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瑩
摘要: 奧地利著名作曲家舒伯特在藝術歌曲的創作領域里開辟了新的天地,把德奧歌曲從外來音樂的影響中解放出來,使它擺脫了意大利、法國樂派的音調,而賦予了鮮明的民族色彩。本文以《紡車旁的瑪格麗特》為例,對舒伯特在藝術歌曲中融合詩詞與音樂的手法,選取變化分節的形式,突出鋼琴的伴奏等創作特點進行了系統闡述。
關鍵詞: 舒伯特藝術歌曲創作特點《紡車旁的瑪格麗特》
18世紀末19世紀初,德國文學的發展進入浪漫主義階段。作家們創作了一批反映人民思想感情和愿望的德國優秀文學詩篇,體現了民間文學自然、樸實的特點。這些詩歌與音樂相結合,產生了新的藝術樣式——德國藝術歌曲。它的主要特點是把詩詞與音樂構成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比民歌和一般歌曲的藝術水平更高,藝術技巧的難度更大。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它打破了封建統治者對音樂的禁錮,走出教堂和宮廷,來到了家庭和愛好者的集會中間,進入了更廣闊的社會活動范圍。
舒伯特創作的藝術歌曲最具代表性。在他短短31年的生命中,創作了的藝術歌曲達600多首,包括《魔王》、《鱒魚》、《菩提樹》、《致音樂》、《迷娘之歌》等。藝術歌曲的歌詞內容豐富,有著名詩人的詩篇,也有流傳的民間童謠,除歌頌愛情、自然風光、鄉村生活的主題之外還以宗教故事或人物為主題,在人生哲理和宗教信仰方面都有很深層次的闡述,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在他的歌曲創作方面,旋律抒情而優美,和聲色彩豐富而飽滿,鋼琴伴奏獨具匠心,詩歌與音樂的完美結合形成了不拘成規、富于獨創性的特點。他創作的歌曲形式通常分為三類:分節歌、通體歌、變化分節歌。分節歌是傳統的德國歌曲藝術形式,也是奧地利民歌最普遍的形式,詩的每一段都重復著同樣的旋律,《野玫瑰》就屬于這種類型。通體歌的類型,是指沒有重復性的音樂材料,每段詩詞旋律不重復,緊隨歌詞從頭至尾的通體形式,如《魔王》。變化分節歌是分節歌和通體歌相結合的形式,總體運用通體歌的形式,但其中的一二段或二三段運用同一旋律重復演唱,如《紡車旁的瑪格麗特》。
舒伯特于1814年10月19日創作了《紡車旁的瑪格麗特》,歌詞選自歌德的長篇敘事詩《浮士德》,是最優秀的聲樂作品之一。這首歌無論從旋律的優美性、鋼琴伴奏的獨特性還是音樂整體透過人物內心表達的細膩真實性都可以說是舒伯特藝術歌曲的典范。下面從幾個方面談談舒伯特的創作特點。
1.詩詞與音樂的完美交織
舒伯特是一位極富詩人氣質與靈性的歌曲作家,他的絕大部分歌曲的詞是歌德、海涅、席勒等詩人的作品,其中以歌德的詩歌譜曲就達74首之多。歌德的詩歌賦予了舒伯特早期聲樂創作的靈感,他可以敏銳地觸碰到歌德詩歌中人物的靈魂,他曾說:“歌德的音樂與詩的天才幫助了我的成功。”歌德《浮士德》中的女主人公是一個單純、未經世事的少女,她懷著執著熱烈的感情,拋開當時教會的清規和世俗的偏見與浮士德自由戀愛,等待她的卻是欺騙和無盡的痛苦。《紡車旁的瑪格麗特》中的歌詞選自《浮士德》里的一段:“我失去平靜,心事重重,再也找不回平靜。哪兒沒有了他,哪兒就是荒郊,整個世界,就如一座囚牢。我可憐的頭腦,像是瘋了;我可憐的思緒,已經亂了。我失去平靜,心事重重,再也找不回平靜。我為了尋他,才向著窗外望。我為了尋他,才偶爾走上街。他雄健的步伐,他高貴的身影,他唇邊的微笑,他炯炯的眼神,他說話的語言,好像流水幽泉,他握著我的手,啊,還有他的親吻!我失去平靜,心事重重,再也找不回平靜。我整個心只想把他找尋,啊,我若尋著了他,定要把他抱緊。我要和他親吻,千遍萬遍不停!就讓我一直在他的吻中永不分離。”這段歌詞表達了瑪格麗特對浮士德的真摯愛戀與相思之苦,細膩地刻畫了瑪格麗特的內心起伏變化。舒伯特抓住了女主人公的溫柔、純樸、感情真摯的性格特征,結合了德奧民間音樂風格及歌德簡潔樸素的語句特點,運用了音樂的各種因素來表現瑪格麗特情感上的一切變化和色彩:從內心不安與焦躁到幻想中愛情的溫暖與幸福。在瑪格麗特的吟唱中,“我失去平靜,心事重重……”音樂從副歌d小調上的半音開始進行,隨之旋律出現三度、四度、和減五度的進行,之后轉到C大調上。音樂旋律的變奏讓人感受到女主人公逐漸加強的情緒和煩躁不安的狀態。在第二段中,女主人公瑪格麗特腦海中出現了戀人形象,“他的步伐、他的身影……”此時的音樂與第一段相比較平和而舒展,表現了女主人公幻想中愛情的溫暖,從情緒的苦悶與低落到對愛情的執著、堅信與熱情。音樂中副歌部分重復出現,且樂句最后的減五音程有如一聲嘆息,形象地表現了歌詞中“再也找不回平靜”的無奈心情。而音樂發展到第三段,音調轉到了降E大調,隨著旋律半音模進的進行,每兩小節做一次離調,最終又回到d小調。這樣不斷的轉調,更換著調性的不同色彩,一遍又一遍地肯定了瑪格麗特堅定的決心。最終詩歌和音樂同時達到了高潮部分:“就讓我一直在他的吻中永不分離”,有兩次的重復,出現了歌曲的最高音a2,并延續了5拍,表現了瑪格麗特熱情的爆發。舒伯特用他細膩的內心與敏銳的洞察力滲透到文字背后,深入到人物內心,用震撼心靈的和聲和恰如其分的旋律使他的音樂與詩歌渾然一體,完美交織。
2.變化分節形式
《紡車旁的瑪格麗特》是以詩的變化分節形式來敘述的,克服了以往傳統分節形式對音樂變化的限制,更好地展現了多層次的音樂。歌曲中所有的樂句和分節都與歌德的原詩相契合,全曲共3段,第一段29小節,第二段39小節,第三段44小節。每段都從副歌開始,音樂隨著瑪格麗特思緒的發展、情緒的變化而起伏變化,逐漸加強,樂句的范圍逐漸延伸展開,并進行變奏發展。這種變奏手法的運用,使得樂段從一個樂句到另一個樂句疊置的處理,加強了戲劇性的緊張狀態,擺脫了分節形式中音樂的重復單調性,把瑪格麗特因愛而生的所有情感體驗毫無保留地通過多層次的音樂展現在我們面前。
3.鋼琴伴奏
舒伯特藝術歌曲中鋼琴伴奏改變了以往鋼琴伴奏處于從屬地位的狀況。舒伯特認為鋼琴伴奏和歌唱旋律、詩詞同等重要,只有緊密結合、相互滲透才能表現出完美的音樂藝術作品。在《紡車旁的瑪格麗特》的創作中,鋼琴伴奏部分模仿了紡車的轉動,形象地刻畫了少女瑪格麗特正在紡紗的情景,同時隨著鋼琴伴奏部分音型、節奏、速度和和聲的變化,不斷地營造氣氛、烘托背景,細膩地呈現出瑪格麗特情緒的變化。鋼琴伴奏從開始左手八分音符斷斷續續的節奏推動著右手均勻流暢的十六分音符的音型貫穿了全曲,看似單調而機械的音樂形式,給人以緊張、焦慮的感覺,正是作曲家想要表現的音樂效果。在歌曲的第二段中,瑪格麗特一邊紡紗一邊沉溺在對心上人的幻想之中,隨著幻想中心上人形象的逐漸清晰,情緒愈加熱烈,伴奏也逐漸加強而緊張,在歌曲達到高潮“他的親吻”時,以sf的力度終止在不協和的減七和屬七和弦中。如此熱情的爆發,隨之而后的卻是寂靜,此時無聲勝有聲,無聲震撼了聽者的心靈,人們在無聲中體會到了更復雜、豐富的情感。接下來,鋼琴伴奏以斷斷續續、頓挫的速度和PP的音量慢慢恢復到原本的節奏上來,好像紡車很困難的恢復了原來單調的轉動,清晰地呈現出女主人公從幻想中回到現實中的場景,這是歌詞或歌曲旋律無法給人們表達的,通過鋼琴伴奏簡單的變化,烘托了歌曲的意境,渲染了氣氛。
總之,在這首歌曲中,體現了舒伯特藝術歌曲的特點:歌曲旋律親切而單純;小巧的歌曲形式卻能抒發出最深沉的情感體驗;鋼琴伴奏不僅烘托了氣氛,還與歌曲旋律融合成一個完美的整體。舒伯特讓藝術歌曲變得極富表現力,凸顯了德奧民族特色,在藝術歌曲舞臺中獨樹一幟,為藝術歌曲開辟了新的天地,給舒曼、勃拉姆斯、沃爾夫及施特勞斯等音樂家們的創作奠定了基礎,從而在音樂道路上繼續前行。
參考文獻:
[1]尚家驤.歐洲聲樂發展史[M].華樂出版社,2003.
[2][英]克里斯托弗.H.吉布斯.秦立彥譯.舒伯特傳.[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3]錢仁康譯注.舒伯特藝術歌曲精選.[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