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倩倩
城市發展,當交通先行。一個城市發展如何,是否宜居,交通是一個較為直接的考量準繩。放眼全國,乃至全球,宜居甚或充滿活力的城市,其交通狀況與其城市發展比翼齊飛。因此,城市品質如何,發展理念如何,從其交通建設與交通發展模式可窺一斑。
縱觀世界城市交通模式,美國采用的是低密度、郊區化的城市模式,與之相對應的城市交通發展模式為小汽車交通為主體,公共交通輔助。如洛杉磯、芝加哥、舊金山等,20世紀60年代末的統計調查數據表明小汽車擁有率高達96.3%、85.7%與90.6%,這些城市在機動化過程中不限制小汽車的發展。但這種交通模式存在明顯的弊端,如城市用地的無限制擴張致使城市生活過分依賴于小汽車,公共交通系統日益蕭條,越來越多的車道、停車場、高速公路吞噬了大量土地,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香港、新加坡、東京、庫里蒂巴等城市采用的是公共交通為主導的模式。香港特區在積極大力發展公共交通的同時,嚴格控制個體交通。香港大力擴展并改善公共交通,修筑地鐵,公交走廊等,提供高容量的快速公交,嚴格控制私人車輛擁有量,大幅度提高私人車輛的登記稅、燃油稅率等,并通過停車場來控制汽車的數量值得借鑒。巴西城市庫里蒂巴是發展城市快速交通(BRT)的典范,日客運量高達190萬人,75%的通勤者使用公共汽車,目前已形成了一種多層次、立體化城市公交體系,藉此2002年榮獲聯合國最適合人類居住城市榮譽稱號。
未來的城市交通究竟是什么樣子?縱觀世界城市發展史,要想塑造未來城市交通,我們就必須了解城市。估計到2030年,全球將有70%的人口居住在那些擁有800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許多地區的人口都在迅猛增長,未來城市建設和交通面臨最嚴峻挑戰。當然每個城市都自己的發展史,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也各不相同。以慈溪為例,亟須根據當地潛能,量身訂制相關策略,我們需要的解決方案應該兼顧現狀和未來發展機會,并極具靈活性。近日來,慈溪市政府對城區主要干道實施了擴建工程,擬改善交通通行狀況。其出發不可謂不好。深圳規劃處的副處長黃偉文接受《新周刊》采訪時稱:“城市應以什么樣的人為本?坐汽車的人,還是走在路上的人?現在的城市規劃,還處在崇拜工具、崇拜汽車、崇拜機器的階段。在中國的交通規劃專業和課本章節中,交通就等于汽車;而擁有城市規劃權的都是開車的人,更多考慮的是為開車的人服務?!边^去,汽車曾經革命性地改變了世界,如今,或許到了世界改變汽車的時候了。為此我們需要反思交通發展的價值觀、需要超越交通發展的經濟、技術指標,重新審視交通與人、交通與社會、交通與自然的關系,透過交通思考人類生存的方式和意義。
中國人畫畫講“意在筆先”,我們的“意“到底在哪里?我們應該承認一種交通政策對應的是一種城市形態,一種交通模式對應的是一種城市發展理念,品質交通與品質城市息息相關,交通模式的可持續發展就是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你要以小汽車和大馬路來解決問題,你的城市就應該像洛杉磯那樣是低密度、大尺度的,這樣才會不堵車。你要建設一個高密度的城市,交通政策只能是以公交和步行為主導,像紐約那樣地鐵是上下行四車道,上面自然是世界上最密集的摩天樓。像洛杉磯那樣的汽車城市已遭到世人詬病,因為能耗太大了,失去了城市的密度,整一個大郊區,如果我們的北京用洛杉磯的政策來解決紐約的交通問題,符合中央政府提出的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要求嗎?符合中國的國情嗎?能不出問題嗎?紐約只發展公交,不拓寬馬路,就讓你開車不痛快,結果是大家都不開車了,曼哈頓島將近80%的人沒有私家車,靠公共交通就解決問題了。這樣的經驗應該在中國普及啊。因此,交通模式可持續發展的本質是建立能夠滿足人們交通需求,維持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交通體系。這樣一個交通體系必須做到:具有明確的可持續發展的交通戰略;與資源的協調,與城市的土地使用模式相適應,能夠以最少的社會成本實現最大的交通效率;與城市環境相協調,包括生態環境和心理環境;與社會的協調,交通要以人為本,為人類提供安全的交通;與未來發展的協調即交通要適應未來的發展。慈溪未來城市格局決定了小汽車導向型的結構難以支撐城市可持續發展。而慢行導向型結構與未來高效率的發展方向不相符,也難以支撐框架拉大后的空間布局,因此城市的發展只能采取集約化的公交導向型的模式。理想的交通模式應當是以公共交通為一級主體,慢行交通為二級主體,私人汽車交通為補充。
以慈溪為例,居民的公共出行比例始終未能突破5%,而小汽車的出行比例連年上升,小汽車的分擔率大幅度提高造成城市交通矛盾日益突出。一旦我們把城市的發展建立在四個輪子之上,將來想轉向也是無能為力。因此城市的交通規劃應該經得起城市實際運行的考驗,還應該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管窺香港交通,密度世界最高卻從不堵車,不堵車是交通最大的人性化。我們的交通到底該如何制勝呢?以建設為主還是加強管理?還是建議與管理并重?品質城市的提出,意味著我們開始反思30年來巨大成績背后的問題,未來要實現的是如何更好發展。城市的交通策略應該和城市的總體發展策略相一致,品質交通并不是我們的目標,而是我們要反思如何讓交通出行更好地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服務,以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城市活力的前提在于階層的多樣性,而多樣性階層要求我們必須有多樣化的出行方式以滿足不同階層的出行需求。
優先發展策略。從人的角度出發,慈溪發展交通的目的是滿足人群的基本交通需求,提供舒適的可選擇的多樣性交通系統,交通發展的成本與經濟水平相適應。從社會發展出發,交通發展對資源的占用盡可能要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要小,可以滿足交通需求之外的其他需求。不管從國情還是市情出發,慈溪應以“公共交通優先”為發展戰略,借鑒巴西庫里蒂巴的公交系統,大力發展快速公交,打造慈溪一體化公交線路,注重不同線路間轉乘點建設,堅持一票到底和轉乘優惠,用不斷完善的貼心服務贏得認可,讓市民自覺選擇公共交通。
限制管理策略。過去,交通發展我們主要以建設為主,現在我們應建設、管理并重,將來,當以管理為主。對于市域交通,一提高私車使用成本。借鑒香港的經驗,采用政策手段包括高額征收小汽車登記稅和年牌費、高額油稅、高停車費等,提高私家車的擁有和使用成本,在完善公共交通服務體系的前提下,鼓勵和提倡多數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二設置區域性交通管制系統。借助電子計算機和各項電子儀器監察和控制主要路口的汽車流量和交通信號,使車輛流通更為暢通。借鑒紐約經驗,在一些主要街道設置明顯標識為“禁停區”的交通指示牌,被發現的違規車輛將立即由拖車公司拖走,事主應繳納罰款和自付拖車費。在市中心一些路口設置不許“左拐”或不許“右拐”的標志,加重對違規行駛的懲罰,以減少擁堵的發生。
多樣化出行策略。品質城市的提出,意味著我們開始反思30年來巨大成績背后的問題,未來要實現的是如何更好發展。城市的交通策略應該和城市的總體發展策略相一致,品質交通并不是我們的目標,而是我們要反思如何讓交通出行更好地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服務,以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城市活力的前提在于階層的多樣性,而多樣性階層要求我們必須有多樣化的出行方式以滿足不同階層的出行需求。公共交通有限,小汽車出行加強限制與管理,那么我們是否應該給步行和自行車以更大的出行自由呢?即使暫時我們無法做到像紐約那樣照顧騎車人的“新型道路”,但最起碼在規則、制度上拿出針對性的措施,保障步行者和騎車人的出行權,而不是任憑他們被洶涌的汽車一點點逼退。電動車、摩托車、出租車在目前出行也占有一定比例,如何實現非機動車與機動車各行其道、和諧相處也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交通永遠是伴隨人類發展的一個難題,實施交通策略需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交通發展與城市文明、城市發展并存。品質城市,交通先行。我們當全力以赴、迎接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