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昆洪 馬豪 李雯
摘要: 城市化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這一過程使城鄉結合部落的傳統回族社區面臨較大沖擊。面對這樣的沖擊,社區居民如何適應,又如何在適應中保存其傳統文化,是必須思考的一個問題。本文在對呈貢縣回回營社區調查的基礎上,對城市化進程中回族文化的變遷與適應進行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 回族社區文化變遷城市化
文化的不斷變遷和適應是任何一個開放社會或社區所面臨的必然選擇。所有的文化都歷時而變遷,適應的過程也是變遷的過程[1]。文化一詞由來已久,但人們對文化的認識千差萬別。文化是人們在生活中實踐和傳承的思維、行為和組織的方式及其產品。可以把文化分為物質的、社會的(或制度的)、精神的(或意識形態的)三個層面[2]。近年來,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各個城市開始大規模征地拆遷和舊城改造,社區人口不斷流動,居住環境發生轉變,生計方式趨于多元,人際交往和生活方式也發生著悄然變化。各種文化因素相互碰撞,汲取與傳承相互交織,對社區居民造成深遠影響。
一、城市化浪潮帶來的沖擊
城市化是現代社會一個不可逆轉的潮流。在城市化的發展中,其中一項重要指標是人口城市化,包括各少數民族從傳統農業人口轉化為城市居民。回族人口遍布全國30多個省區市,具有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征。西北和西南地區回族聚居區相對集中,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回族社區。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回族總人口達1058.6萬人,是我國除漢族外分布最廣的民族,也是我國城市化程度很高的少數民族[3]。探討和研究回族社區文化變遷及由此而引發的文化重構,為現代化進程中的其他少數民族提供了一個可資借鑒的范本,尤其是對西南邊疆民族地區來說,更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回回營是一個古老的村莊,隸屬昆明市呈貢區(2011年11月撤縣設區)。《呈貢縣志》記載:公元1381年朱元璋派軍隊征討云南元朝梁王殘余勢力,討伐平定后部隊奉命戍邊屯墾。其中一個叫馬相國的人所帶領的部隊多為回族,駐扎定居的地方取名為“回回營”,一直發展至今[4]。回回營社區轄區面積1.68平方公里,距離呈貢老城5公里、新昆明市級行政中心3公里。2011年底,社區下轄3個居民小組,有常住人口523戶1626人,其中回族1605人,回族人口占98.7%,人均耕地不足0.3畝,居住有外來人口3000余人,主要為回、彝、布朗、布依等少數民族。回回營社區內有一座明朝所建、清朝重修的清真寺、一所回民小學和一所幼兒園,是呈貢區最大的回族聚集社區。2011年8月及2012年1月,我們兩次來到回回營,通過問卷調查、參與觀察和深入訪談等方法,對該社區內居住的因城市擴建而實現城市化的回族群眾進行了調查。通過調查我們發現,自2003年呈貢新城建設啟動以來,回回營新型社區被定為原址改建。社區原有的大量土地被征用,僅市中醫院、區消防中隊、地鐵站及周邊路網建設就征地813畝。社區群眾幾乎一夜間從農民身份變為城市居民,支離破碎的社區業已成為新城中與市政府和大學城遙相呼應的“城中村”。
二、回族社區城市化后的適應性變遷
(一)物質文化帶來的適應性變遷
快速推進的城市化,使農民迅速成為市民,回回營居民的謀生手段從單一的農耕到日趨多樣化。根據調查所得,上世紀80年代,回回營居民靠養殖、蔬菜種植、腌制咸菜為主要經濟來源。有了數量不多的幾畝地,可以不為衣食住行所憂愁。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主要依靠種植烤煙及收購煙葉、種養殖等為主要經濟來源,收入也還算穩定。從2003年開始,建設現代新昆明呈貢新城,土地這一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保障線沒有了,居民干起了個體運輸、清真餐飲,或打臨工養家糊口。在我們實地調查中,45歲以下的男性,75%以上都在呈貢新區或外地打工。據有關統計資料,在呈貢區及大學城各高校物管、保安行業中,來自附近失地農民這個群體接近50%。年輕力壯的男性,大都奔走在二、三產業之中。因為,他們明白一個道理,不去就業就沒有收入,就不能養活一家老小,在城市中就無法生存。調查中,64%的人覺得生活有壓力。
政府對社區居民以貨幣形式分批發放了征地補償,人均約五六萬元。起初,個別居民拿著補償金去旅游、買車,開始享受了。社區看到這種情況,采取自愿的方式,集中居民的部分征地補償費,以社區居委會名義注冊成立了呈貢伊興園林公司和呈貢穆盛建筑工程公司,主要經營園林綠化和土石方開挖。居委會主任兼任兩個公司的董事長。居民作為股東入股,公司有了收益對股東返利。此外,當地政府、街道辦事處等大力支持發展技能培訓,提供了廚師、園林綠化、創業培訓等。在社區的號召下,居民參與熱情非常高,先后有600多居民進行了上崗培訓。
(二)社會文化帶來的適應性變遷
社區管理和公共事務的組織,是市民生活中必不可或缺的方面。農村社會生產和生活的組織,是依賴村民小組和村委會展開的。而城市中則由居委會和小區的物業公司來負責。我們調查的回回營社區隸屬于呈貢區雨花街道辦事處管轄,但辦事處似乎并不對他們進行管理,行使管理職責的依然是原來的村委會和村委會組織起來的物業部門。調查中當我們問到“日常生活中遇到鄰里間矛盾和困難怎么辦”時,被調查者幾乎異口同聲地說“找村上”。如此使得回回營社區在公共事務的管理上,呈現出明顯的城鄉二元結構特征呢?
上世紀末,回回營村狹窄泥濘的鄉村小路,茅廁,雞窩、羊圈、牛棚等,隨處可見。由于不通公交,出入極不方便。呈貢新城的建設中,回回營社區開始列入政府統一規劃,徹底告別了原先的環境。現在的社區,住房修葺一新,道路干凈整潔,屋前屋后是綠地草坪,綠樹成蔭,路燈明亮,環境優雅。新建了4個警務室,24小時有聯防隊員值班。建設了社區公園、燈光球場和活動中心。過去社區旁的一個小水塘,經過改造,水邊修建了小涼亭,種植了鮮花和樹木,成為了居民休閑納涼的好去處。在社區主要街道,隨處可以看見“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等宣傳民族團結的墻體彩繪。目前,回回營正在積極建設省市區三級聯創的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社區。居住方式、居住環境、居住質量的轉變與提高,使社區與城市進一步走向融合。
(三)精神文化帶來的適應性變遷
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給居民帶來了精神文化的變遷。由于耕地減少,大多數居民脫離了傳統的農業生產和畜牧養殖。不再為生計而整天忙碌的人們,業余時間一下子多了起來,人們的精神追求也相應多樣化了。宗教活動場所、社區中的文體活動設施,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
宗教是一種信仰,信仰者的虔誠程度具有年齡化的特征。回回營有一座清真寺,是呈貢新區范圍內規模最大的清真寺,位于社區中心。調查中,60歲以上老人有92%常去清真寺或在家做禮拜。很多老人表示,若條件允許就打算去朝覲。被調查的50歲以下的中青年人也有23%的說自己常做主麻,有時也去清真寺做日常禮拜,這里邊又以婦女居多。其余的只在會禮(即開齋節、古爾邦節等大型宗教節日)才去禮拜。如今,空閑時間更多被現代化的內容所占據。在社區一角,設置了全民健身器材,清晨和傍晚都聚集了喜愛運動的人們,參加者多為婦女和兒童。很多60歲以上的居民多選擇在社區棋牌室和小花園石桌上下棋、打牌。而35歲以下的年輕人,經常聚集在一起打牌、打麻將,要么獨自在家看電視、上網。業余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基本與城里人的生活方式一致。
社區居民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回回營小學由清真寺舉辦,是公益性的。目前有8名教師,60多名學生,其中回民50多人,主要以招收本地居民的子女為主,還包括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回回營小學雖已被納入國民教育系統,按照教育部頒布的教學大綱的規定開設課程,但每周仍開設了一節阿拉伯語課程,使孩子有機會接觸和學習伊斯蘭文化。社區還舉辦了一所規模不大的幼兒園。在幼兒教育階段,主要對孩童進行養成教育的培養,如教育孩童要用流動的水洗手、回漢一家親等,在潛移默化中傳輸穆斯林文化。目前,幼兒園教師都是由回族擔任,共有回、漢、彝等民族的孩童32人,回族學生與其他各族學生融合發展。借助回回營社區獨特的區位,各種社區內外的交流活動比較多。在齋月和寒暑假,清真寺為滿足宗教學習的需求還會舉辦婦女學習班、兒童學習班等。除了阿訇,有時還會邀請附近大學的老師來授課。現在入駐大學城的9所高校,共有10余萬學生。周邊高校大學生、社區居民前往回回營進行各種交流活動也不斷增多。2011年開齋節,筆者就遇到數十位來自云南大學、云南民族大學等高校的穆斯林學生到清真寺做禮拜,能夠容納三四百人的大殿里跪無虛席。
民族社區是具有相同宗教文化關系的人們相互進行交流活動的場所,回族社區中人們具有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并由此形成民族凝聚力[5]。調查中我們了解到一個事例。2009年5月,社區居民CZF被確診患有嚴重的心臟病,急需實施手術。高昂的手術費不但讓這個貧困的家庭雪上加霜,還使得剛考上大學的孩子也面臨輟學。社區居委會、回回營小學和清真寺得知這個情況后,積極捐款捐物展開救助,兩天時間就為這個不幸的家庭籌集善款1.4萬多元。在社區和社會各界回族同胞及愛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居民CZF手術獲得了成功,康復出院。
三、結語
呈貢回回營社區的發展歷程表明,經濟發展是文化變遷的直接動因。在城市化進程中應保護、發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維護少數民族社區的穩定與繁榮,這樣才能實現民族欠發達地區的現代化。同時,只有在保護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加強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按照費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和而不同”的法則,才能順利完成從傳統社區到現代社區的轉變。社區居民要自覺調整心態,放棄自我封閉和保守,以開放的心態積極投身城市化建設,實現民族文化和國家主流文化的良性互動[6]。
參考文獻:
[1][美]威廉·A·哈維蘭,著.瞿鐵鵬,張鈺,譯.文化人類學[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
[2]周大鳴,秦紅增.文化人類學概論[M].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
[3]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中國2010年全國人口普查資料統計資料[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
[4]呈貢縣志編纂委員會.呈貢縣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5]束錫紅.西北回族社會現代化實踐的新探索[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6]馬壽榮.都市回族社區的文化變遷——以昆明市順城街回族社區為例[J].回族研究,2003(4).
基金項目: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廳科研基金項目“城市化進程中回族社區文化變遷與適應研究——以昆明市呈貢縣回回營為例”(項目編號:2011Y223)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