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改文
〔關鍵詞〕 生物教學;實驗;“度”;“導”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
22—0046—01
生物實驗教學是師生共同完成的一部交響樂。如果說教師是樂隊的指揮,學生是樂隊的學員,那么實驗就是這部交響樂的大舞臺。如何在實驗這座大舞臺上奏出抑揚頓挫的優美旋律,進而培養學生能力,開發學生智力,提高實驗教學質量呢?我認為最關鍵的是把握“度”與“導”。
一、“度”的把握
實驗教學中的“度”是指教學尺度,講究的是適中,追求的是根據大綱要求和學生需求把握教學、調控教學。把握教學之“度”要注意以下幾點:
1.知識鋪墊“高效度”。實驗教學之前,教師必須幫助學生復習好與實驗有關的基礎知識,為實驗的順利進行奠定基礎。這里的復習不宜面面俱到,而是要在課前幾分鐘內快速切入與實驗有關的知識。如《觀察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實驗,可在課始復習有絲分裂各個時期的染色體變化知識,讓學生對研究對象有一個大致了解,以保證課堂實驗教學順利進行。
2.實驗導入“磁力度”。實驗伊始,教師可巧設導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內心的求知欲望,營造積極探索的學習氛圍。如《觀察蚯蚓》實驗,可聯系生活實際提出雨后蚯蚓為什么要鉆出地面、蚯蚓是怎樣運動的、如何辨認蚯蚓的前端和后端等問題,這樣可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探究興趣。
3.教學過程“參與度”。教為主導、學為主體應貫穿在整個實驗教學過程中,這就需要教師在教的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其最大限度地動手、動口和動腦,主動地參與到實驗探究活動中來。如《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實驗,從天竺葵的黑暗處理到葉片的遮光處理、從葉片的脫色到滴加碘酒都可以指導學生自己完成,從而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4.分析設疑“多角度”。實驗現象的觀察和探索是實驗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從多角度出發進行導“思”導“疑”。“疑”的提出既要有“質”的體現,又要有“量”的要求,“疑”的設置應全方位地切入實驗教學的重點、難點和疑點,組織學生討論和操作,以掌握實驗技能。
5.課后小結“高濃度”。實驗教學成功的關鍵是設計出高質量的課后小結。因為小結是對整堂課教學內容的高度濃縮,是提綱挈領地展現本節實驗的過程及結構,其作用是起畫龍點睛的作用。
二、“導”的把握
“導”是整個實驗教學的“遙控器”。實驗教學的每一環節都應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導”的最終目標是服務于“學”。“導”的藝術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厭學”時“誘導”。有的實驗內容枯燥乏味,過程復雜多變,這很容易使學生產生望而生畏的厭學心理。這時,教師要適時誘導。如《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及分離》實驗,由于研磨、過濾、剪紙條等操作繁瑣,一些藥品會散發出難聞的氣味,而且實驗不易成功,這容易使學生產生厭煩心理。因此,教師要在實驗方法、技巧上積極引導,告訴學生研磨動作要快,研磨后可向研缽中加少許的丙酮后再過濾,劃濾液細線要保證又齊又細等。
2.學生“難學”時“疏導”。學生在做實驗時常會思維受阻,此時教師應就疑解答,指點迷津,化難為易,使學生頓悟。如遇到顯微鏡中的物像尋找、制作玻片時氣泡的產生、觀察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時水浴溫度的控制等難點時,教師應著力做好“疏導”工作,確保實驗教學順利開展。
3.學生“死學”時“引導”。有的學生在做實驗時,特別是難度較大的實驗,往往機械地“照方抓藥”。但由于對現象的觀察不仔細,對結果分析不透徹,仍得不到滿意的結果。對此,教師應避虛就實,依據實驗特點和學生實際,恰當地把實驗進程劃分為層層遞進的若干問題,引導學生去發現新知,總結規律,從而獲得真知,變“死學”為“活學”。
4.學生“學會”時“指導”。實驗中,當學生掌握一定的實驗技巧或學會有關操作技能后,應鼓勵學生大膽設想,搞小發明,小創造。教師可在思維方法和操作技能上給予指導,讓學生真正從“學會”的樂園中走到“會學”的王國中去。
?? 編輯:張 昀