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片】
南京市雨花臺中學是一所江蘇省四星級(國家級)示范中學,始建于1957年,坐落于聞名遐邇的雨花臺畔,學校現有81個教學班,4000多名在校學生。1999年,學校提出“促進學生和諧發展”的辦學理念,在此理念的引領下,學校實現了跨越式的強勢發展,學校的知名度、美譽度逐年提升,綜合實力不斷增強,被南京教育界稱為“雨中現象”。
和諧的校園、和諧的課程、和諧的教師、和諧的管理促成了學校在高位平臺上的快速發展,形成了雨中自己的“和諧”特色。近兩年來,學校先后被評為:全國國際生態學校、江蘇省園林式學校、南京市青奧示范學校、南京市“云計算環境下的信息化綜合改革高中”特色學校、江蘇省“雨花石文化”課程基地,學校的課題《基于教師個性化成長的“教師發展地圖”的校本建構研究》被確立為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重點培育課題。
受 訪:穆耕森(南京市雨花臺區教育工委書記、南京市雨花臺高級中學校長)
采 訪:石 萍(《江蘇教育研究》雜志社記者)
石 萍:穆校長,聽說您在雨花臺中學已經工作20多年,從普通老師、班主任到教務處主任再到副校長、校長,您對雨中一定充滿了感情,那么您能給我們講講雨中的發展歷程嗎?
穆耕森:講到雨中的發展歷程,我是頗有感觸的。
90年代初我來雨中的時候,學校還在舊址——雨花臺的支脈普德村山坡上(雨花西路33號),條件可以說是很簡陋。學校占地僅有二十畝,只有近800名學生。校園中間是200米煤渣跑道環繞的操場,教學樓辦公樓環繞在操場四周。有一點風吹過,校園里就揚起一層灰,全校初高中二十四個班級就在這樣的環境中上課。
90年代后期,雨中走上了快速發展的軌道。在市、區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學校從1997開始謀劃異地新建,我全程參與了新校區的籌建工作。2000年,學校搬遷至新校區——紫荊花路66號。現在的學校占地180畝,建筑總面積6萬多平米。校園環境優雅,是南京市園林式學校、江蘇省綠色學校、全國國際生態學校。同時,學校教學設施先進,洋溢著現代氣息,是南京市規模較大、辦學條件較好的學校之一。現在學校有81個班級,在校學生近4000名,教職工326人。
雨中的發展不僅僅是在硬件設施上,更重要的是教學品質的提升、社會知名度和美譽度的提升。1997年,學校通過了南京市重點中學驗收。1999年,學校提出了“促進學生和諧發展”的辦學理念,積極推進課程改革,不斷凝煉雨中文化,學校的綜合實力持續提高。2005年,學校被評為江蘇省四星級(國家級)示范高中。近幾年來,學校榮獲一百多項殊榮:“全國教科研先進單位”、“全國平安和諧校園”、“江蘇省文明單位”,連續八年獲“南京市高中績效評估一等獎”……
今年,是我在雨中工作的第二十個年頭,我特別高興,學校又獲得了四項殊榮。一是學校被評為南京市青奧示范學校,南京市只有五所中學榮獲這一稱號;二是“云計算環境下數字化特色學校”的申報獲得了成功;三是《基于個性化成長的“教師發展地圖”的校本建構研究》這一課題通過了申報答辯,被確定為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重點培育精品課題,成為南京市十大精品課題之一;四是“江蘇省課程基地項目化課程”的申報獲得成功。
可以說,這20年是雨中發展最快、變化最大的二十年,我能陪伴著它一路走來,感到很幸運,也很自豪。
石 萍:雨花臺中學近幾年在南京高中教育界強勢崛起,形成了被廣泛關注的“雨中現象”。我們很想知道,形成“雨中現象”的核心動力是什么?
穆耕森:形成“雨中現象”的動力很多,如教師的辛勤付出、學生的刻苦努力、政府的全力支持、家長的殷切期盼等等,但最核心的動力,應該是我們擁有前瞻的辦學理念:促進學生和諧發展。
為了實現這一理念,首先,雨中致力于構建“家園式”的和諧校園。雨中既注重良好的校園環境,更加強調的是學校內在的和諧。諸如:老師們相互諒解、相互寬容;彼此關愛、彼此信任;互相競爭,共同合作……我們學校有一位年輕的徐老師,外地人,也沒結婚,一年暑假,他患急性闌尾炎開刀住院,不想讓家里擔心,就自己一個人住在醫院里。后來,這事給王老師知道了,他安排好家里的事,每天都給徐老師送黑魚湯喝。要不是因為徐老師特別感激,開學告訴了學校,我們也不知道這事。我可以自豪地說,這樣的事恐怕只有雨中才會有。老師們的心目中,雨中已經不僅僅是校園,而是家園;同事也不僅僅是同事,而是家人。
其次,雨中特別推崇人性化的關懷。想教師所想,急教師所急。諸如:取消教師坐班制;改“推門聽課”為“預約聽課”和“相邀聽課”;老師家的電器有點小毛小病,后勤服務處會派人上門維修;解決老師子女的上學問題,為老師解決后顧之憂……我想,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主力軍還是一線的老師,所以只有把老師的困難解決了,老師們才能全力以赴地去實現學校的教育理念。
再次,雨中大力促進學生和諧發展。只會死讀書的孩子,將來必定無法在社會上生存;所以,我們的教育立足于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諸如:開發了更加適合學生特點的精品校本課程,像“雨花石文化”之類;培養了一批具有現代公民意識的“校長助理”;100個社團、100門選修課、100個實驗、100個名人故事……拓展了學生的文化視野,培養了學生的人文情懷等。
通過這一前瞻的辦學理念,雨中把方方面面的因素都調整到了“和諧”的軌道上,形成了學校發展過程中的最大合力。社會滿意了,家長滿意了,老師滿意了,學生滿意了,學校怎么會發展得不快呢?
石 萍:“和諧”是近些年來中國社會的一個熱門關鍵詞,你們提出“促進學生和諧發展”的辦學理念,和這個社會熱點有沒有關系?
穆耕森:首先要指出的是,早在1999年,我校就提出了“促進學生和諧發展”這一辦學理念。直到2004年9月,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的報告中,才提出要“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此后,“和諧”才開始成為社會熱門關鍵詞。所以我們不是跟形勢也不是迎合潮流,恰恰是基于我們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判斷提出了這個前瞻性的辦學理念。
當時,高考競爭愈演愈烈,應試教育弊端重重,全國教育界對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進行了廣泛的討論。面對社會的壓力,家長的期盼,我們雨中也面臨著艱難的選擇,是不顧學生的成長規律,片面地追求升學率,還是以人為本,追求教育對人的生命的成全,這是我們必須要解決的一個價值觀層面的問題。
作為當時學校的分管校長,我堅持:我們要有教育者的“良知”,不能背離教育的本真,應該走素質教育之路,而且要真正做好素質教育。學校也先后幾次召開專題會議,進行了反復的研討,聽取了廣大教師的意見,最后才提出“促進學生和諧發展,著力構建和諧校園”這一辦學理念。1999年雨中正值新校區建設之際,我們就把這一理念同時融入了校園設計,在教學樓前豎立了一個標志性雕塑:諧。雕塑是一個用不銹鋼材料制成的矗立著的四方體,由其中一個頂角支撐著整個立方體,整個雕塑給人一種結構的和諧、力的和諧、形的和諧之美的享受。這個雕塑也時刻警醒著每一位走進教室的教師:我們究竟為什么而教。
說到底,當初為了雨中的發展,這個辦學理念應時而生,現在事實證明了它的正確性。
石 萍:有一個問題我不大清楚:我們國家的教育方針提的是“全面發展”,而你們提出的是“和諧發展”,這兩個概念之間是什么關系?“和諧發展”是什么樣的發展?
穆耕森:我先來回答第二個問題。
“和諧發展”有兩個層面的含義:第一層面是“和諧了,才能發展”。和諧是一種條件,是一種前提,是一種要素,即常說的“天時、地利、人和”中的“人和”。只有建立了和諧的師師關系,師生關系,生生關系,并具有了和諧的組際關系,處際關系、校際關系,以及擁有了和諧的學校與校外方方面面的關系,才能促進學生更好地和諧發展。第二層是“和諧的發展”。“和諧”是發展的一種本質,是一種品位,是一種境界,這兒的“和諧”主要指學生的素質,“和諧發展”是一種高水平的發展,“和諧”是綜合素質優良的體現。包含品德的和諧發展、知識的和諧發展、能力的和諧發展、身心的和諧發展和觀念的和諧發展。
所以,“和諧發展”與“全面發展”肯定不是對立的關系。
從發展的最高層面上來比較,和諧發展與全面發展實際上是同義語。和諧發展是相對于偏狹而言的,全面發展是相對于片面而言的,和諧發展與全面發展兩者設定的終極目標是完全一樣的。但兩者的起點稍有不同。和諧發展是指在培養學生具有較為扎實的綜合素質的基礎上,更多一些順其自然,更多一些寬容,通過引領、點拔、指導,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作用,充分發掘學生個體的擅長才智,充分發展學生個性。
全面發展如果把握得不好,則很容易陷入對學生個體苛求完人或平均發展的誤區;陷入忽視學生個體差異,將學校視作工廠,樂此不疲地生產“人的標準件”的誤區;陷入以“全面”為籍口,要求學生在各門考試科目上均能考出好成績,因而主觀上片面注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某些能力的誤區。“和諧發展”則不然,它是基于人性發展、個性化發展的更高要求,強調發展主要素最優化的組合。如果從這個角度考慮,把“全面發展”改為“全面的基本的發展”或“和諧的全面發展”,倒還更好一點。
石 萍:近幾年,雨中高考取得了非常優異的成績,連續八年獲得“南京市高中績效評估一等獎”,您認為,秘訣何在?
穆耕森:我們一直在思考這樣的問題:學校應怎樣在教育的社會價值、工具價值和終極價值之間尋找平衡點,這是當今社會賦予學校生存與發展的智慧。如果我們高中辦學僅僅是為了學生三年后獲得1張大學錄取通知書,這樣的學校是一所不合格的學校,校長是不合格的校長。學生三年的高中生活,應該有一種精神的記憶、一份感恩的體驗,應該形成高尚的人格、良好的習慣和正確的思維方式。應該說,雨中從來都不會“為了高考而抓高考”。所以如果一定要說雨中成績的背后有什么秘訣的話,那應該還是源自于我們的辦學理念:促進學生和諧發展。具體的做法,我概括為三句話。
和諧的校園氛圍。“只要是高三工作,全校上下全力支持!”學校為此專門成立高三工作領導小組,整合學校各部門力量,號召全校教師人人關注高三,支持高三,服務高三。例如:為了節省高三教師忙于家務的時間和精力,總務處承擔了為高三老師家配送凈菜、工作餐等服務;為了緩解高三學生的心理壓力,學校心理咨詢室主動開展針對高三各班級的心理拓展活動……
和諧的內在精神。有些學校可能到了高三,會停止所有的活動甚至體育課,但我們不會。我們一直強調豐富學生的體驗,從而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比如,主要針對高三學生的“我真的真的真的很不錯”主題心理健康節,就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自信。“2012,我們一起上大學”,這是高三某班的學生自發喊出的勵志口號,他們為自己而拼搏,最終47位同學本二以上達線45人,實現了當初一起許下的諾言。
“我們不為什么,就是不想留下遺憾。”這是一位班主任老師說的話。老師們把學校當成自己的家,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他們從不把教書僅僅當作一份工作,而是當成一個夢想,每天都在為自己的夢想而努力拼搏。
和諧的科學管理。靠死楸,根本不可能獲得優異的成績,必須得依靠科學智慧的策略。比如,針對高三復習的不同階段,我們對課時進行了適時調整。針對城郊學生英語口語、聽力相對薄弱的情況,學校組織安排英語聽力強化訓練。針對學習效率的提升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我們增加了自習課,并同時實行“兩讀一練”。“兩讀”指晨讀和晚讀,“一練”是指數學限時小練。這樣的話,學生的負擔減輕了,效率提高了,何樂而不為呢?
從這個角度看,雨中高考成績的優異就是一項附屬產品,是一個必然的結果。學校多年來堅持和諧教育,堅持今天的教育必須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相比成績,我們更加關注學生的精神成長,如培養學生自信、豁達、謙和、大度、寬容、淳樸、睿智、堅韌、冷靜、感恩、責任、合作……反過來,學生的精神成長了,必然也會遷移到學習成績上。所以說,成績優異只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石 萍:我們注意到,在學校的“十二五”發展規劃里,提出了要建設“和雅”文化。我們想知道,什么是“和雅”文化?它和“促進學生和諧發展”有關系嗎?
穆耕森:“和,諧也”;“雅者,正也”、“正而有美德者謂之雅”。把“和”與“雅”聯起來,我認為指的是“和而不同、和諧發展、高尚美好、意趣深遠”。形象地說,如果“諧”是力的平衡,“雅”則是美的追求。“和雅”文化是對“和諧”文化的一種進化與升華。
我們雨中正在打造“男教師儒雅、女教師優雅、學生文雅”的三雅校園,結合“雅言、雅行、雅趣”,提升校園的品味。學校還將從“和雅”志愿者、“和雅”校本課程開發、“和雅”課堂教學研究、“和雅”的數字校園建設等方面入手,進行更進一步的滲透、設計與探索,形成鮮明的“和雅”文化特色。
學校還將建立教師“和雅”文化體系,諸如:以師生形象和言行習慣為載體的行為文化;教師與師生之間的合作文化;以讀書反思完善和提升自我的學習文化;引領師生價值取向的民主多元的精神文化;提高教師待遇和促進人際和諧的幸福文化。
所以,“雅”不僅是一種素質,也是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契合,更是一種幸福的生存狀態。這種文化追求正是“促進學生和諧發展”的不竭動力,是引領并推動學校發展的巨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