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麗米熱·木塔里甫 買買提·阿克木
摘要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能否正確認識民族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并且對國家產生認同,影響著民族團結,也影響著地區的穩定。因此,本文闡述了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國家認同現狀和存在問題,分析了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意識較弱的原因,并針對問題和原因提出了加強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的對策。
關鍵詞新疆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
1 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的現狀
1.1 新疆民族大學生的民族團結意識較好
國家認同是公民認同一個國家的族群和文化,是一個人對國家歸屬感的認知和對社會文化政治的評價和情感。新疆地處祖國邊疆,而且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民族團結是國家認同的前提條件,調查表明,新疆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對于民族團結的意義認識比較深刻,對黨的少數民族政策都持贊同態度,他們普遍認為非常有必要加強民族團結,促進少數民族與漢族的和睦相處以及少數民族之間的和諧友愛。尤其是對促進各民族同學之間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相互學習的愿望和要求比較強烈。表明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具有良好的民族團結意識,這也奠定了大學生對國家認同的基礎。
1.2 對于中華文化具有良好的認同感
國家認同首先是對這一國家歷史文化的認同,這是國家認同的基礎。調查表明,大多數少數民族學生對中華民族具有較高的認同,他們也認為新疆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員。他們也對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和文化感到自豪,也愿意繼承和發揚中國的傳統優秀文化,愿意為傳承中華文化做出自己的貢獻。他們樂于接受其他民族的生活習慣和風俗信仰。很多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對雙語教育表示贊同,他們積極地學習漢語,學習漢文化,表現出良好的中華文化認同感。
1.3 狹隘民族意識較濃,國家認同意識較弱
少數民族大學生由于成長環境、文化背景、宗教、風俗習慣等因素不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學校里比較普遍的以族緣為紐帶的同學會、以地緣劃分的同鄉會活動,促使同族相親,同鄉相聚,也難免會助長某種狹隘民族意識的滋長。
2 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意識較弱的原因分析
2.1 經濟相對落后
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往往比較落后,缺乏民主政治觀念。新疆歷史上長期以自給自足游牧經濟和農耕經濟為主,人們靠天吃飯,民眾缺乏維護公共利益的基本動力。雖然新中國成立以后,新疆進行了大規模和影響深遠的民主改革以及社會主義改造,新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新疆發展民主政治和培養公民的國家意識創造了條件。但是,從全國范圍內來看,新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還遠遠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物質決定意識,一些少數民族大學生由于公民意識和國家意識缺乏,不能很好地處理民族利益與國家利益的關系。
2.2 民族意識影響
新疆是一個多民族地區,不同民族間由于利益糾紛而導致民族矛盾應該不足為奇。即使存在民族矛盾也要強調民族成員是國家的組成部分,不同民族只有把不同的民族意識融合到更高層次的公民意識之中,才能在國家的發展與強大中不斷進步,突出個別民族或同一宗教信仰民族的利益,必然排斥其他民族的利益,最終導致國家意識的淡化。在當今社會,公民絕不僅僅指的是取得一國的國籍,成為一國的國民這么簡單,它更多地表達了法治社會人的行為準則。因此,不能把民族意識放到國家意識之上,這樣做只會使得民族隔閡和矛盾愈演愈烈。各個民族只有將國家意識放到民族意識之前,才能夠對國家產生認同,維護國家和民族的尊嚴,讓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
2.3 公民教育偏差 (下轉第84頁)(上接第67頁)
我們之前的公民教育總是給大學生灌輸一些“大道理”,讓他們有奉獻和犧牲精神,然而卻忽視了對大學生社會責任和公民權利的宣傳。這樣就讓大學生對公民這個概念產生誤解,讓他們覺得作為公民就是要為國家盡義務、為社會做貢獻,對權利、參與、決策等觀念較為淡漠。很多新疆的民族大學生不知道他們作為多民族國家的公民能夠為地區穩定和民族團結做些什么,也不知道怎樣抵抗民族分裂勢力的侵蝕,他們有哪些法律上的權利。近年來,國外反華勢力、民族分裂勢力、宗教極端勢力相互勾結,借口民族權利和民族發展,混淆公民、民族的界限,煽動宗教狂熱,破壞社會穩定。
3 加強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的對策
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國家認同感的培養應該需要社會各方共同努力,然而教育是培養大學生國家意識的最重要的途徑。找到一條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的路子,對維護國家統一、社會穩定、民族團結具有重大的意義。
3.1 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國家至上理念
少數民族大學生是國家的一員,是國家的公民。對國家有歸屬感,對社會有責任感是天經地義的。因此應該自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的完整,反對民族和國家分裂,維護民族尊嚴,保護人民生命財產。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作為高等教育的接受者,他們具有較高的素質和修養,從整體上來看,這些大學生的思想都較為理性、健康,他們的精神面貌都較為積極、向上。他們平時非常關注改革和社會發展,他們也具有平等意識、民主意識和環保意識。對此,學校應采取多種形式培養邊疆民族地區大學生的公民意識。
3.2 以維護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為核心,確立國家認同的優先地位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邊疆各民族人民深刻認識到: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各族人民只有把自己的命運同祖國的命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國家才能繁榮富強,個人才能得到全面的發展。各民族都要把維護祖國統一和加強民族團結作為自己的神圣職責,旗幟鮮明地維護國家利益和祖國尊嚴,以維護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為核心,確立國家認同的優先地位。用共同的理想、信念和感情,團結凝聚各族大學生。
3.3 了解國家和邊疆民族地區經濟
加快邊疆的經濟文化發展,不斷縮小同東部發達地區的整體差距、個人收入差距。對保持邊疆社會政治穩定,全面建設和諧穩定的邊疆意義重大。在具體工作中。要著力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以大學生全面成長、成才為目標,特別是要針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規律、心理特點,突出人文關懷,注重學生的利益訴求,著力解決大學生關注的焦點問題。逐步增強邊疆民族地區大學生對于國家的向心力,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筑牢國家認同基礎,促進邊疆穩定和發展,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