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英
摘要: 作文教學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教會學生用自己的話寫真實的事,表達內心真實的感情。這個目標恰如其分地說明了作文教學的關鍵所在。同時,作文訓練又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訓練,既是語言文字的訓練,又是認識水平的訓練。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體現著學生整體素質的高低。
關鍵詞: 初中作文教學內心真實情感表達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學生寫作時要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試看當今的學生,他們的知識面越來越廣,語言表達能力也越來越強。但是,他們的寫作,尤其是試卷上的作文,模式化現象依舊很明顯。這不能不令人反思:作文教學不知不覺中依舊走入了應試教育的怪圈。為了應試,有些學生背誦命題作文,有些干脆胡亂編造,這就導致學生的作文虛情假意,千篇一律。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廣大語文教師有責任發揮引導作用,還學生一片真實的天地,引導學生在寫作中“說真話、實話、心里話”。
一、通過真事、真話、真感反映現實生活
作文“要寫出誠實的、自己的話”,作文最重要的原則是“心口如一,不能說謊”。對于中學生來說,寫作是他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在作文中他們要表達真善美,鞭撻假惡丑。在作文中寫真事、說真話、發真感,是學生學習做人的一種歷練。回想有一篇叫學生寫以“那一次,我真 ”為題的作文,學生們要么寫一天晚上,父母不在家,自己如何由害怕到勇敢的;要么就是自己做錯什么事多么后悔的。可見讓學生寫出具有“真情實感”的文章是多么重要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描寫了父親過鐵道買橘子時的艱難,表達了父親偉大的愛。
寫真事,就是讓學生學會發現自己身邊的哪些事可以寫,也就是讓學生留心觀察生活的方方面面,尋找身邊有價值的事,仔細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主動去學做真善美的事,細心琢磨自己人生的價值所在。
說真話,就是“我手寫我心”。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們經常是有事寫不出,這就需要教師進行引導,讓學生有話可說。不論學生們的想法多么可笑,行為多么幼稚,只要是真實的,都應該讓學生去說真話。那些高尚的美的情感都是出自真實的事情、發自內心的感受。如學生寫初三真實生活的作文:記不清多少次,面對過一張張畫著一個個紅“x”的試卷,記不清多少次被老師叫到跟前個別點撥,我只記得在這一年,作業冊一回回以新換舊,簽字筆一次次墨水耗盡,桌前一天天挑燈夜戰,面對著一道道練習抓耳撓腮,也記得完成一天的學習任務后輕松的長嘆。這正是學生生活的一個側面反映,也是學生真情實感的流露。
抒真情,就是要抒發自己真實的感受。情感是寫作的血液,人們常說“無欲不舉筆,無情難成文”。只要學生情感的閘門一打開,自然會情到筆至,妙筆生花。發真感要有感而發,發真感要有獨特的感受,發真感要震顫心靈。
二、抓住真實細節,通過形象感染人
細節描寫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細微而又具體的典型情節,加以生動細致的描繪,具體滲透在人物、景物或場面描寫之中,如對人物的一舉一動、事物發展的具體環節、環境中的細小物體進行細微描摹。它是最生動、最有表現力的手法。它往往用極精彩的筆墨將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惡和盤托出,讓讀者欣賞評價。一篇文章,恰到好處地運用細節描寫,能起到烘托環境氣氛、刻畫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題思想的作用。
比如朱自清在《背影》中對父親爬月臺時吃力的動作的描寫,“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突出了父親對我無私的愛,讓每個讀者感動不已。作者敘寫了當時父親的穿著打扮體態動作,特別著重描繪了過鐵道的情景:怎樣走去,怎樣探身下去,怎樣爬上月臺,攀上爬下,移腳傾身,都細細地如實寫下。我們讀后有身臨其境之感,仿佛我們當時也在場,也看到了一位仁慈的父親對兒子的關懷和體貼的情景。他的成功之處就在于對父親動作的細致觀察和準確地表達。又如,“母親于是很不痛快地說:‘我怕傷胃,你只給孩子們買幾個好了,可別多吃,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轉過身對著我,又說:‘至于若瑟夫,他就用不著吃這種東西,別把男孩子慣壞了。”(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這一語言的細節,表現母親的冠冕堂皇之辭:在兩個女孩和女婿面前,顯得既愛惜自己又關心別人,既疼愛孩子又注意教育,實質卻是既顧及面子又節省開支,虛偽、吝嗇的心理暴露無遺。
“于細微處見真情”。細節描寫對表現人物、記敘事件、再現環境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沒有細節就不可能有藝術作品。真實的細節描寫是塑造人物,達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寫人則如見其人,寫景則如臨其境。我們的作文中,如果沒有傳神的細節描寫,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就會失去感染力,讓人讀了感到很枯燥乏味。
三、借物抒情,把感情含蓄地表達出來
“沒有情感這個品質,任何筆調都不可能打動人心”(法國啟蒙思想家狄德羅語)。只有學生胸中有情,才有可能在作文中流露真情,下筆才有話可說,有情可抒。作文教學需要將學生的情感放在首位,使他們的內心世界與寫作目標建立一種聯系,以誘發他們創作的靈感,使之寫出富有境界的佳作。人們觀賞景物總是要帶有某種感情的。因此,描寫時也應該將這種感情一起表達出來,做到寓情于景,情景相映。例如白居易《錢塘湖春行》用“早”來形容黃鶯,體現了白居易對這些充滿生機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愛:一個“爭”字,讓人感到春光的難得與寶貴;一個“啄”字,描寫了燕子忙碌而興奮的神情,從而描繪出鶯鶯燕燕的動態,使得全詩洋溢著春的活力與生機。又如,魯迅先生的《故鄉》一文,反映舊中國農村衰敗蕭條、日趨破產的悲慘景象時,筆下的景色是“蒼黃的天空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而腦海中閃現出少年閏土的美好形象時,則為“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景物描寫之中滲透著作者愛憎分明的思想感情,以景促情,情景交融,有力地深化了文章的主題。作文不是生活的復印件,而是要在情感的感悟思索中向讀者展現出一個個“真我”的靈魂,以釋放生命的活力。
寫作如能激發學生的情緒、情感,使其產生強烈的愛、責任感和榮譽感,那么,這種強烈的情感就會每時每刻鼓舞和推動他們去參與寫作活動。例如,在寫作輔導活動中,可以運用多媒體讓學生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激發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使學生如臨其境,激起一種高漲的激情,產生寫作的欲望。
四、開展活動,創設情景,以真實的畫面烘托情感
現在的學生生活單調,學業負擔過重,學校活動又少,一到寫作,學生就只能面壁虛構,到處“討素材”。一時,假話、空話、套話滿天飛。“生活是寫作的唯一源泉”。現行教材中每組課文均配有語文實踐內容,經常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從生活中獲取寫作素材,學生的作文將不再是無源之水。教師應給學生創造各種活動的機會,讓學生走出課堂,盡情從現實生活中積累寫作素材,成為生活的有心人,學生也就不會七拼八湊寫出令人啼笑皆非的作文來了。例如舉辦手抄報展評、故事演講會、主題班會,利用班級學習園地開設“小論壇”專刊……如此這般拓寬學生語文學習和運用領域,走進社會大課堂,把學校和社會聯系起來,讓學生學以致用。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因而既要加強和改進閱讀教學,重視讀中悟寫,讀中學寫,體現讀寫結合,又要加強課外閱讀,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開闊眼界,豐富知識,提高認識,豐富文化和語言積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勤于讀書,大量閱讀,必能促進作文能力的提高。
作文其實也就是做人。我們在指導學生說真話時,其實也在教育學生如何做人。明白“說真話”的重要性,才會堅持“說真話”。只要教師和學生都把“真實”這把尺放在心間,人人“打”假,假話就沒有立足之地了。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總之,要切實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教師必須真正在“求真”上下工夫,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順應他們的心理。如果每個學生都能寫客觀世界之真實,抒主觀世界之真實,學生對寫作就不會感到頭痛了。
要讓學生用一顆敏感的心來觀察這個社會,寫出富有個性、充滿真情實感的作文,讓作文回歸生活。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
[2]作文教學研究.
[3]中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