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爭
【摘要】文化精品影響深遠,作用巨大。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放眼時代和全球,制定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提出了“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不斷推出精品力作”的任務要求。電視作為最具影響力和傳播力的媒體,承擔著傳播和塑造大眾文化的重任。為此,創作更多更好的電視精品節目就成為電視人責無旁貸的歷史使命。本文所分析的電視精品節目主要是指帶有策劃和創作意味的電視節目,如電視紀錄片、電視文學、電視戲曲等。筆者從三個方面詳細論述,最后歸論:打造電視精品是人民的期待,是時代的召喚,更是有責任的電視人面對偉大時代的光榮責任和歷史使命,電視精品興當其時,盛當必然。
【關鍵詞】時代;呼喚;電視精品
中國是文學大國,在文學殿堂里,從來不缺乏世界級的扛鼎之作。莫言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無疑是對中國文學地位和文學成就的一次明白無誤的標志性的確認,也是對國人的民族文學自信和文學底氣的一個實實在在的肯定和激勵。這一里程碑式的事件佐證了一個道理:精品力作影響深遠,鴻篇巨制價值無限。
無獨有偶,回顧近年來中國文化建設歷程,靠精品力作而形成帶動效應、轟動效應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一部《紅高粱》使國際影壇對中國刮目相看,中國氣質和中國風格備受矚目,張藝謀、陳凱歌等人迅速成為世界級導演,一批演員也相繼走紅國際舞臺;在國內,大型實景演出《印象云南》《印象麗江》《禪宗少林》《大宋·東京夢華》等創新力作,開拓了嶄新的藝術樣式,打造了靚麗的文化品牌,令人為之一振。這些經典藝術精品不僅大大豐富了旅游文化內涵,更大大提升了人們的審美品位。再說電視熒屏,當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融合著舞臺、電視等多種藝術元素走進我們的視野,我們的欣喜伴隨強烈的震撼而來:160多年的中國歷史以一種流動的、視聽的、音樂舞蹈史詩般的形式鮮活地呈現出來,作品大氣磅礴的思想力度滌蕩心胸、奪人魂魄,唯美浪漫、精益求精的藝術銳度令人賞心悅目、嘆為觀止。還有電視,當一些人還津津樂道于熒屏上的娛樂八卦、各種秀場的真真假假以及走街串巷的有聞必錄時,一部部精美的紀錄片、專題片映入眼簾:《敦煌》《故宮》《頤和園》《復興之路》《大國崛起》《公司的力量》《華爾街》《舌尖上的中國》……這些思想性和藝術性都堪稱典范的精品力作一經推出,立刻轟動了熒屏,引發了強烈的社會反響,聚焦了廣泛的收視,它們如同一棵棵參天大樹挺立于電視園地,彰顯著偉岸的魅力,散發著迷人的光芒。
文化藝術精品對民族、對社會具有如此深遠的影響力,對人生、對心靈具有如此強大的震撼力、感染力,由此可見,大力創作精品既是時代的召喚又是人民的期待,勢在必行、勢在必然。為此,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放眼時代和全球,制定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提出了“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不斷推出精品力作”的任務要求。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完成這一任務,就必須樹立精品意識,必須打造精品節目。電視作為當代最具影響力和傳播力的媒體,承擔著傳播和塑造大眾文化的重任,為此,創作更多更好的電視精品節目就成為電視人責無旁貸的歷史使命。
在進行了以上基本觀點和基本背景的分析之后,筆者重點對什么是電視精品節目、為什么要創作電視精品節目、怎樣創作電視精品節目這三個問題進行具體分析。
什么是精品節目
精品節目是指精心創作、傾力打造、有較好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有較強的社會影響力和較好的社會效果的節目。由此看來,對精品節目有較高的質量要求,不是隨便一部作品就可以稱得上是精品,也不是輕而易舉就可以創造出精品。精品節目至少要符合三個條件:一是在主觀努力上,它一定是經過精心策劃、通過艱辛創作、付出了許多的心血和汗水來完成的。二是在客觀結果上,它一定是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反響、具有良好的社會效果、經得起時間檢驗的。三是從形式和內容的界定上,本文所分析的精品節目主要是指電視專題類節目、電視文藝類節目或者是電視紀錄片和政論片,是帶有創作意味的節目。說得再具體點,主要是指可以稱之為作品的節目,比如電視紀錄片、電視文學、電視戲曲、電視文藝晚會以及具有較強文化、文學、人文氣息的電視專題片等。這類節目帶有一個共性,即這些類別的節目都飽含電視人作為創作主體的強烈的創作意識,蘊含了電視人突出的個性創造,體現了鮮明的主題思想和藝術訴求。同時,作品本身也呈現出濃厚的主體和主流意識形態氣質,呈現出電視人對社會大眾的宣傳、教育、引導、塑造的責任擔當,彰顯出受眾最廣媒體應有的時代風范。為什么我們要在這里特別界定這一概念?因為電視節目的范疇很大,節目形態很多,如果我們泛泛地把所有節目類型都囊括進來,這既不符合實際,也缺乏針對性。概念界定清楚了,才會有的放矢,才會找到著力點。
為什么要創作精品節目
首先是因為電視精品節目少,甚至可以說是稀缺。精品少,節目結構出現了失衡,所以我們才提出,要打造精品節目,要創作精品力作。大家都知道,電視這一媒體形態從誕生起就具有天然的快餐文化的特性,它更容易形成新聞類短平快式的生產,比較適合信息的傳達。所以,電視臺辦節目一般都會首選、重選新聞類節目,即便是專題類節目也多是傾向于新聞類專題,而專題片、紀錄片、文藝類節目就比較少,電視文藝作品類節目更少。由此我們發現一個傾向,即藝術含量高的、蘊含創意的、需要付諸更多創作智慧的節目在很多電視臺的節目結構中所占比例偏低。為什么?因為不好辦、難度大、成本高,當然有時候也因為節目效果不能盡如人意。在節目制作越來越計較成本的當今,精品節目生產制作的成本因素尤其成為一種制約。舉個例子,十多年前,許多電視臺都開辦有電視文藝作品類欄目,像音樂電視、電視文學,還有比如原來浙江衛視的《文化公園》等,曾經盛極一時,打造出了一大批精美節目,開創了電視藝術探索的全新時代,其承載的人文魅力以及電視與不同藝術門類融合發展的格局令人稱道;音樂電視更是風靡各個電視臺,生產出了許多經典的作品,音樂與電視的交融互補、相互促動創造了一道亮麗的藝術景觀,但現在基本都銷聲匿跡了,只有中央臺一個電視詩歌散文欄目還在支撐。為什么?除了生活節奏和收視口味的變化外,最主要的還是一個成本與收益的問題,對于城市電視臺這個問題尤其突出,紀錄片更是如此。精美的紀錄片具有很強的震撼力和沖擊力,其對社會的影響也更加巨大,但紀錄片的制作過程很長,攝制成本很高,付出的人力財力物力很大,所以電視臺本身幾乎不做什么紀錄片。現在電視屏幕上電視劇多、選秀多、演播室秀場多、民生類新聞多。我們對此當然不否定,但我們有必要反思,作為具有文化擔當、文化傳播和文化塑造使命的電視人,絕不能僅僅停留在對碎片化新聞的有聞必錄上,不能打著“三貼近”的旗號,以親民和培植“草根”的名義,行浮躁、浮漂和媚俗之實。因為,電視是媒體,是大眾文化的傳播者,也是大眾文化的塑造者和引導者,電視媒體不僅要順應并滿足觀眾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也要引導并提升觀眾的精神文化層次。一個時期以來,熒屏上流行的一些節目形態,立足市民口味,具有民本色彩,呈現了草根文化的鮮活性,表現了親民情懷,當然值得肯定。但事物總有兩面性,一些電視媒體盲目跟風、機械照搬、競相比拼、缺乏創新進而形成嚴重同質化的現象也是有目共睹,電視產品的膚淺性和由此形成的迎合市民口味的浮躁性顯而易見。電視精品力作的缺失,深沉厚重的精神文化價值的缺位,會使廣受電視影響的大眾產生精神食糧的偏食癥,就像營養不良、營養失衡,長此以往必然會影響身心健康,更遑論“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同時也與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的“創作生產更多無愧于歷史、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優秀作品”“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偉大戰略目標漸行漸遠。
實際上,電視觀眾并不缺少眼光和品位,也不缺乏判斷和灼見,更不缺失理想和信念。不少觀眾已意識到電視節目同質化和膚淺性問題,他們也已對自己的收視需求作出揚棄和調整。比如,對國學講座的追捧,對修身養性等內涵型節目的喜愛,對有分量的精品力作的關注等,都在證明觀眾對精品節目的旺盛需求以及更高品質收視時代的到來。這就是創作精品節目的第一個原因:精品節目少,精品節目缺,精品節目有需求。第二個原因是,精品節目是“鎮臺之寶”,是一個電視臺內涵和品牌的標志。沒有精品節目,不出精品節目,電視臺就缺少精氣神。衡量一個電視臺有沒有辦臺質量,有沒有品位和水平,有一個指標是少不了的,那就是要看一看精品節目的生產,看一看精品節目的數量和檔次。一個電視臺不能老是“短平快”,還要有一些思考和創造,有一些創意和想象,有一些審美和藝術,有一些文化、文學和文藝。產品講品牌,辦臺也同樣講品牌,有品牌才有影響,有品牌才有話語權,有品牌才有公信力,有品牌也最終才會有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由此看來,精品創作即便是需要較高的投入,也還是劃得來的。在這方面,要算長遠賬,要算大局賬,要算政治賬,而不能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第三個原因是,精品創作會帶來示范效應。也就是說,精品節目的創作會整體地對電視臺的節目產生影響,會促進其他節目的提升,而這種氛圍將會對其他節目的生產起到示范作用。如果長期不抓精品生產,那么我們會發現,電視臺的節目質量不知不覺中在下滑。因為,電視臺缺乏目標,沒有坐標,沒有參照,沒有追求。如果精品創作始終保持在一個水平,常抓不懈,那么電視臺就會形成一種氛圍,就會有相當一批節目追隨、比拼、趕超,整個節目質量也會比較穩定。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創作精品節目不僅重要,而且必要,不僅可能,而且能夠,即使在講究效益和成本的今天,我們還是應該創作出一定數量和一定質量的精品節目。
怎樣創作精品節目
這個問題比較復雜,筆者只有針對性地講幾點看法。怎樣創作精品節目呢?一是作為電視媒體的領導者和決策者必須充分重視。領導重視是做好所有工作的重要保證。精品創作是一個工程,領導認識必須到位,領導認識到位了才能有人財物的保證,才能有精品創作的順暢運行,在這一點上要切實體現“政治家辦臺”。二是要做好規劃。精品創作不能盲目行事,事先要有計劃,做好論證。要搞清楚哪些素材、題材是可以打造成精品的,做到有的放矢。做好規劃并不容易,需要我們對素材資源、主題內涵、社會反響、創作能力等進行全面科學的分析、評估。否則,不僅打造不出精品,而且會造成不必要的損失,挫傷精品創作的積極性。三是在使用人才上,要把那些高精尖的人才用到刀刃上,特別是綜合性素質好的人才。電視精品需要好的文稿、好的攝像、好的創意、好的編導、好的制作、好的配音、好的音樂配置等。也就是說,一個精品,一個成功的作品,它幾乎要求每一個要素、每一個環節都是過硬的,至少是過關的、沒有明顯瑕疵的。四是要形成上下聯動機制。好的素材和題材在基層、在民間。去年以來開展的“走轉改”活動成效斐然,也再一次證明生活底層和人民大眾中蘊含著鮮活生動、豐厚雋永的真情、真義、真知、真理。市級臺和縣級臺,中央臺、省臺和市縣臺要形成聯動,基層臺具有發現素材的優勢,上級臺具有創作的經驗和條件,各方要把各自的優勢整合到一起,發揮合力,這是一條捷徑。創作精品的條件和辦法還有很多,不再一一羅列。
總之,電視精品節目具有重大影響和深遠意義,打造電視精品節目是人民的期待,是時代的召喚,更是有責任的電視人面對偉大時代的光榮責任和歷史使命,電視精品興當其時,盛當必然。
(作者單位:周口電視臺)
編校:董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