣淺陋,從節目創作源頭出發,結合節目形式與內容嘗試對其成功原因和不足之處進行總結歸納。
本土化變通與后繼創新
在引進比利時熱播綜藝節目“GENERATION SHOW”[1]模式后,《年代秀》節目的制作團隊并沒有生搬硬套地山寨,而是由節目制作團隊對原版節目進行本土化變通和后繼創新,因此最終展現在觀眾面前的是一個充滿了中國特色的娛樂節目。節目組每期邀請十位明星嘉賓領銜五個年代小組分別代表60、70、80、90和00年代,通過現場的年代答題、綜藝表演、游戲競技和卡拉OK記歌詞等環節進行同場PK,并且結合影像資料、生活實物、模仿表演、時尚秀等元素展現時代記憶,追尋逝去的青春夢想。據《年代秀》總制片人易驊介紹,他們引進節目模式后特別注重節目的細節內容,通過強調一些大事件背景下的小人物、小細節、小記憶來對引進節目模式進行一番本土化變通。[2]時代文化豐厚的土壤,使節目具有天然的群眾基礎,也使節目成為近年來少有的可以全家幾代人一起看的一檔綜藝節目。《年代秀》從各個年代的歷史生活和記憶中設計題目,運用多種手段生動地反映時代的變遷和文化的發展傳承,有文化氣質,卻不會曲高和寡;有歷史厚重感,又不會枯燥乏味。
對于引進節目來說,僅有本土化變通還遠遠不夠。一個節目要想有持久的生命力,就必須不斷地創新和調適。比如,在現場答題環節加入模仿表演,則既能增進節目的趣味性,又可以形象地展現歷史畫面。在“卡拉永遠OK”環節,《年代秀》曾嘗試借鑒《我愛記歌詞》的模式,以明星領唱的方式來替代播放錄像。這樣的調整雖然極大地活躍了現場氣氛,增強了節目的互動性,但卻削弱了錄像畫面所帶來的時代記憶感。尤其是在競猜一些老歌時,錄像畫面其實更能喚醒現場參與者與電視機前觀眾的懷舊情懷。又如,節目開播之初,單調的“我在跳什么”競猜環節并不適用于每一個年代隊,逐漸增添了“我在做(演)什么”等競猜成語或游戲等環節以照顧到每一個年代隊。
節目組對“GENERATION SHOW”進行了最重要的創新和改造就是加強了嘉賓的參與性。[2]每期的十位明星嘉賓既是答題者,又是節目的參與者,有時甚至是事件的親歷者和題目答案的揭曉者,他們還可以隨時到舞臺中間去跟主持人互動,極大地增強了節目的參與性。
明星效應與平民路線
電視綜藝節目一直是明星活躍的舞臺,很多觀眾正是為了自己的偶像才守候在電視機前的。《年代秀》節目中,觀眾會看到由不同年齡段的十位明星組成的五個年代小組,每個小組的組長均由特邀而來的各界明星大腕擔綱。這些節目嘉賓有運動員、藝術家、歌手、演員等。但與其他娛樂節目不同的是,《年代秀》雖然每期都有很多明星,但他們并不是節目的核心內容。每個年代的明星嘉賓只是作為自己那個年代的代言人,和觀眾一起來尋找那些逝去的美好回憶。這時的他們不是因其光芒耀眼、高高在上的明星身份受人關注,更多的是作為那個年代普通大眾的代表而出現。這時的明星和普通觀眾一樣,是時代的經歷者和見證者,懷著對那個時代的溫馨記憶,講述著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比如參與“誰在我身邊”環節的明星,常常會因為他們身邊的神秘嘉賓而歡呼雀躍、激動不已,這和電視機前追星的觀眾有著何等相似的心路歷程啊!為最后的獎品而努力答題,毫不諱言自己對獎品鉆戒的渴望,這也讓觀眾再次在明星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這種明星的平民路線極大地拉近了明星與電視觀眾的距離,增加了觀眾的認同感,而他們所帶來的厚重的文化情懷、積極陽光的人文取向也更新了觀眾的一般想象和期待。節目中那些感人的故事、煽情的環節,如嘉賓史可懷念自己的父親的情節、方青卓講述自己和養父的感情,在崇尚孝道文化的中國不僅迎合了大眾的口味,也增加了節目的人文關懷。此外,節目還經常通過一些現場觀眾和嘉賓共同努力答題等小環節來加強明星和普通人之間的互動性,以增加節目的趣味性。從這個角度來說,《年代秀》正是明星效應與平民路線的完美結合。
場內互動與場外互動
如前所述,《年代秀》最大的創新就是加強了嘉賓的現場參與性。正是這種參與性極大地活躍了現場氣氛,調動了現場所有人的積極性,點燃了參與者的激情,使節目現場的互動變得主動而自然。這種互動不同于戶外闖關節目中主持人與選手之間略顯無趣的無話找話,不是家庭調解節目中專家對矛盾家庭就事論事的指導,也不是各種相親節目中故意制造笑點吸引眼球的你問我答。《年代秀》節目現場的互動是主持人與嘉賓之間自然而然的交流,是現場觀眾和嘉賓之間的相互支持和默契配合,是現場人員看到神秘嘉賓時的驚喜與歡呼。這種互動化解了以往競猜類綜藝節目問答形式的單調,融入了主持人和嘉賓的即興表演,加入了揭曉問題答案的專業人士的現場解答或錄像內容,讓節目變得更加新穎有趣。
在節目的互動現場之外,《年代秀》節目組還開啟了一個引起受眾共鳴的多維互動空間,采用多種手段與觀眾實現互動。節目組一方面開通熱線電話,方便傳統的電視觀眾用手機短信的形式即時發表觀賞節目的感受,并迅速地把這些短信在電視機屏幕下方用滾動字幕播出;另一方面,每期節目還在新浪網和中國時刻網等網站同步直播,節目組同時還開通了新浪官方微博和百度貼吧,運用微博、論壇等新媒體形式吸引新生代網民發表意見。據新浪網報道,截至2011年9月,深圳衛視新浪官方微博的粉絲數量已成功突破百萬。[3]電視和網絡媒體的融合傳播與多樣化的互動手段最終使得《年代秀》在傳統觀眾與新生代網民中的影響力日漸擴大,也贏得了長久發展的機會。
雅俗平衡與謳歌時代精神
在國內各種形式雷同的婚戀交友類、才藝選秀類、情感故事類、戶外競技類真人秀等節目泛濫熒屏之際,《年代秀》憑借其雅俗平衡的節目魅力和謳歌時代精神的文化品位,從周末晚間的綜藝節目中脫穎而出。《年代秀》的目標受眾是普通百姓,因此節目就要走“老少咸宜”的大眾化路線。要走大眾化路線,節目定位時的基本方針就是要盡可能地滿足除少兒外所有能接觸到電視的普通觀眾的需求。這在媒體高呼分眾傳播、窄眾傳播的今天,似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目標。《年代秀》不諱言受眾差異,反而以年代為標準把受眾進行劃分,又以主流為導向,抓住了適合全家老小一起看、能讓老中青幾代人都感興趣的節點,借此展現不同年代的大眾文化。如此,節目既生動地反映了時代的變遷,又充分發揮了媒介的文化傳承功能。在知識問答、娛樂競技這種通俗的形式中,融入了有文化氣質、有歷史厚重感又不會曲高和寡的內容,達到了雅與俗的完美平衡。比如在“年代答題”環節會涉及大量文學藝術經典,提及這些經典旨在引起人們對過往的回憶,并非像考試一樣高深枯燥,題目本身往往帶有很大的趣味性和通俗性。
《年代秀》播出后,很多觀眾認為這是一場懷舊的盛宴,筆者認為它不僅僅是單純的懷舊,更多的還是在向各個時代致敬——謳歌時代精神。主持人與現場嘉賓帶領觀眾一起感受與品味“60年代理想主義的純凈、70年代勤勞奮斗的質樸、80年代自我意識的覺醒、90年代個性表達的率真以及00年代人人都可成為偶像的信念”[4]。《年代秀》的高收視率充分證明,觀眾并非一味獵奇喜好低俗,只是缺少這樣雅俗平衡的節目罷了。為觀眾提供他們“必看、愛看”的內容,不低俗、不庸俗、有文化品位的好節目自然會引起人們的廣泛共鳴,會讓觀眾樂于收看并吸引其長期收看。《年代秀》正是在這種雅與俗的平衡中不斷追求節目的特殊性,通過推銷節目的“個性化環節”和“特色化內容”,適度發揮大眾傳播的娛樂功能和文化傳承功能,為節目的長遠發展培養了大批忠實觀眾。
趨利避害的思考
《年代秀》節目的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除了上述成功的要素之外,還有一些不足之處,這是節目組在下一步發展中要重視的問題:
進一步加強互動性。節目組不應只滿足于用滾動字幕展播觀眾留言,還應借鑒其他節目的經驗,有所反饋,這樣才能形成持續的互動。同時繼續加強網絡互動,開辟言路,充分聽取網友的意見和建議,并在節目中有所體現。
妥善處理廣告時間與植入式廣告。隨著收視率的提升,《年代秀》節目的插播廣告也越來越多,雖然節目組會設置懸念來維持收視群體的穩定,但過長的廣告時間仍會不可避免地造成觀眾的流失。如果節目播出時能加入廣告時間倒計時提示則能使觀眾多一分期待,少一分厭倦。一個節目要想保持其生命力,自身的藝術原則和標準是必不可少的魂魄,不能為了廣告收入而丟掉最基本的文化特質。因此妥善處理植入式廣告,避免生硬的植入式廣告出現在節目環節中引起觀眾反感,將是《年代秀》節目以及其他綜藝節目必須重視的問題。
參考文獻:
[1]http://www.drg.tv/PressRatings.aspx?ProgramDetail=11641.
[2]張春朗.用青春夢想和情懷烹制精美文化大餐[J].南方論壇,2012(4).
[3]深圳衛視傳播力大會舉行發布全球媒體優才計劃[EB/OL].http://ent.sina.com.cn/v/m/2011-10-28/19353463587.shtml.
[4]顧麗.懷舊節目的魅力[J].視聽界,2012(4).
(作者單位:成都信息工程學院文化藝術學院)
編校:趙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