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我們的語文教師實在是太忙了。課堂上,聽說讀寫思都要訓練,字詞句段篇皆要顧及,語文課、閱讀課、寫字課、作文課輪番作戰,家作、練筆、大作、小作齊齊上陣,活動、會議、社團豐富多彩,再加上大多語文老師身兼班主任,永遠有忙不完的瑣事,備、教、改、輔、考,忙得不亦樂乎。
忙著忙著就像陀螺般慣性運轉,忙著忙著就開始盲目盲從。很多課堂的“忙”就因“盲”而生,別人說什么,就是什么,哪里還有閑暇思考是對還是錯,是好還是壞?別人怎么做,我也怎么做,哪里還有心思搞創新,搞個性?于是乎,別人的教案拿來即上,不管是否適合自己的學生,課堂上實施教案不順暢,那是學生不配合;別人有“新招”搬來即用,也沒掂量掂量自己是否有這個能力駕馭,往往想玩花樣卻被花樣玩了一把。
因為“盲”,所以“茫”。
新課程改革一會兒吹東南風,一會兒吹西北風,不知不覺地失去了航向,駛入暗流、漩渦中。一會兒要強調工具性,于是,雙基訓練轟轟烈烈;一會兒要強調人文性,體驗感悟熱熱鬧鬧。忙活了十來年,終于幡然醒悟,工具性與人文性要和諧統一,“和諧”乃諸事最高境界,“中庸”是中華文化之精粹。可怎么和諧,怎么統一,怎么把握好其間的“度”?老師們茫然無緒,無所適從,不知所措,還是跌入在“迷魂陣”中。
語文教師。“忙”,“盲”“茫”。
我們該如何從“忙”中抽離?我認為應該首先明白該教給孩子什么。當我們在弄不清楚教學內容甚至弄錯教學內容的情況下,教學方法的研究必然是徒勞的、毫無價值的,就像花費心思烹飪出花樣漂亮的菜肴卻毫無營養一樣。竊以為,花花哨哨的口號少喊,不切實際的要求剔除,我們該貼近貼近再貼近學生些,以學論教,這是前提。學生懂了的不教,教了也不懂的堅決不教,我們所教的內容必須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是學生需要的,符合他們的認知規律,又能促使其發展的。過去,我們的閱讀教學都教給了學生什么呢?閱讀課側重于教內容——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教概念——詞語解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方法;教道理——什么道理,什么精神,什么思想。事實證明,教這些內容對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語文素養的形成是沒有太大作用的。閱讀課應該教語言而不是教內容,“教”形象而不是教概念,“教”情感而不是教道理和結論。學生只有經歷了感知、感受、感悟具體語言材料的過程,只有積累了豐富多樣的語言材料,語文能力才能形成。我們該從紛繁的語文教學內容中抽絲剝繭,披沙揀金,引導學生在語言的叢林中感受、理解、感悟,讓學生實實在在地接觸文本,實實在在地觸摸語言,實實在在地學會讀書和作文。
我們該如何從“盲”中抽離?我認為應該教有目標,教有方向。走進課堂,我們得思考,這節課要讓我的學生習得什么知識,提高什么能力,目標明明白白。走出課堂,我得反思,這節課我的學生有什么收獲,如果學生不上這節課會有什么兩樣?學習語文重要的是教給學生一種方法與能力,有了方法與能力,就足以讓他們受益終身。過去,我們一直強調“一課一得”,我覺得應該堅守。現在的許多教師在課堂上侃侃而談,教室成為了他們的講經堂;有的教師面面俱到,恨不得將所有的課程當中體現的東西一股腦兒的裝進學生的腦袋,唯恐遺漏。大家知道,語文課本中幾乎每篇課文所涉及的內容都很多,課時的目標也不止一個,如果不能分清主次,合理分配,就會導致胡子眉毛一把抓,結果什么也抓不到的狀況,面面俱到其實是面面不到。所以,要勇于放棄,因為暫時的放棄,是為了長遠的取得。古語說“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作為語文教師,要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的氣魄,當目標精了,重點準了,教學效率自然就高了。因此,一課一得的教育教學觀應成為每位教師的教學行為的宗旨。我們課堂上的每分每秒,都是為學生而動,要讓他們學得有興趣,學得有方法,學得有實效,而我們,只是穿針引線者。要把自己當回事,學生在憤悱之時您需要啟發,需要引導,但切不能把自己太當回事,以至鳩占鵲巢,越俎代庖。
我們又該如何從“茫”中抽離?我認為應該教而有法,教學得法。要想法設法讓學生愛上語文,因為那是語文教學的根。要記住我們的身份——語文老師,守好語文的一畝三分地。閱讀教學要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就必須在學生的精神世界里留下語言,留下形象,留下情感。當然,我們不必過多地依靠一些外加的手段來吊起學生的興趣,而要讓學生真正感受語文的魅力。任何一門學科都有一個獨特的世界,數學是數字、符號、定理、公式組成的世界,音樂是音符、旋律組成的世界,美術是線條、光影組成的世界,語文則是語言創造的世界。我們有責任讓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的秘奧,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讓學生真正愛上祖國的語言文字。一個字,也許乾坤大得很,一個詞,也許就是一幅畫;一句話,也許就有一段情;一篇文,也許就是一段風景與佳話。一篇文章,只要不是抄襲、照搬的,都是作者的一種創造,是作者思緒、思考、思想的流露,閱讀就是去追作者的這些思。而這些思都是用語言表現出來的,因此,要循著語言去追。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的課堂可以摒棄很多的花花鬧鬧,忙忙碌碌,教學時也會少一些串講串問,多一些品悟涵詠;少一些喧嘩熱鬧,多一些靜思默想;少一些零打碎敲,多一些個性解讀;少一些知識的搬運,多一些熏染內化。如此,方能把語文的元素嵌入學生成長的合金中。
語文教學是一只大框,當我們在不斷地往里面塞的同時,要記得從里面拿出一些不合時宜、不切實際、不倫不類的東西,這樣才會平衡,否則終有一天會出問題。
一面抽離繁華,一面貼近本真。這是我——作為一個語文老師的思考。
一面抽離______,一面貼近______。推而廣之,這個命題大概也不只是語文老師要思考的吧?
(史玉君,宜興市實驗小學,214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