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穎 鄭成林
摘要: 就業問題是重要的民生問題之一。在響應國家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強政府引導,完善市場就業機制,擴大就業規模,改善就業結構的號召之下,高校如何從社會需求出發,培養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如何最大限度地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呢?本文從貼近社會需要和完善就業反饋機制的角度出發,闡述高校如何將構建良性互動就業體系落到實處。
關鍵詞: 社會需求就業反饋機制就業體系
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表現為分層次、多樣性、實用型,高校則應按照社會需求不同,實施分類培養,在全面提升畢業生就業擇業能力和社會競爭力的同時,把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素質人才放在首要位置。中國計量學院作為一所辦學特色鮮明的高校,一直致力于引入市場機制,鼓勵學科創新,提倡校企聯合辦學,初步形成多形式、多類型和多層次的現代開放教學體系。以此為契機,中國計量學院計量測試工程學院不斷致力于完善就業反饋機制,構建良性互動的就業體系。以貼近社會需求出發,與時俱進的人才培養模式會對現有人才培養大綱和方式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以此為要求,計量測試工程學院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工作。
一、以專業調研、專業教育和畢業生跟蹤調查為引導,提升學生培養質量。
(一)專業教育和專業調研讓學生審時度勢。
本科生在校期間會接受就業指導和職業生涯規劃等教育,這些課程所傳達給學生的教育和思想只是大學生步入職場前最基本的準備。學院一貫的傳統都是在對學生進行專業教育的同時滲透就業指導的理念,邀請對應學科的專業教師加入就業指導教學隊伍中,貫穿大一新生入校到大三系統學習專業知識的整個階段。
學院鼓勵和倡導學生走出去,積極開展各類專業調研,提供技術指導和專項經費。例如,組織學生赴勝利油田臨盆采油廠開展專業調研,學生深入到基層勞資科和就業站開展就業情況問卷調查,制作了《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就業形勢和相關企業用人需求》的調查表。此外,學院鼓勵和支持學生利用課余和寒暑假等走訪優秀校友,通過社會實踐走近企業,開展調研。通過這個環節,學生可以主動了解社會對人才的能力要求、就業形勢、區域差異等,為今后走上社會儲備各項能力,同時明確自身優缺點,及時確立目標。
(二)畢業生跟蹤調查體系專項建設長抓不懈。
應屆畢業生畢業當年的就業情況無法客觀和全面地反映學校人才培養的綜合情況。畢業生在進入社會初期對自身發展缺乏合理定位,就業擇業時存在一定盲目性,因此,眾多畢業生在畢業當年或1—2年內跳槽換單位的現象屢見不鮮。
對畢業生開展長期的跟蹤調查,一方面可以動態了解學院畢業生的工作流向、就業特點,可以對學院教育教學環境、專業課程設置和建設、教育教學內容、教學資源、教學方式,以及管理服務等方面提供意見和建議。另一方面,了解用人單位對我院畢業生的思想品德、專業知識、業務能力和工作業績等方面的總體評價和要求,為進一步推進學院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和改善就業指導工作提供決策依據,并逐步建立經常性的反饋渠道和評價制度。
近年來,學院不斷探索和加強畢業生跟蹤調查體系專項建設。
1.每屆學生中設立若干名校友聯絡員,成立校友理事會,及時更新就業動態,建立就業信息庫;
2.制作和完善具有專業特點的畢業生跟蹤調查問卷,并細分到由畢業生填寫和用人單位填寫的版本,同時建立暢通的反饋和回收渠道:網上調查、實地考察、電話回訪、畢業生座談等;
3.開展畢業生的跟蹤回訪調查,每2—3年進行一次,學院保證充足的經費。例如,對畢業生就業集中的企事業單位進行走訪和跟蹤調查,一方面進行就業質量調研,另一方面采集用人單位對畢業生質量的反饋意見,逐步建立起經常性的反饋渠道和評價制度。
二、以“產學研”合作平臺為載體,提升學生專業素質和工程技術能力。
(一)整合資源、聯合培養——校企合作穩步推進。
近年來,學院與多家企業建立“產學研”的合作平臺,例如,從2007年開始,我院與海克斯康(青島)有限公司簽訂“3+1”校企合作、聯合培養的協議,目前已經成功舉辦了6屆海克斯康班。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三坐標人才緊缺,通過這一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學生在大四畢業前赴海克斯康公司進行專業培訓和指導,能熟練掌握三坐標測量技術,而這項技術的學習如果放在校內,無形中就會受到場地、儀器、技術和產業等條件的限制而局限于理論層面。同時,學生在企業培訓期間獲得的三坐標測量應用軟件PC-DMIS證書也給學生求職提供了一個很重要的砝碼。
(二)建立校外實習基地,發掘潛在的就業市場。
學院一直致力于建設有效的校外實習基地,搭建校企合作的平臺。實踐證明,這樣一方面增強了實踐教學環節的實效性,使學生可以較早地進入社會實踐和生產實踐活動,檢驗所學的理論知識,接受增強能力和素質的訓練,確定完善自我的目標。另一方面,學校可以從中了解到企事業單位用人的具體要求,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及時調整教學方案。此外,這項工作的開展大大拓寬了學生就業的渠道,深層次發掘出潛在的就業市場。
經過幾年的探索實踐,目前建有青島海克斯康、浙江三花、杭聯熱電、富爾頓熱能、杭州沃鐳等老牌實習就業一條龍基地。學院在10年又開辟出廣州廣電計量測試技術有限公司作為大三的工科學生進行暑期實訓的基地,向珠三角打通了人才輸送的通道,第一期廣電質量班學員中有6名學生被廣電錄用。另外,學院牽頭,于10年開辟了株式會社東京精密—中國計量學院實驗室,目前已成功舉辦了2期東京精密實驗培訓班,培訓合格的部分學生直接被東京精密錄用。
三、以學生社會實踐和專業實習為契機,培養學生職業情商。
現代化社會需要綜合型的人才,良好的心理調試和承受能力、社會適應和應變能力、自我管理、學習和教育能力都是新時代人才綜合素質的集中體現,因此,在加強學生專業教育的基礎上,學院一貫的傳統都是注重和加強對大學生職業能力及職業操守的培育,不斷激發和提高學生職業情商。
(一)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從新生抓起。
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是學生在校期間學習效果的綜合體現。從入學之日起,我們就引導學生做好學業規劃、職業規劃和生涯規劃。學院先后邀請校企合作企業和杰出校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的相關人員來為低年級學生做職業操守及創業技能方面的講座,安排企業里的成功校友及考取研究生的師兄師姐和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這些舉措在無形中促使了學生在大學的基礎階段就為自己樹立明確的奮斗目標:或繼續深造、或就業或創業,在一定程度上化解新生剛入大學時的迷茫和無助。
(二)社會實踐和專業實習讓學生受益良多。
對于高年級學生,學院要求他們利用課余和假期到企事業單位進行與專業相關的實踐和實習,提高職業技能,提前掌握就業需要的能力,增加自身的就業競爭力。例如,學院在2010年與廣州廣電無線電技術有限公司開展了第一次合作,旨在讓學生提前融入職場,有效增強學生就業適應力和競爭力:住員工宿舍、刷卡考勤、跟師傅進實驗室、獨立動手開展儀器檢測、定期撰寫實踐報告、不定期接受綜合考核,學生在兩個月的時間里提前體驗了職場人的酸甜苦辣,一方面培養了自己的職業操守、掌握了必備的職業技能,一方面增強了自己的社會適應力。
(三)抓心理特點,提升質量,改善結構。
大部分工科學生有一個普遍的心理現象,即內向、不善言辭和交際、不善自我包裝和推薦,在就業心理上都會表現出自信心不足,從而引起面試怯場、表現不佳等原因。有了日常社會實踐和專業實習這些鍛煉的機會,學生可以有效克服以上心理障礙。另外,針對這些問題,學院還積極開展就業援助,舉行各項就業指導和講座,如簡歷制作、面試技巧、模擬面試等,并邀請優秀校友進行座談和交流,現身說法,一方面加強學生的自信心,一方面提供就業技巧和經驗,以上做法大大激發了學生就業熱情。
隨著江浙滬民營及私營企業的高速發展和壯大,學生對進中小民企鍛煉的愿望也越來越迫切。同時,學院積極鼓勵學生“先就業,后擇業甚至創業”,逐步糾正就業觀念。近年來,應屆畢業生進入民營和私營企業的占到半數左右。此外,畢業生在行業內從業率高達90%以上,也印證了學生對專業的認可度和自豪感。
工科學生最大的就業產業一般為制造業,而這一產業主要集中在經濟發達地區。因此,畢業生歷年來扎堆于華東沿海尤其是江浙滬一帶的現象較為普遍。這塊區域雖然對人才需求較大,但競爭激烈且逐年趨于飽和。學院積極鼓勵和倡導畢業生向中西部和欠發達地區發展,鼓勵學生走向基層,實現自身人才價值最大化。近五年來,學院每屆畢業生中向中西部地區發展的人數逐年增長,通過大學生村官等途徑走進基層的意識也不斷加強。
總之,高校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如果把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供”方,把用人單位視為人才的“需”方,那么高校有責任了解用人單位對畢業生各方面能力的要求。只有結合辦學特色,貼近社會需求,找到良性互動的評價和反饋機制,才能實現社會需求和高校人才培養供應之間的高效對接。
參考文獻:
[1]張珍榮.統籌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5).
[2]陳德明.高校就業指導課程教學合力機制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5).
[3]張德江.人才培養質量的影響因素與對策探析[J].中國大學教學,2012(2).
[4]周家倫.創新性人才培養與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J].中國高等教育,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