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丹陽 毛東東
【摘要】電視綜藝節目是當今電視媒體非常重要的節目類型,其發展已進入瓶頸時期,克隆化、同質化成為電視媒體人必須解決的問題。2011年5月,深圳衛視一檔全新的懷舊類綜藝節目《年代秀》的開播,無疑讓電視受眾、電視媒體人眼前一亮,在欄目的策劃中通過對代際元素的合理運用,可以讓不同年齡階段的電視受眾在節目中找到各自的情感共鳴,有效解決了電視綜藝節目僅為年輕人制作的問題,擴大了受眾范圍。它的開播開創了電視綜藝節目新的節目形態,有效地解決了電視綜藝類節目的創新問題。
【關鍵詞】代際關系;電視綜藝節目;選題策略;傳播效果;深圳衛視
2011年5月27日,一檔由深圳衛視引進并制作的懷舊類電視綜藝節目——《年代秀》,在競爭日趨激烈的中國電視綜藝節目市場脫穎而出,吸引了無數有著不同人生經歷、不同生活背景、涵蓋不同年齡段乃至橫跨半個世紀的幾代電視受眾的眼球,并獲得了業界和學術界的廣泛認同。其關注度與收視率節節攀升,成為該年度電視媒介中最引人關注的收視亮點。《年代秀》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打破了傳統電視綜藝節目的窠臼,成功地開啟了一種新的電視綜藝節目發展模式。
《年代秀》這檔節目的成功之處,在于它最大限度地囊括了幾代中國人的時代記憶,以時代氣息濃厚的節目內容和極具參與度的節目形式,激發了分屬不同年代、具有不同經歷和個性的受眾群體的文化認同感,使之產生了很大程度上的情感共鳴。可以說,《年代秀》的創新,不僅僅是一種模式創新,更是一種價值創新。電視綜藝節目的價值取向不再僅僅限于“娛樂大眾”,而是更進一步地蘊含了其他綜藝節目極少能夠體現出的文化內涵。這對于我國電視綜藝節目的健康發展無疑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的。而“代際元素”的合理運用在該節目傳播效果的達成方面,無疑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懷舊類電視綜藝節目與代際元素的界定
電視綜藝類節目從其發展至今,業界、學界對其所出現的豐富形式、類型都做了深入的研究和歸納總結,但是面對其新出現的節目類型至今沒有準確的界定和規范,為了對觀點進行深入論述,筆者首先來為“懷舊類電視綜藝節目”下一個相對寬泛的定義:懷舊類電視綜藝節目,是指以各種蘊含時代記憶、具有廣泛社會認同度的經典懷舊元素為表現主體,利用傳統電視綜藝節目的傳播方式,旨在通過此方式喚起不同時代電視受眾的時代記憶和身份認同,以達到良好傳播效果和社會效果的電視綜藝節目類型。創作者需充分運用電子技術手段進行加工制作,并將傳統文藝形態進行合理改造,以適應電視媒介的傳播特點,使之更具畫面表現力和時代氣息,從而創造出更大的藝術價值。當然,所謂的“懷舊”不可能是單純的懷舊,“懷舊”在電視綜藝節目中只是作為影響節目創作的重要因素存在,而非節目的全部內涵。
“懷舊”作為《年代秀》的成功要素,并不是通過機械地搬運“史料”、翻閱“歷史”這樣簡單的方式實現的。該節目以“帶領每一位觀眾跟隨節目的步調,透過時光穿梭的痕跡來尋找有關幸福的共識”為節目的靈魂,將代際元素貫穿其中,最終實現了其傳播效果的最優化。而所謂“代際”“代際關系”,泛指因成長環境、時代背景、年齡差異造成的生理的、心理的、角色和社會地位以及社會經歷不同的人群間所形成的既成社會關系。代際的差異,勢必導致行為和認知上的差異,而代際關系既可能是整合的、融洽的,也可能是分離的、隔閡的。將代際元素引入懷舊類電視綜藝節目中,對代際關系的整合與融洽是具有積極意義的。任何人類傳播活動都是以傳播目的的達成和傳播效果的實現為出發點和歸宿的,受眾在接受信息之后,在情感、態度、思想和行為方面產生預期中的變化,便是傳播效果實現的具體表現。
《年代秀》實現了將時尚流行的節目形式與經典懷舊的節目內容相結合,并將“年代”的概念完美地融于節目的形式與內容之中,最終形成幽默而不庸俗的節目風格,而“懷舊”也得以成為該節目的點睛之筆。另外,內地電視綜藝節目對中老年受眾群體相對忽視的現象是十分嚴重的。綜藝娛樂節目主要面向對時尚信息、娛樂消費更感興趣的青少年群體,內容過于新潮、節奏過于快速、情緒表現過度夸張、網絡語匯使用泛濫的狀況正向著極端化的方向發展,這也在客觀上造成大量中老年潛在受眾在潛意識中逐漸形成了對此類節目的抵觸情緒,于是多數電視綜藝節目的受眾群體難以得到有效拓展。而這種狀況的持續,也間接導致了代際關系的進一步疏離,從而形成了惡性循環的局面。
那么,代際元素究竟是從哪些方面影響該類節目的傳播效果的呢?下面,我們將從選題內容策劃、嘉賓的選擇與搭配、節目的外在表現形態等方面來具體說明代際元素在懷舊類電視綜藝節目中傳播效果的實現。
代際元素在節目選題策劃中的運用
無論是在選題策劃方面、主持人與嘉賓陣容的選擇與搭配方面,還是在節目具體的外在表現形態方面,《年代秀》都走在了中國內地電視綜藝娛樂節目的前列。而以“懷舊元素”的引入和“時代氣息”的營造為最大賣點的“經典重溫+時尚解讀”的節目風格基調,更使其受眾群體遍及各個年齡段,可謂“大小通吃”“老少皆宜”。再加上前期的大力宣傳與推廣,這檔節目在國內電視綜藝娛樂領域大放異彩,也就不足為奇了。在《年代秀》節目總制片人易驊看來,這檔節目的“匠心獨具”首先在于節目打出了獨一無二的“代際秀”概念。“《年代秀》要吸引觀眾的眼球先得抓住觀眾的心,節目讓跨年代的情懷一一重現,讓過去與未來彼此渴望。這是讓不同年代的人們能夠同步情感的奇妙舞臺,在這里觀眾可以看到60年代理想主義的純凈、70年代勤勞奮斗的質樸、80年代自我意識的覺醒、90年代個性表達的率真、00年代人人皆可成為偶像的信念。節目邀請的嘉賓都是出生于不同的年代,身上有著他們生活成長的那個年代的鮮明特點。”[1]不難發現,代際元素的引入,無疑成為該節目策劃過程中最大的亮點,同時也是其收視率得以“居高不下”的重要保障之一。
《年代秀》所確定的選題十分靈活多樣,選題所涉及的領域和范疇相當廣泛,從經典影視作品到日常生活用品中的“老物件兒”,從民族服飾到傳統美食,從時代人物的人生經歷到震撼人心的歷史事件。可以說,只要是曾給某一代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文化元素都有可能出現在節目的選題中。
《年代秀》中各個環節所涉及的選題范疇涵蓋了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出現在公眾視野中的許多極具特色的或給觀眾留下過深刻印象的精彩內容。這些元素通過自身的內在關聯和主持人的有效串聯,最大限度地喚起了嘉賓和觀眾的時代記憶,注重娛樂性和現場效果的同時,搭建起了代際溝通的橋梁。而代際元素便依托具體的選題內容,在懷舊類電視綜藝節目中實現其傳播效果。具體特征總結為以下三點:
一、注重經典性與流行性的有機結合。“60年代”環節中的肥皂作為選題內容出現,不僅僅是為了引發20世紀60年代受眾對往事的回憶,在嘉賓奇志的精彩講述下,年輕受眾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老一代人生活中的苦與樂,于是,代際隔閡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彌合。同時,這一內容并非孤立存在,它的設置也為接下來的內容埋下伏筆。由“肥皂”聯想到“肥皂泡”,進而引出韓國藝人樸珍鎬帶來的極具觀賞性的“泡泡秀”表演,令人大開眼界。經典與流行在此實現了有機結合。利用這種方式,實現具有相似特征的代際元素在各個年代的受眾群體中有效貫通,在《年代秀》的節目過程中屢見不鮮。
二、時代印記的趨同。通過節目中所展示的同一事物在不同年代的人群中所具有的時代印記的異與同,增進彼此間的了解,實現彼此間的真誠溝通,進而實現代際關系的調試。
三、個性與共性的融合。側重于不同年代群體個性的挖掘,又不失對年代間共性的把握。對于很多問題,不同年代的嘉賓和觀眾之間的意見會顯現出較大的一致性,即便出現了觀點的對立,也可以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實現代際間的了解與再認知。
代際元素在嘉賓的選擇搭配中的運用
傳統的電視綜藝節目大都以某一年齡段或者擁有某一具體需求、愛好的受眾群體為目標受眾,受眾面相對狹窄,節目內容局限度較高。而為了爭取更多的受眾,節目組往往僅從具體內容的把握和表現形式的創新等微觀層面的策略入手,采取“以嘉賓帶動收視率”“以‘炒作提升關注度”等僅僅具有短期效果的手段。此類手段的采用固然能對收視率產生一定的刺激作用,但長此以往,必定會引起受眾的反感,導致其興趣度、滿意度迅速降低,不利于綜藝節目收視率保持穩定,而收視率的起伏不定,也終將使節目不具有長期發展的潛力和價值。這也是當今我國電視綜藝節目陷入惡性競爭而難有長期穩定發展模式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年代秀》節目嘉賓的設置獨具特色之處在于,每一季節目中,不同年代的嘉賓都由“常駐嘉賓”和“嘉賓拍檔”組成。這也就使得節目在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下,能夠實現“常辦常新”。每期節目中,領銜5個不同年代的10位明星嘉賓都有不同的特色和閃光點,選題的確定往往也會考慮到這一點。因而,在節目的整體框架體系下,每一期節目都會由于嘉賓的不同,顯現出獨特的魅力。
分屬不同年代的10位嘉賓擁有不同的人生經歷。20世紀60年代嘉賓,對上山下鄉等知青生活有切身體會;70年代唐國強、陳沖等已是較早一批的全民偶像;80年代改革開放,興起下海、留洋等熱潮,春晚的首播也火了相當一批明星;90年代青春偶像這一概念更加深入人心,歌壇四大天王、小虎隊、影壇周星馳等都是那一時代人們追逐的焦點;2000年后,選秀明星、青春作家、網絡游戲等紛繁復雜。各個年代的嘉賓對自己青春時期風尚的熟稔程度造成對各種代表當年潮流的歌曲、演員如數家珍,可以很好地帶領現場還有電視機前的觀眾追憶各自的青春歲月。[2]這樣以代際元素為支撐的嘉賓選擇搭配方案,對代際互動的實現是極有益處的,價值認同的傳播效果也可以借此得以實現。《年代秀》的成功,正是由于節目創作者對于“代際關系”這一概念對當今中國的社會現實所具有的重大價值、意義有了極為精準的把握,將其運用到節目的策劃理念之中。
代際元素在節目外在表現形態中的運用
《年代秀》從開場舞的編排到節目板塊中的服裝展示、才藝表演、往事回憶、情景再現,無不滲透著代際元素。分屬不同年代的隊伍通過問答形成的競爭態勢,將體現各個年代不同特征的音樂、時尚、舞蹈、競賽等各種形式元素有效地放置在同一空間中并實現彼此間的和諧。這不僅順應了節目類型雜糅的綜藝節目制作潮流,更重要的是,與其他同樣成功的本土化節目相比,《年代秀》并沒有將“秀”固定為“演唱”這一種形式(例如《超級女聲》),也沒有毫無線索地將各種“秀”共同呈現在同一個空間中(例如《中國達人秀》),而是以“季播”的編排策略、以人物為中心的勾連模式形成連續性與系列性的統一,再將音樂、時尚、舞蹈、競賽等各種形式元素附著在這種統一之上。而代際元素也通過附著在節目的各個具體環節中實現了交匯與融合。總的來說,深圳衛視的《年代秀》將“年代”的概念與由此產生的代際元素,以雜糅各種節目要素的“秀”的形式表現出來,為處于懷舊情緒中的各年代群體,提供了宣泄與交流的平臺和機會,以節目的具象提供與觀眾各自的生產文本相結合,最終達到了節目的文化品位與收視效果的齊頭并進。
參考文獻:
[1]程坤,王瑩.《年代秀》:開創分享娛樂先河——專訪深圳衛視《年代秀》節目總制片人易驊[J].市場觀察,2011(7).
[2]王爽.從“編碼解碼”角度解讀娛樂節目——以《年代秀》節目為例[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7).
(作者單位:天津工業大學人文與法學院新聞傳播系)
編校:董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