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瑩
【摘要】當前,各家省級衛視都把自制劇作為重要的發展戰略,它所帶來的文化傳播效應和收視趨向成為自制劇生產的重要吸引力,自制劇成為推廣本土化資源的重要載體。做好自制劇關鍵在于講好故事,利用本土文化資源講故事,在地緣文化背景下發掘故事,展示本土人物群像性格,展示地方語言、民俗、生活形態,以及風土人情等。講好自制劇故事需要明確主題,深入生活,貼近本土,占據首播權。
【關鍵詞】自制劇;獨家首播;本土化;文化品牌
自制劇是由電視播出機構自己選擇題材、自行組織劇本創作、自我出資拍攝,然后在自家所擁有的播出平臺獨家首播的電視劇。近幾年來,購買電視劇的成本不斷上漲,投資風險加大,使得衛視在購買電視劇的同時,開始走上了自制電視劇的道路。[1]
目前市場上的自制劇大體有三種類型:第一類是為熱播而自制。比如湖南衛視的《丑女無敵》《新還珠格格》《一起來看流星雨》等,從電視劇熱播或者湖南衛視的頻道定位出發而生產的自制劇;浙江衛視《愛上女主播》也是為了浙江衛視“中國藍”的頻道定位和推介名主持人的需要而自制。第二類是為成本而自制,一些電視制作機構為降低電視劇購買成本,或者為擴大電視劇市場競爭優勢而著力開發的自制劇。比如江蘇衛視重拍海巖三部曲。第三類是為品牌而自制,這種類型多屬于充分利用本土資源優勢打造本土化的劇目品牌而打造的自制劇。比如本山傳媒自制系列劇《鄉村愛情》、天津衛視自制系列劇《楊光的快樂生活》、山東衛視自制劇《闖關東》、廣東衛視自制劇《本地媳婦外地郎》、湖南衛視的《恰同學少年》和《八千湘女上天山》,等等。第三種類型越來越成為各地電視劇項目規劃的重要構成部分。從市場情況來看,為品牌而自制越來越成為弘揚本土化、樹立本土品牌的重要戰略。各地政府像抓一項建設工程一樣,把自制劇項目列為當地政府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看中的就是自制劇的傳播和帶動作用。
自制劇成為推廣本土化文化的媒介
自制劇不僅僅是電視劇生產方式的變化,也是一個地區或者一家傳媒機構在文化認識上的覺醒。因為大家都看到了自制劇越來越成為塑造本土化人物群像,傳播本土文化影響的重要媒介。
電視劇的通俗性使本土化大眾化傳播成為可能。電視劇是最通俗、最廣泛的藝術載體,它具有廣泛的受眾基礎,也具有廣泛的傳播能力,其實際傳播效果也很好。比如發生在中國近代的華北地區農民向東北三省移民的運動,俗稱“闖關東”,對于這段歷史,很多人聽說過,但是大多數人并不熟悉這段歷史。山東電影電視劇制作中心把這段歷史搬上了屏幕,并以一戶山東人家為生活所迫背井離鄉闖關東的故事為模板,展現了那段充滿了磨難和考驗的歷史。《闖關東》的播出不僅贏得了較高的收視率,也在群眾中、學界、文化界和歷史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人們在電視劇中認識了“闖關東”的人,熟悉了“闖關東”的事,品味了“闖關東”的命運和精神。這就是電視劇通俗化傳播的影響。
自制劇的針對性使本土文化得到最大程度的張揚。自制劇的目的性很強,創作的范圍很具象,編劇要在一定的框架內進行創作,這個框架基礎就是本土文化,本土具備了故事本源、人物原型,以及既定的生活環境。湖南衛視拍攝的自制劇《恰同學少年》以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范五年半的讀書生活為主要背景,展現了20世紀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一批優秀青年風華正茂的學習生活和他們之間純真美麗的愛情故事,深刻揭示了“學生應該怎樣讀書,教師應該怎樣育人”這個與當今社會緊密相聯的現實主題。這部劇從時間框架上,鎖定了“五年半”作為故事的背景,在這個背景下,發生了許許多多歷史事件,而劇情并沒有停留在這些歷史事件,而是定下了“風華正茂”的基調,這一點比較符合湖南衛視的定位和頻道氣場,整個劇情中年輕人敢作敢為的性格,又符合湖南人“敢為天下先”的性格,電視劇從刻畫一個人,到一群人,到一個地區的人或者一個時代的人,形象化地展現了湖南人尤其是湖南年輕人意氣風發、大男兒氣概的性格特征。
自制劇的獨家性成功打造了個性化的文化品牌。自制劇的獨家性為自制劇品牌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自制劇在很大程度上區別了電視劇市場追風熱潮,自制劇的資源選擇和故事講述的獨特性成為品牌顯著的標志。天津衛視自制系列劇《楊光的快樂生活》采用天津方言,讓相聲演員出演劇中人物,成功塑造了一個小人物的愛恨情仇。主人公楊光是一個善良、淳樸,帶有一些小毛病的年輕人,一片好心總辦壞事,想干壞事又常常干成了大好事的喜劇人物。這部劇充分展示天津人、天津話、天津場景,成為電視劇市場上的一朵奇葩。《楊光的快樂生活》也被拍成系列,成為電視劇市場上的熱寵。電視劇所張揚的天津范兒成功展示了天津性格和天津環境。以前天津文化多存在于相聲作品中,很少在影視作品中涉及,《楊光的快樂生活》目前已經拍到第八部,成為傳播天津文化名副其實的文化品牌。
自制劇要打好本土故事的文化牌
自制劇有別于普通的電視劇,自制劇的指向性、目的性和創作手法的規律性都非常明晰,它不像普通電視劇創作那樣隨意,也不像小說家創作那樣天馬行空。要體現出自制劇的文化含量,必須打好故事牌和文化牌。
有針對性和目的性地確定主題。自制劇的創作首先要明確目的性,是針對電視劇市場,還是針對本土文化傳播;是針對傳播渠道競爭能力,還是針對本土人物群像的塑造。主題的確定有時候是命題式的,來自出資方或者出品方的需求。江蘇臺投資拍攝的《人間正道是滄桑》作為國慶60周年獻禮片,該劇通過1925年至1949年間楊氏兄弟姐妹不同的人生脈絡,融個人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為一體,將重大主題與生動的人物、豐富的故事巧妙相融,集中展現了從黃埔時期的國共合作到共產黨戰勝國民黨、國民黨退逃臺灣這一歷史時期波瀾壯闊的政治歷史畫卷,生動再現了共產黨順應時代潮流,建立新中國歷史命運的必然性。江西電視臺電視劇制作中心自制大劇《井岡山》描寫的是1927年大革命失敗之后,面臨著生死存亡嚴峻考驗的中國共產黨人力挽狂瀾,使中國革命絕處逢生的歷史。該劇以全新的風格、獨特的視角,藝術、完整地展現了這一恢弘的英雄史詩,體現了一代偉人鐵骨柔腸里鮮為人知的非常情懷,唱響了一曲匯集歷史山谷回聲的英雄贊歌。
在歷史和地緣文化中尋找故事。自制劇多在本土歷史和地緣文化中尋找故事原型,以體現出故事的真實性。比如湖南衛視拍攝的《八千湘女上天山》,以支援邊疆建設為題材,八千湘女帶著建設邊疆的美好愿望,懷著神圣的青春夢想奔赴新疆。劇中故事以歷史為依據,輔以文學化的創作,典型地還原了那段歷史,典型地塑造了幾個人物,成功地反映了八千湘女的壯志豪情、浪漫愛情,并客觀反映了她們與艱苦生活做斗爭的堅強意志和堅忍不拔的犧牲精神。劇中也對歷史進行了冷靜的反思。遼寧衛視自制劇《女人當官》以輕喜劇的形式集中反映出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農村婦女巾幗不讓須眉的干勁和精神,展現她們發揚自強自立精神,向往新生活的嶄新風貌,成功展示在黨的惠民政策指引下,廣大農民齊心協力奔小康的社會現實,是一部集思想性、藝術性和感染力于一體的弘揚主旋律的優秀作品。劇情截取東北新農村新變化新狀態為故事背景,充分結合東北地緣文化特點,張揚了東北人性格和風景如畫的東北農村新風貌。
通過典型形象張揚本土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群像是自制劇的重要職責,在電視劇中人物群像往往是通過典型形象的藝術塑造,體現人物群像的性格特征。《女人當官》以東北農村為故事背景,結合東北風土人情和地理特征,充分展示東北人性格特點,成功塑造了一群新型東北農民和新農村婦女干部的形象。安徽衛視自制劇《新安家族》以清末民初民族資本的崛起、發展壯大為背景,通過塑造以晚清徽商為杰出代表的一代中國商人的群體形象,用濃重的筆墨熱情地謳歌那些具有時代民族英雄精神的中國商人的脊梁。影視劇中的人物是濃縮的人物,是典型化的人物,是藝術再造的人物,他們所具有的代表性的典型程度是自制劇在張揚人物群像方面成敗的關鍵。《人間正道是滄桑》成功塑造了一個個性格鮮明、含義豐富的人物形象,如瞿恩熱情、友善、善解人意,也有熱烈而又理性的追求,通過他,我們感受到一種理想對人格的提升,感受到共產黨人不可抗拒的感召力;楊立青作為一個成長的共產黨人開始渾不知事、到處惹是生非,后來經過革命斗爭磨礪,在各種復雜的家庭、情感沖突中漸漸成熟,成為一個思想堅定的共產主義者,成為一個具有多方才能的軍事人才,不斷贏得他人理解、贊賞和尊敬。劇中力求通過個性的刻畫挖掘人物背后的社會與歷史的必然性,保持了性格刻畫的思想高度。
通過語言特色還原本土化生活形態。影視作品是對生活的藝術化呈現,很多影視劇通過借用本土化語言特征,還原本土化的生活形態、生活方式。天津衛視的《楊光的快樂生活》,東北三省的《鄉村愛情》《劉老根》,包括早些年北京臺自制劇都采取特色顯著的當地語言,既親切,又營造了文化氛圍,還展示出當地人的生活狀態。比如1990年熱播的電視劇《渴望》,此后相當長一段時間以北京話為表達手段的電視劇一度占領電視屏幕的半壁江山,而今以東北話為表達手段的對白成為屏幕上流行的語言。什么時候河南話能成為影視劇中流行的語言,尚待自制劇在此方面有所突破。自制劇要發掘出河南語言之美、語言之樂、語言之義,通過影視劇推廣本土風土人情。很多地方多通過電影來推廣本土的風景名勝,比如李安拍攝的《臥虎藏龍》對浙江吉安竹林的展示,張藝謀拍攝的《英雄》對九寨溝山水的展示,陳凱歌拍攝的《無極》對香格里拉花海的展示。現在越來越多的電視劇甚至自制劇也十分重視對名勝古跡、城市風貌、名山大川的推介。東方衛視自制拍攝的電視劇《蝸居》就以上海市為故事環境,劇中展示了現代化上海的建筑、風光、商業等環境。河南臺拍攝的《難忘歲月——紅旗渠的故事》,以太行山為背景,不僅講述了那段驚心動魄的故事,也展示了太行山迷人的風光。江西衛視重拍的《閃閃紅星》對江西婺源一帶山水風光的展示,對紅色古鎮瑤里的展示,極大地促進了當地旅游產業的發展。但是也有一些自制劇像快餐一樣,不注重對環境的選擇,多半在攝影棚內搭置內景甚至外景,失去了對本土環境的推介作用。
通過情節道具等展示地域文化符號。地域文化符號是具有傳承性和特色化的。比如電影《千里走單騎》對儺戲的呈現,電影《白鹿原》對秦腔的展示,《金陵十三釵》中對旗袍、評彈等的展現。在電視劇尤其是自制劇中更要注重對地域文化符號的展示。河南電視臺投拍的自制大劇《少林寺傳奇》中很多武打動作都設計成為“真打”“實打”等方式,充分展示了中華武術的力量之美和正義之美。《喬家大院》充分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服裝、算盤、票號等文化符號。浙江衛視自制劇《愛上女主播》滲透了很多“中國藍”的包裝元素,這些元素對推廣浙江衛視起到了顯著作用。
自制劇要充分發揮自制優勢
自制劇要張揚本土文化,靠電視劇本身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在運作層面沉下心、撲下身,實實在在挖掘本土文化資源,靈活巧妙地融入到劇情中、人物中和場景中。
選題的命題化。自制劇的選題要明確,要以項目的方式,接受命題制,真有命題,才會對題。命題指向不明確,很難形成委托與創作的一體化,很難形成自制劇的針對性。《恰同學少年》在選題階段,進行了精心的策劃,不僅選定了劇中歷史,還選定了劇中人物狀態和精神氣質,這些元素的確定為創作提供了良好的氛圍。《新安家族》在塑造徽商群像的時候,也看到對徽商誠信、機智、英勇等性格的定位。這種選題的命題化不是對創作者的束縛,而是對創作的規范。實踐證明,這種規范是很有效果的。
創作的委托制。自制劇的創作多為委托式,受委托的創作者最好能夠深入創作區,了解情況,實地感受,收集民間語言和故事,感受民間生活方式和性格特征。自制劇的創作不能靠材料,不能靠匯報,而對本土人群和地區深入有多深,創作就會有多自如。目前很多劇作家受利益的驅動,敢做創作過程中的快槍手,急于出成績,急于出劇本,而缺乏對本土的深入了解,缺乏生活體驗,寫出來的故事千篇一律,寫出來的人物臉譜化,不夠鮮活,缺乏特色,這是自制劇最致命的弱點。
拍攝的地域化。拍攝距離本土環境越近,自制劇的本土氣息就越濃厚,再有經驗的美術師也設計不出符合生活狀態的場景。拍攝的貼近性,一方面是環境的貼近,另一方面是劇中人物與現實人物的貼近,再漂亮的演員、再會演戲的演員也演不出生活中的真實人物。尤其長期生活在攝影棚里面的演員,脫離泥土的氣息,脫離生活的味道,演出來的角色干巴巴的,十分生硬。
獨家首播權。自制劇的播出是自制劇傳播影響力的關鍵,首播是爭取自制劇傳播先機,尤其對于一部優秀的自制劇來說,能夠贏得首播權,也就是贏得了市場的主動權;要是能夠贏得獨播權,也就是贏得了市場的控制權。目前有些實力較強的播出平臺,牢牢掌握了自制劇的首播權甚至獨播權。而有些臺在自制劇制作完成后即把該劇推向市場,形成幾家聯播之勢,這種播映方式雖然贏得了首輪售賣權利,但是失去了播出的自主性和獨家性。湖南衛視自制很多大劇,都為獨家播出,至少是首先取得有線播出權。
自制劇是新生事物,其競爭才剛剛開始。很多臺自制劇中選擇了熱播劇和競爭劇,而以張揚本土文化為重任的自制劇尚未形成規模,尚處于待開發的處女地,尤其是對文化資源豐厚的省份和地域來說,自制劇的空間和市場更廣泛、豐富。
參考文獻:
[1]徐雯雅.省級電視臺自制劇現狀思考[J].新聞愛好者,2011(9上).
(作者為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生)
編校:董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